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青少年所需要的親子關係

630期

904
0
2
文 黃心怡 策劃 洪素珍(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黃心怡

一位真心看懂青少年並能貼近父母心的資深心理師,經常受邀演講、帶領專業訓練課程,亦在《聯合報》與《張老師月刊》專欄執筆,專長為青少年心理、親子、婚姻與家庭會談。著作有《父母心 玻璃心》(高寶)、《是我叛逆?還是你古板!》(正中)、《我的孩子變了!》(張老師)等書。

青少年期(Adolescence,11歲~20歲)是個體由懵懂兒童轉變為成熟成人的發展過渡階段,青少年除了逐漸脫離兒童的依賴心理外,還需將這個時期生、心理巨大蛻變能量,導向獨立自立、人際合作和親密關係的學習。

成長欠缺「匱乏」的生命體驗

這十多年來,台灣孕育出一批批看似幸福、「好命」的年輕人,他們成長過程正處於台灣經濟富足的社會脈絡下,父母接受更多西方教育的理念,也更有能力積極地滿足孩子的不同需求,待這些被照顧得無微不至的孩子進入青年階段,他們顯得安逸,不願意努力,往往將辛苦視為畏途,在他們成長過程中欠缺一種「匱乏」的生命體驗,父母的細心呵護,讓他們很早就明白自己的重要性,因此,稍有不順意,即便是生活中的小挫折,他們習慣災難性地放大自己的痛苦和困難。於是,社會新聞中,不難發現有愈來愈多拒學的少年、啃老族等等層出不窮,光怪陸離的親子關係。

在許多演講場合裡,會遇到各式各樣認真投入的父母,努力學習怎麼樣能幫孩子成長、學習得更好!事實上,認真的父母,多半無需再學習什麼新的教養方式,而是練習多一分覺知放在自己身上,覺知自己和孩子的關係和界線(boundary),慢一些滿足孩子的需求,為的是陪伴孩子度過青春期,能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而父母也能有意識地在親職關係中「退場」,給予長大了的孩子,一個最深的祝福。

父母應練習將「覺知」放自己身上

廿一世紀的父母,可以練習將覺知放在自己身上。比方說:孩子放學了,父母總是開心迎上前去,「今天開心嗎?」「有沒有什麼有趣的事啊?」「肚子餓不餓?」「要不要先吃點東西?」……也許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一句也沒回答,我們卻噓寒問暖半天,一不小心,孩子還會擺個臭臉,要父母「閉嘴」!此時,有些父母還是不屈不撓地詢問,「怎麼了?今天不舒服嗎?」最後,往往弄得雙方劍拔孥張。父母覺得青少年態度不良,青少年覺得父母很吵,一直干擾他獨自的空間。所謂的「覺知」,是父母對自己常常面對孩子說的話,有所覺察,例如:父母也許覺得自己沒有給孩子壓力,但常常見了孩子就催促著說:「快一點寫功課!」「快一點洗澡!」不自覺便傳遞出求好心切的心理。

另外,覺知除了「語言」外,也包含,父母和孩子關係中的界線(borndry),例如:孩子不想去學校,自己不願請假,父母一直替他打電話給老師陪不是,無形之中,孩子便躲在父母保護傘下,不願面對自己應該負責的事項和壓力。最後一個覺知是,父母和孩子日常關係,不需要為了「顧全大局」,擔心影響孩子念書的時間和心情,委屈地忍耐孩子態度不佳的言行。父母一昧退讓,青少年有時會愈來愈過份,他們會抱怨:「我又沒有叫我媽媽那麼委屈,是她自己每次都低聲下氣地問我要不要……?我不喜歡她這樣,好像我是壞人似的。」在實務經驗中,我發現青少年期待父母擁有各自的主體性,這是個有趣的發現。當父母愈能尊重自己時,相對地,這世代的青少年也較願意配合和尊重家庭規範。

青少年期待父母擁有各自主體性

青春期的孩子,情緒變化較大,父母可以允許孩子保留有些獨處的空間。例如:放學回家,打個招呼後,也許他會獨自待在房裡一會兒,父母不需急著過去噓寒問暖。

有時,這個階段孩子會想要宣洩一下他們不滿的情緒,父母可以把握機會,好好「傾聽」,但不需給予積極建議,免得青少年總愛抱怨:「我只是想說說自己心煩的事,但爸爸老是建議我可以怎麼樣……可以……煩死人了。」曾有多位父母提問:「黃老師,青少年孩子問問題時,難道我們只有聽就夠了嗎?不用教他怎麼處理?怎麼度過嗎?」以我的了解,青少年願意找父母聊,代表親子關係的「基本盤」還算不錯,信任和安全基礎都足夠,他們抱怨完事件、負面情緒,父母若能靜靜地傾聽,多半青少年會覺得被了解和支持,倘若父母因心疼孩子受苦,急著「解決」他的問題,給予積極的建議,多半青少年除了不採納父母的處理方式外(青少年習慣為反對而反對),還可能耗損孩子對你的信任,實在得不償失啊!

在成人眼中,青少年還是個「孩子」,然而,他們心裡可不這麼認同,多半認為我們和他們有所謂的代溝存在。倘若父母非常想提供孩子困擾解決的方式,不妨先詢問孩子:「你想聽看看媽媽的意見嗎?」假使孩子直接了當地回?,當下成人千萬不要勉強他一定得依照父母的建議處理。此時,父母不妨沉住氣,同理一下孩子的感受,「你現在一定覺得很煩……」「你覺得不太舒服……」,並保留未來交談的可能性,「若過幾天,你願意聽聽媽媽的看法,可以告訴我一聲,媽媽再和你分享,現在我不會勉強你。」一般而言,只要孩子願意傾吐,多半可以避免更大的苦痛和危險。對父母來說,這也是一項伴孩子成長中的修煉,放下「捨不得」孩子受苦的心,耐心地陪伴身旁。

親子關係是一份信任

所謂親子關係中的「退場」,是很類似的意涵,意謂孩子在年幼時,父母提供了無條件的愛,練習著愛孩子也愛自己,「節制」自己不忍孩子受苦的的心,於是孩子才有機會練習面對生命中不同的挑戰和難關……度過了,孩子才有機會操練自己的心志,無形中,才明白苦盡甘來的美好滋味!

青少年所需要的親子關係,是份信任,也是一種甜而不膩的關係;愛孩子也要孩子能尊重父母,當父母能適當地調整無條件為孩子付出的心,青春期孩子懂得珍惜,屆時,這一切的付出才有意義!

相關文章

婚姻治療中的「怨」偶到「願」偶

婚姻出了問題,有沒有辦法找專人協助呢?一般人對於婚姻心理治療的印象,比較像是輔導,許多面臨困難的夫妻......

人心才是科技的起點

「我們不能再養寵物了,特別是狗,因為我擔心……我會比牠早一步離開這個世界。」柔和的陽光灑進志村家整潔......

認識憂鬱

對全世界的影迷來說,2014年8月11日是值得哀悼的一天。好萊塢喜劇泰斗羅賓.威廉斯(Robin W......

解讀「老年失智症」

隨著人口結構的老年化過程,老化過程以及老年疾病逐漸得到大家較多的關注。我們身體的各個器官,由幼兒時期......

員工協助方案(EAPs)淺釋

員工協助方案(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 簡稱EAPs),是美國19......

用海量資料打敗癌症!

「海量資料」(Big data,又稱大數據)可說是目前科學(技)界的當紅炸子雞,幾可和「3D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