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需求管理持續優化 能源供需平衡的多元方案
人物專訪:梁佩芳
727期



文/徐慈臨 圖/梁佩芳
台電因應近年負載型態改變,針對需求管理層面提出新的措施,持續調整修正、多管齊下,對於穩定供電具有良好成果,然而節能亦同等重要,該如何完善評估、並使全民理解共同節電的重要性,是現今一大課題。
三大範疇布局 需求管理更加全方位
提到台電在需求面管理提出的新時間電價、需量反應以及電力交易平台三大布局,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電能技術組組長梁佩芳抱持著肯定的評價:「我認為整個布局機制很完整,新時間電價目的在於調整負載曲線;電力交易平台用於應變機組或線路事故所造成的電力不足,而需量反應的資源特性介於兩者之間,可使電力資源更加充裕。」
台電在今(112)年初公告了新的需量反應機制,除了逐年滾動式修正、簡化合併,汰舊不適用的方案,其中也包括許多細部調整,包括智慧型調整用電措施可配合學校裝設的新型空調使用,以及讓用戶能疊加選擇多項有利方案,在合理的情況下,讓用戶的超額需量貢獻計入另一項有利方案,取消以往只可從中擇一的規定,籌措資源更有彈性,負載變化與供電吃緊的時段亦有針對性調整。
負載型態改變 持續調整修正措施
臺灣的再生能源供電占比逐漸提高,台電也逐步改變調度模式,例如將尖峰時間移到下午4時至晚上10時,誘導用戶盡量在白天用電,並要求用戶在夜尖峰時段提供自有電力資源,避免夜間用電吃緊,極大程度減輕負荷。
對發電系統而言,太陽光電增加會帶來格外不同的情境,由於正中午是太陽光電最充足的時段,此時傳統機組便不需要發這麼多電;當太陽下山後,供電重擔便移交到傳統機組上。此外,每年10月時,境外污染受鋒面影響移入,導致全臺灣進入「空污季」,部分燃煤機組考量環保因素而停機,對於用電需求也是一大挑戰。梁組長對此給予正面鼓勵:「台電提出的措施方向是正確的,只要未來因應實際情況與社會需求持續調整,相信可以得到良好成果。而夏季供電吃緊,依往例台電不會在此時段安排機組維修,但是仍須全力確保機組妥善率,才能穩定供電。」
民國111年7月22日是去(111)年度的用電尖載日,台電實施全部需量反應措施,成功抑制了115萬瓩負載,占系統尖峰負載約2.8%。梁組長說明:「需量反應所達成的貢獻,已超過臺灣目前一部火力或核能的最大發電機組,在電力機組愈來愈難建設的情況下,以省下一座電廠的發電量代替蓋電廠,是相當好的成果。」但他也建議,最根本的核心問題,還是在於「節能」本身,當節能做到極致,用電需求下降,供電的壓力也將隨之降低。透過負載移轉,例如採用時間電價,使許多用戶的夜間用電需求轉移至中午,可望能抑制夜尖峰需求成長、甚至下降,即使總用電量成長,供電系統的負荷也不會加重。
以他國為鏡 學習優良案例模式
梁組長說:「美國加州能源委員會公布的新目標,是讓整個加州在2030年負載移轉量達到700萬瓩,可作為一個可觀的指標參考。希望台電能跟進評估、全盤觀測,並將研究追蹤的成果量化。結合多種措施共同並行,才能達到最完善的效益,如果只看單一措施,無法讓用戶與民眾直觀體會到台電的用心,應該要全面考量規劃,使民眾得以更加了解台電致力貢獻的種種努力與成果。」而加州的節能警訊(Flex Alerts)措施,他認為相當值得參考:「當加州供電吃緊時,警訊便會透過電視等傳媒公告,督促民眾在16時至21時減少用電。」這項措施只是宣導呼籲,並沒有實質獎勵,但反而讓民眾更加切身了解共同節能的重要性與迫切性。如果平時台電能夠公告需量反應的執行概況,或許國內民眾更容易理解需量反應是常態電力資源,避免產生缺電的質疑。
目前台電針對小型用戶的需量反應方案較少,有些示範計畫正在進行研究,但尚未推出措施。梁組長也建議,希望台電可評估各方案的推行定位,劃分為適合台電推行主導、適合民間單位一同協助等不同方案,讓民間單位能夠安心成為穩定能源供給的一份子。
人物專訪 梁佩芳
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電能技術組組長
台灣智慧型電網產業協會理事
國立成功大學航空太空工程系博士,曾任能源資通訊交流會召集人、神基科技有限公司機械技術研發部資深經理、工研院系統與航太中心微感測技術部經理等。專長領域涵蓋能源管理、智慧電表系統、智慧電網等,致力於研究整合再生能源、促成節能減碳,提升供電可靠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