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握電廠周遭生態資產 推動經濟與環境永續共存
人物專訪:張學文教授
726期



文/柯宗鑫 圖/張學文
緊鄰興達發電廠的永安濕地,因為黑面琵鷺等多種保育鳥類而聲名大噪,廣受政府與國人的關注。擁有土地所有權的台電,原擬定擴建新廠的計畫,也為了兼顧生態保育的永續經營做出改變,希望能為臺灣的未來保留珍貴的自然資產。
由於永安濕地的生態多樣性,民國96年被內政部指定為國家重要濕地,民國107年再公告為地方級重要濕地。除了台電綜合研究所長期投入研究,民國100年高雄市政府及營建署亦委託國立中山大學於永安濕地執行生態監測與調查計畫,當時負責的生物科學系教授張學文率領團隊,即分別從植物、動物與水質狀況著手。
過去永安濕地在長期封閉下形成獨特的生態系統,其水源主要來源為降雨,受到原為鹽田的地質影響,造成半鹹半淡的特性,另外還有來自周邊魚塭富含氨氮的排水。隨著乾、濕季的變化,導致地形的變遷,濕地遍布紅樹林與較珍貴的欖李,在舊台鹽宿舍的附近,則是木麻黃為主的人工防風林。
張教授談到,「永安濕地的生物種類具備多樣性特色,涵蓋哺乳類、兩棲類及爬蟲類,如蝙蝠、小黃腹鼠、鬼鼠及鼩鼱(音同渠晶)、澤蛙、虎皮蛙與多線南蜥,甚至在這鹽分偏高的沿海地區也觀察到三種蛇類出沒。」此外,水下充滿豐富的魚、貝、蟹、蝦類等生物,加上昆蟲類,形成一處利於鳥類覓食及夜棲的棲息地區。
受到乾、濕地的差異,也分別吸引了陸生、水生的不同鳥類前來。張教授說,「陸生鳥類發現了灰頭鷦鶯、斑文鳥、喜鵲、珠頸斑鳩、紅鳩等陸生鳥類;水生鳥類在濕地北邊較深地區,則有蒼鷺、白鷺、大白鷺等。」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蒼鷺、大白鷺在臺灣西南沿海相當常見,但要像永安濕地聚集數百隻的龐大族群實屬特殊。至於黑面琵鷺,原只出沒在臺南、高雄茄萣一帶,五、六年前逐漸觀察到少數飛往永安濕地覓食,後來才有愈來愈多的夜棲行為。
興達新廠動工 友善作為兼顧生態
隨著電力發展需求增長,永安濕地的北邊區域,已劃出部分作為興達發電廠建造新廠使用。為此,台電保留永安濕地南邊區塊,以及提出「濕地保育利用計畫」。張教授表示,「因為先前施工抽乾濕地水源,對於原生活在北邊區域的鳥類已產生影響。不過,現在北邊又恢復設置滯洪池後,就有機會透過合適規劃與管理,為濕地帶來正向的改變。」
他首先建議,「滯洪池應改變常見的垂直水泥岸型態,秉持生態原則,改為泥土緩坡打造成具備灘地的濕地型態,池內可考慮設計鳥島營造多樣性,另可增設濕地攝影網路直播設備,對外開放民眾欣賞生物動態;同時在廠房外圍,再規劃賞鳥牆之外,也可選擇南邊濕地常見的原生開花植物,採取人工植被方式,營造出一條具有隔離效果的綠色地帶,不僅可達到綠化效果,也能減少廠區內部的熱島效應。」
優良範例在前 企業亦能貢獻保育
過去臺灣高鐵在規劃期間,鐵道路徑將橫越當時數量瀕臨滅絕,總數不到五十隻的水雉重要棲地。張教授表示,「為了兼顧經濟與生態共存,由高鐵出資在官田設置水雉復育區,並委託民間單位執行復育工作。」現場環境更特別針對水雉的習性,打造菱角濕地水池。歷經近二十年的努力,如今水雉已成功復育超過兩千隻以上,擺脫絕種命運。而高鐵的順利完工,更成為了臺灣西部的重要交通命脈。
張教授接著特別提到在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紅皮書被列入「易危」警訊,屬於臺灣稀有原生種的植物「霧社蜘蛛抱蛋」。他說,「霧社蜘蛛抱蛋生長在萬大發電廠周遭,因為在《萬大電廠擴充暨松林分廠水力發電計畫第一次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中被舉列,台電將提出復育計畫,未來亦可與原生種『臺灣大豆』一同作為萬大發電廠的生態復育標的。」
張教授建議,「台電可儘快展開各個發電廠周邊的生態調查,盤點現有的生物多樣性資產,再做進一步的相關的ESG規劃。」當永安濕地成為著名的野鳥基地後,吸引了高雄、臺南地區的中小學生,如今已是實施環境教育的優良場所,「台電應可將這裡做為示範點,將其模式複製到其他發電廠,進一步實現經濟與生態並存的企業價值。」
人物專訪:張學文
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特聘教授
美國印地安那大學博士,專長領域包含生態學、生物統計學、族群生態與族群遺傳;研究方向與興趣主要為鳥類及無脊椎動物生態、動物分子親緣及生物地理、多足類生物多樣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