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旅人行腳─南湖大山慢慢行 一年三訪也不膩

697期

1309
0
0
文、圖─王舜薇

熟悉一座山,需要多久的時間?這一年來,走訪南湖大山三回,經歷不同季節,大眾路線與古部落路線,見證了大山的宏偉,也體會身而為人的渺小。

學生時代沒參加登山社的遺憾,這兩年因參與「生態登山學校」略為彌補,藉不同行程與課程的機緣,一年內三度造訪南湖大山。

南湖大山被稱為「大山」,猜想是因為從西北方的審馬陣草原往南湖主峰望去,如同仰望一位和藹大度、伸長雙臂擁抱眾生的長者。相較之下,同樣屬於中央山脈北一段、聳立於大山西南方的中央尖山,則像是個孤傲氣盛的叛逆傢伙,難以親近。

拜訪這位長者,有點難又不是太難。登南湖大山的大眾路線,是從台七線上的勝光菜園啟登,經過雲稜山莊、審馬陣草原,抵達南湖圈谷的南湖山莊,再輕裝登頂南湖主峰,沿途還可順登審馬陣山、南湖北山、南湖東峰等幾座百岳。

一般單純以登頂為目標的登山隊,4天即可走完。不過我的三度造訪,似乎都有點不單純。

新手觀察家的沒效率登山

第一次,5天,20人。我們以「高山生態觀察」為目的登山,行前認真做了功課,整理出每個海拔高度的植物分布帶,手機裡儲存了昆蟲、草本、木本植物和鳥類圖鑑,在秋老虎發威的艷陽中,走進這座天然博物館。

遇到蕨類,就翻到背面看孢子囊型態辨認種類;途中隨意撿拾的葉片,竟附著如惡疣的蟲癭;擬金花蟲在人類避之唯恐不及的咬人貓葉上停駐自若。眼球被這些細節牢牢吸住,明明是平坦林道,一個小時過去了,卻移動不到一公里。

「不行,走太慢了,這樣會摸黑啦!」輪值領隊J連忙提醒大家。這座山對都市俗來說還太新,興奮地指來指去,導致沒效率的速度。往後幾天,我們不斷在「想要仔細觀察」與「顧及登山安全」之間,提醒彼此注意平衡。

走得慢,也因為牽絆。知道了名字,就有了連結。陡上坡的細葉杜鵑,多加屯山屋前的雲杉,躲在審馬陣草原裡的阿里山龍膽跟黑斑龍膽。隨著路越走越多,植物越認越多,山慢慢立體起來,人也變得有點感性。K說:「我在想,為什麼有些植物有刺,有些植物就是會長在特定位置,跟人一樣,有各種樣貌。」

日本漫畫《山與食慾與我》中說,人到了山裡,很自然會變成哲學家,我漸漸好像也出現此類症狀。在山裡,有時候妳覺得自己很小,有時候又覺得自己很大。將數天山行生存必須的所有物品背負在身上,踏出艱難第一步,渡過還在適應的前20分鐘,等到肢體暖了、腦內啡大量分泌,幸福感油然而生。這個時候,妳覺得自己很大,

好不容易來到第三天,手腳並用爬完五岩峰,終於抵達南湖北峰岔路口,往下俯瞰壯麗的南湖圈谷,內在瞬間安靜下來,只剩下怦怦心跳,這時候妳發現自己站得好高,卻極為渺小。

記得聽過登山前輩說:「到了南湖圈谷,就等於到了南湖。」天氣太好,在草原上被曬傷,也順利登上3742公尺的南湖大山主峰,人們趨之若鶩的山頂、又撿又攻的山頂,卻不過就是山這個巨大整體中的一小部份。

第一次的南湖山行,感覺被這位長者寵愛,巨大的美感衝擊,久久不褪。

全女子登山團 感受大山情緒起伏

第二次,8天,10人。Y組了一個全女團,「去圈谷耍廢!」她得意地說。

女子團走不快,也不想走快,路上遇到的山友得知我們把4天走成8天,稱我們是「時間貴婦」。在舊雲稜遺址紮營,兩個男人來取水,抬頭望向我們,吃了一驚。「妳們,全部都是女生耶!」「對,我們等一下會變成狐狸。」全女子組合引來的側目,份量很夠開玩笑。

照樣採取沒效率登山法,第二天中午才出發,從6.8k登山口背水陡上到松風嶺,就宣布紮營。一般是不會有人在此紮營的,美麗的隊友趁四下無人,裸身漫步,夕陽從樹隙間灑在女體上,與小麥色的松針地毯和薄霧交融合一。

夏天造訪南湖,躬逢高山花季。也許是名字中有「薇」,讓我很想跟「薇」系植物裝熟,隊友中有植物分類學研究者,正好專攻薔薇科,教我們分辨高山薔薇和玉山薔薇,也不忘提醒要保有外行人的樂趣:「用妳自己的方式記得植物、描述植物跟她發生最獨特的關係。」

姓「南湖」的特有種們簡直是被查戶口般,紛紛亮牌:精緻細小的南湖山薰香、一團團小煙火的少女系南湖唐松草;一直被我們搞混的南湖雛蘭和奇萊紅蘭,如一群小道士,躲在箭竹叢裡手舞足蹈;名物奇萊喜普鞋蘭被眾人尋千百度,那蘭卻在刺柏叢中形單影隻。

上回初秋的南湖展現了異常陽光、無憂無怒的一面,這次我們則目睹這座山情緒的正常發揮。過五岩峰、下碎石坡到圈谷這一段,強風大雨突襲,只能低頭快走,跟岩壁上盛開的玉山薄雪草一起忍受惡劣天氣。

隔日近中午登頂主峰前,天空已面露不安,悶雷陣陣。登頂時一片白牆,若不是因為這樣,我可能就會往西邊貪看壯美的聖稜線,而不是蹲在一等三角點旁,仔細端詳基石座邊整叢川上氏艾,還有精巧的玉山繡線菊在眨眨眼,彷彿說,妳又來了,上次妳來的時候太過興奮,沒有注意到腳邊的我呢。

然後大雨落下,我們連滾帶爬快速下山,圈谷耍廢,廢到看清山的真面目。

舊部落路線上南湖 用11天褪下文明

第三次,11天,29人。登山學校一年一度的「野地教育輔導員培訓」,從四季林道入山,先循「比亞毫警備道」一路往南澳比亞毫舊部落,再切上南湖大山東邊稜線,經馬比杉山,往南湖圈谷,再依大眾路線下山。

照例要做入山儀式,用燒酒敬天、敬地,先跟山認輸,尤其這麼硬的走法。指導員D說:「野地教育像是一個劇場,輔導員則是魔術師,把人一步步帶進冒險的情境中,體驗身心、視野的無形轉變。」突然想起演員友人說,劇團排練場外會貼告示:

"Put down your ego." 入山儀式就是提醒登山者先放下自我,接受一切來到面前的。

從光滑的文明世界,進入有各種粗糙觸感的世界,沒有清潔劑、沒有肥皂,靠著松蘿和樹葉,11天來只用了一張衛生紙。掌紋與指縫塞滿土塵,用這樣的手觸摸自己。走上杳無人煙的探勘路線,得判圖找路、涉水渡溪,還得精算每日用水,撐過缺水路段。

走得越遠越深,文明越荒,自然越顯富饒,每一天都感覺自己逐漸消融、縮小在滿覆芒草和箭竹的稜線上匍匐前行,或者隱沒進溪流拍擊岩石的巨大聲響中。巴奈良山的原生扁柏林,大概是這輩子只會去一次的地方,太難抵達了,又美得奇幻。

第10天,終於抵達馬比杉山,接上大眾路線,遇見第一個人類,回到熟悉的南湖圈谷。夏天步道旁的海螺菊,變成秋天的矮菊與芒花,五岩峰的玉山薄雪草看起來有點萎靡,長鬃山羊在眼前一躍而過。妳驚覺自己已熟悉每一個路段,可以比較不同季節的樣貌。

從勝光登山口下山,無疑是每趟最累的一段路。不陡也不難,一直往前走便是尾聲,但雙腳天生拇指外翻,每到這時往往已仁至義盡,腳趾被下坡的重力頂得腫脹,在鞋裡尖叫,或許快要返家的疲累與情緒低落也是原因,生而為人的挑戰近在眼前。

宛若爬山的速度,擾亂被日常習性定型的時間感。我不追求爬完百岳,但求爬同一座山一百次,很好玩。

作者簡介

王舜薇

文字工作者,喜歡走路與採訪。目前擔任台灣生態登山教育協會理事,合著有《文明初來電:新店溪水力發電百年記》。

相關文章

節令生活─春飯 春菜 有春的料理

「客家小炒」原是為了處理過年做為祭祖供品的豬肉而誕生,可以一再回鍋,滋味更雋永。在沒有冰箱的年代,如......

路上觀察學特輯01─菜市場浪溜嗹 採集南洋風土滋味

植物學家王瑞閔(胖胖樹)在菜市場裡買的是記憶、紀錄的是歷史,菜攤上的植物、香料和食材,是東南亞飲食文......

小鎮風情畫─甜蜜五分車 南臺灣的冬季風物詩

曾經是糖業王國、五分車王國的臺灣,如今僅存虎尾仍殘留過去的光景,看著小火車穿梭在田間,聞著臺灣最香甜......

發現臺灣新世力特輯12─金曲獎創作歌手米莎

連續得到2020年金曲獎、金音獎肯定的《戇仔船》專輯,引起眾人好奇。被稱為「女版林生祥」的客語創作歌......

旅人行腳─向山致敬 臺派古典樂登峰 灣聲樂團《日照能高霞光音樂會》紀實

專門演奏臺灣古典樂的「灣聲樂團」第五季「臺灣行腳」活動,於今年10月22~26日開辦,11位音樂家走......

節令生活—跨越族群界線的冬至菜包

你可知道,冬至除了吃湯圓,還有吃菜包的習俗?臺南府城的百年老餅鋪,一年就只為這一天準備菜包;各地菜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