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路上觀察學特輯01─菜市場浪溜嗹 採集南洋風土滋味

697期

1575
1
3
文—蘇凌 圖—吳亭儀

植物學家王瑞閔(胖胖樹)在菜市場裡買的是記憶、紀錄的是歷史,菜攤上的植物、香料和食材,是東南亞飲食文化與臺灣交集的證明,也是一段段落地扎根的生命經驗。

王瑞閔,又名「胖胖樹」,集作家、插畫家、熱帶植物研究者等身份於一身。前(108)年,他寫了《舌尖上的東協》一書,讀後我心想,為什麼明明是森林系畢業的植物學家,卻能從吃食經驗開始,一路探究人與植物的遷移,以及東協各國與臺灣交會的歷史源流?

「因為東西好吃啊。」據說比出書前多了10公斤的胖胖樹補充:「全臺灣我吃過上百多家東南亞小吃喔。」

命帶東南亞 舌尖上的田野調查

這段始於舌尖的探索,是如何開始的?胖胖樹回憶,當年,臺中「第一廣場」尚未更名為「東協廣場」,還是高中生的他,偶爾會到那逛街、看個電影,當時那兒還未成為東南亞移工的聚集地,上餐館吃飯,也總以美、日、韓式料理為主,東南亞小吃,還沒風行到被納入「異國料理」的範疇,直到上臺北唸大學後,胖胖樹才在有「臺灣第一條東南亞街」之稱的汀州路上,對著那些泰、緬、越、印餐廳大呼,「天哪,怎麼有這麼多種東西可以吃!」

當時,臺大新生會從學生會手中拿到「黑色小本本」,裡頭詳載歷來前輩們推薦的公館商圈小吃,包括佔比不低的東南亞料理。胖胖樹遂開始夥同系上同學,餓一個上午,直到午後3點,衝到泰國華僑開的「泰國小館」吃下午茶,兩百多塊,整天飽飽。之後於永和租屋,便開始往華新街跑;畢業後工作,住處又正好位於菲律賓移工密集的中山北路一帶;甚而後來當兵,都被分發到泰緬孤軍來臺落腳點─桃園龍潭。諸多巧合,彷彿胖胖樹「命帶東南亞」,而「吃」這件事,也從起初的口腹之慾,轉為一種蒐集資料的管道,自其中延伸出來的,包括逛市場,都是胖胖樹口中「民族植物學」的一部分。

「大部分的人會忽略身邊最容易接觸到的地方─菜市場。」胖胖樹說,市場一直逛,就能逛出不一樣的東西,而在市場裡採集資料,最好使的田野方法,就是「買」。

「通通買,通通都買,能種就種,不能種至少把活體帶回家,還可以壓成標本。」以為是什麼珍禽異獸收藏家,竟然說出這種財大氣粗的話!不,胖胖樹買的就是菜攤上的幾把菜,一旦看到不熟悉的植物,就通通包下來,而大多時候,這樣的豪氣,可以換來老闆的耐心解說。

五穀都會分 市場裡的採集學

新北市中和區的華新街,是緬甸華僑來臺後的聚集地,又被稱為「緬甸街」,緬式餐館、雜貨店開滿街,而因為飲食習慣相仿,消費族群也不乏來自東南亞其他國家的新住民和移工。華新街30巷便是個傳統市場,雖以臺灣攤販居多,卻時有操著陌生口音的人們,尋覓流動推車上那些以橡皮筋綑成束、或浸在小水盆裡的東南亞熱帶植物,比如苦子、沙薑葉、辣木、紅絲線。

每次到臺北,胖胖樹必先到中和早市巡一輪,稍晚待菲律賓移工社群活絡起來,再前往中山北路。在市場中,胖胖樹的觀察題材是「民族植物」,除了科學上的描述,他更在意這些植物是哪些族群在使用、如何使用,以及它們與歷史文化的關聯。因為好奇,胖胖樹定期北中南跑市場,紀錄雞毛蒜皮的市場觀察,沒有要向誰展示,僅是純粹獲得知識,建檔後,或許有一天就會變成有用的資料,就可能成為歷史。「查資料、做紀錄、寫下來,就是我的休閒活動。」想著待會就要回家嗑零食追劇的我,聽完瞬間覺得自己很廢。

不過,胖胖樹說,他也會追劇,只是他會邊看劇邊google,因為好奇而考究中國劇《羋月傳》中使用的中藥材,看韓劇也會順帶研讀對照韓國歷史,而金庸系列小說,或古文歐陽脩《定力院七葉木》中描寫植物的部分,也都曾是胖胖樹在意的細節。

「人家說文人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但我五穀都會分。」真的,胖胖樹要求自己走在路上,眼光所及的所有植物,都要叫得出名字。逛市場也一樣,每樣蔬菜都問,如果雙方都不曉得該植物的中文名稱,就請老闆以母語寫下,他再回家查。其中拉丁字母拼出來的印尼文還好,要是碰上緬甸文、泰文、柬埔寨文,胖胖樹就得查閱該國字母表,一一對照字形,複製下來、重新組合,再貼上搜尋欄位查詢字義。

分離與相遇 流轉的飲食生命史

非植物專業領域的我,市場觀察還不需要做到這等地步。連續在不同攤位上,遇到一位正在尋找芭蕉葉以包裹自製甜點的印尼太太,好奇之下便跟著她走逛起來,這些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或華僑,在市場內都有一條自己的購物路線。其中由一對聾啞夫婦經營的攤位上,偶爾會出現魚腥草莖、班蘭葉等作物,透過鄰攤的協助,印尼太太和這對夫婦擁有一套屬於他們的溝通方式,比出類似摸臉頰的手勢,就代表「明天」,「明天我會來買芭蕉葉。」而另一位在吃魚湯麵時認識(還幫我們到廚房蹭了幾塊芭蕉假莖入麵)的緬甸阿姨,則領著我們在市場內直直撞、雷厲風行地踩過每一間緬甸店,還有那彷彿尋常住宅空間,卻供著一尊大佛的「緬甸廟」。

除了攤上稀奇的蔬菜,我在市場內觀察更多的是人的互動,而胖胖樹作為一個熱帶植物研究者,在意的卻也不只是植物,「我研究的出發點是植物,但植物被使用、傳播、消失,都是因為人。」是人,讓他能從科學以外的面向認識這些植物、能與他分享大歷史之下的個人記憶。

問胖胖樹下一步要研究什麼?「菜車」,他說。對全臺較大的新住民、移工聚集點熟了之後,他要踏進偏鄉,跟一趟那載著滿滿東南亞貨物進入山裡的菜車,去看看究竟是誰在買這些東西。或許是那些在坡地摘著臺灣人送禮首選梨山水蜜桃、卻正被查緝的在逃移工?追溯這些事情,和植物也許沒有太大關係,但那是社會記錄,是對人的關懷。

華新街上,賣醃菜的阿姨,不斷強調自己是土生土長雲南人,「純的喔!」;印尼華僑阿婆,在臺灣懷念著荷蘭政府統治下的家鄉;印尼太太買完芭蕉葉,趕著回家陪一歲大的兒子;緬甸阿姨說疫情結束後,要回瓦城拜拜。來自不同地方的人,各有遷移和留在臺灣的理由,或許在各自的家鄉,這些人一生不會碰面,如今卻能在中和華新街上相遇,而如果不是早期新住民帶來香料植物和熱帶蔬菜,香茅、紫蘇和蝶豆花,又怎麼會是我的飲食日常呢?

正想著,就聽見賣水果的阿伯大喊:「買酪梨喔!酪梨可以加到伯朗咖啡裡面,印尼口味好喝喔!」

領路達人

王瑞閔

筆名「胖胖樹」,雲林人,臺大森林所畢業。做過房仲,曾花光積蓄只為研究熱愛的熱帶雨林植物,從植物到餐桌到歷史文化皆有涉獵,夢想是打造一座熱帶雨林植物園。著有《悉達多的花園》、《看不見的雨林》、《舌尖上的東協》等書。

相關文章

路上觀察學特輯02-漫步速寫臺北城 平凡巷弄風光乍現

在臺北移動,你用的是什麼節奏?試試看跟著達人林思駿邊走邊看、邊看邊畫,在這座城市的尋常房舍之間,挖掘......

臺灣電業文史散步─臺灣電業的跨海尋索與雜談

《鬼滅之刃》動、漫畫正夯,其中一段描繪百年前大正時期東京淺草如不夜城,讓首度踏入都市的主角竈門炭治郎......

節令生活─春飯 春菜 有春的料理

「客家小炒」原是為了處理過年做為祭祖供品的豬肉而誕生,可以一再回鍋,滋味更雋永。在沒有冰箱的年代,如......

小鎮風情畫─甜蜜五分車 南臺灣的冬季風物詩

曾經是糖業王國、五分車王國的臺灣,如今僅存虎尾仍殘留過去的光景,看著小火車穿梭在田間,聞著臺灣最香甜......

旅人行腳─南湖大山慢慢行 一年三訪也不膩

熟悉一座山,需要多久的時間?這一年來,走訪南湖大山三回,經歷不同季節,大眾路線與古部落路線,見證了大......

發現臺灣新世力特輯12─金曲獎創作歌手米莎

連續得到2020年金曲獎、金音獎肯定的《戇仔船》專輯,引起眾人好奇。被稱為「女版林生祥」的客語創作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