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小鎮風情畫─甜蜜五分車 南臺灣的冬季風物詩

697期

1097
0
0
文、圖—許乃懿

曾經是糖業王國、五分車王國的臺灣,如今僅存虎尾仍殘留過去的光景,看著小火車穿梭在田間,聞著臺灣最香甜煙囪冒出來的煙,這就是南臺灣獨有的冬季風物詩。

時序12月,空氣中彌漫著蔗香糖香,製糖期又開始了。

臺灣曾經是糖業王國,糖業撐起國內經濟半邊天,44座糖廠及若干民間小型紅糖廠遍佈在中南部,以往為了載運甘蔗、石灰、砂糖、糖蜜、濾泥、蔗渣、肥料等,包含原物料、產品、副產品到廢料,糖廠都鋪設多條小火車鐵路,密如蛛網,全盛期鐵軌總長度達3,000公里。

1970年代起,由於入不敷出,台糖逐漸關閉糖廠,目前僅剩雲林虎尾、臺南善化兩廠仍在壓蔗製糖,作為文化與技術的傳承,不過砂糖九成是由國外進口粗糖,在小港糖廠精煉。無論如何,搭小火車或是抽甘蔗、撿拾火車遺落的煤屑做燃料、到糖廠吃冰,都是許多人的美好回憶。

進香小火車盛況 爬車頂加抱緊處理

以往經過主要村落、城鎮的糖鐵路線,是居民往來、學生上下學或運送貨物的重要交通工具。這些兼負民生運輸的路線稱「營業線」,屬於糖廠專用的則是「專用線」。而在雲嘉地區,因有北港朝天宮、新港奉天宮,加上大甲鎮瀾宮進香,每到農曆3月人山人海瘋媽祖,「搭小火車進香」成為雲嘉最特殊的景象。

彼時的進香路線有三條,依普遍性排序,最夯的是從嘉義到北港,其次是大林經新港到北港,另一是從斗南先到虎尾再轉車到北港。這三條路線,早自日治時期的1911年起,就各自推出優惠乘車方案吸引香客,形成競爭,更早還有北港到打貓(民雄)的台車也加入戰場。

根據耆老口述進香小火車盛況,不少香客參拜完畢後直接睡在小火車上,等待隔天一大早搭車回家。可是,隔天學生也要搭車上學,於是就上演宛如印度擠火車的場景,有些香客手上還拿著香,旁人只得儘量閃避。

等到車內都擠滿了,後到的人就坐在窗戶邊,臉朝外、屁股朝內,再用兩手緊抱窗戶的柱子,更晚來的人只好爬到車頂,膽小者上去後不敢亂動,口唸媽祖保佑,膽大者則要等到汽笛一響才爬上車頂,還可來去自如。曾經有位許姓列車長為了查票也爬到車頂,一失足差點摔落,幸好大家及時抓住,沒有受傷。

如果進香小火車真的擠爆,有時糖廠也會很貼心地加掛車廂,但礙於客車廂數量不足,只能加掛兩側無欄杆的甘蔗車,學生們或站或坐地互相抓緊,就這樣晃到終點。

糖業造就虎尾風華

虎尾曾經是雲林的門戶,從縱貫線斗南站到虎尾,再從虎尾轉車,可以通達大多數雲林沿海鄉鎮。從舊照片可以看出糖廠車站內停靠了好多班車,好多旅客穿梭各月台,不輸現在捷運的熱鬧景象。

1953年西螺大橋通車後,隨著旅客增加,糖廠的虎尾車站從糖廠前遷移到市區「貨物掛」的位置,且在全台糖車站中唯一編列為特等站。「貨物掛」是辦理貨運的地方,貨運藉由糖廠的斗南線聯絡台鐵縱貫線,運輸砂糖、蔗渣、肥料等,運量非常繁忙。

為了方便運輸,減少轉裝的手續與人力,斗南線從1931年起就加設第三條鐵軌,形成雙重軌距,可以讓台鐵大火車與糖鐵小火車通行,糖廠也引進與台鐵相同的1067mm軌距的火車頭(例如現在展示在糖廠外的11號蒸汽火車頭),後來也引進俗稱大日立的柴油火車頭,至今保存在廠內車庫。此外還有配合台鐵軌距的兩輛「守車」(多掛在列車末端,專供車長、保蔗及乘務等人員搭乘),這些都是只有在虎尾或少數糖廠才可見的特殊車輛。

當年因為貨運量大,吸引許多搬運工人來討生活,各種食衣住行娛樂相關產業隨之而來,造就虎尾的繁榮,包括貨物掛旁也出現了紅燈戶,至今猶存,而貨物掛則在1999年結束營業,留有幾棟倉庫。

最慢速的享受 鐵道迷的追火車術

虎尾是國內目前唯一還有運蔗小火車的地方,且只剩「馬公厝線」一條行駛,每年12到隔年3月是製糖期。早上八點左右,第一班車從糖廠出發,經過車水馬龍的街道,連續有好幾個平交道,只見平交道柵欄配合著警鈴的響聲此起彼落,可是經常還是有三寶會穿越,鐵路沿線的豬肉攤與菜販則不動如山、繼續做生意,形成虎尾特殊街容。

跨過嘉南大圳的濁幹線,開始出現廣闊農田,續向前通過158縣道文科路的平交道,才真正來到郊外,而高鐵就在眼前,許多人引頸期盼捕捉「最快與最慢的世紀交會」。再往前數百公尺,隱藏在樹林間的是座保存完整的小車站「北溪厝站」,過去西螺(崙背)線與馬公厝線在此分歧,如今火車直行走馬公厝線,再往前,鐵道迷俗稱「蠟筆小站」的改良場站到了。

從這裡開始連續有三個平交道,都由同一位人員看守,像薛平貴般身騎白馬過三關,故鐵道迷稱他「過三關」。不久,穿過大片甘蔗甜,編號九番的第一個裝車場就到了。看守這個車站的「九番阿嬤」深受到鐵道迷喜愛,她守護平交道與車站數十年,從邊陲地帶慢慢轉移到九番,因為這裡不定期會辦理列車交會,地位重要,需要有像她這樣經驗豐富且頭腦清楚的人擔任。不過此處臨近畜殖場,聞豬香味是家常便飯。

從終點裝車場折返 小火車一路「長大」

來到十番與十二番兩處主要裝車場,從此處開始甘蔗田成了主要場景。穿過與158縣道同樣重要的台19線平交道,是設有平交道看守的最後路口,西出陽關無故人,後面就全靠小火車司機、車長自己的警覺心,遇到平交道時,車長須先下車指揮交通,等火車開過馬路再跳上車。

鐵路繼續經過十一番,接著來到載甘蔗卡車最頻繁進出的十二番,這兩年也採用蔗苗車來運送,以減少卡車進入蔗園,壓壞宿根。此處南方約1公里處,是鄧麗君出生的地方,設有鄧麗君紀念館。接著進入最荒涼所謂風頭水尾的地段,如今鐵路旁只剩稀疏的木麻黃樹對抗著海口風,終點站十三番到了,放下最後的空車,接上裝好甘蔗的重車,小火車再緩慢地循原路回廠,沿路不斷地加掛各裝車場的重車,最後形成五十多節的列車。

回到糖廠後,過磅、採樣分析,然後卸蔗,才進入製糖流程。同時,製好的糖則由「移倉糖車」送到倉庫儲存,這樣的循環日復一日到製糖期結束,小火車再度休眠,等待下回與甜蜜有約,這就是南臺灣獨有的冬季風物詩。

作者簡介

許乃懿

服務於雲林土庫的小鎮醫師,從小喜愛火車,因地利之便,對糖廠五分車特別鍾愛。著有《台灣糖業攬勝》等書。

相關文章

臺灣電業文史散步─臺灣電業的跨海尋索與雜談

《鬼滅之刃》動、漫畫正夯,其中一段描繪百年前大正時期東京淺草如不夜城,讓首度踏入都市的主角竈門炭治郎......

節令生活─春飯 春菜 有春的料理

「客家小炒」原是為了處理過年做為祭祖供品的豬肉而誕生,可以一再回鍋,滋味更雋永。在沒有冰箱的年代,如......

路上觀察學特輯01─菜市場浪溜嗹 採集南洋風土滋味

植物學家王瑞閔(胖胖樹)在菜市場裡買的是記憶、紀錄的是歷史,菜攤上的植物、香料和食材,是東南亞飲食文......

旅人行腳─南湖大山慢慢行 一年三訪也不膩

熟悉一座山,需要多久的時間?這一年來,走訪南湖大山三回,經歷不同季節,大眾路線與古部落路線,見證了大......

發現臺灣新世力特輯12─金曲獎創作歌手米莎

連續得到2020年金曲獎、金音獎肯定的《戇仔船》專輯,引起眾人好奇。被稱為「女版林生祥」的客語創作歌......

旅人行腳─向山致敬 臺派古典樂登峰 灣聲樂團《日照能高霞光音樂會》紀實

專門演奏臺灣古典樂的「灣聲樂團」第五季「臺灣行腳」活動,於今年10月22~26日開辦,11位音樂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