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跨出南港 面向世界 電力修護 為明日儲備元氣

695期

4015
0
5
採訪、文字—吳垠慧、劉智淵、紅藍創意團隊 攝影—汪正翔、劉智淵 協助—林昆穎、郭奕臣、林科呈、台灣電力工會、電力修護處、公眾服務處 審查—台電月刊編輯小組

電力修護處,台電公司神秘的後勤單位,數十年來,首次開放民眾參觀,對民眾和修護處同仁來說,都是個新鮮的經驗。實際上,修護處早已規劃跨出南港,甚至以它維修電力設備的硬實力,展現面對世界的企圖。

10月3日,白晝之夜活動當晚,位於臺北市南港區,修護處廠房牆面,投上兩百多位修護處同仁的相片,川流潮湧般的人群當中,不時可見穿著灰色POLO衫的台電同仁,為民眾解說導覽。退休不及半年的修護處前副處長張居嚴,在廠房外仰頭欣賞同仁的樣貌。退休才3天的同仁郭保欽,則是架起相機腳架,高舉手指,反覆自拍,嘗試將身影和投影在牆上自己的照片連結在一起。兩人也都穿著淺灰色,背上印著TAIPOWER字樣的POLO衫。稍後,我們在修護處電機工場廠房裡,遇見台灣電力工會理事長丁作一,他也是修護處同仁,同樣一式淺灰POLO衫。

這是台電修護處成立以來,首次對外開放,媒體以「破天荒首度解密」、「電力秘密基地」形容修護處。只是,僅憑白晝之夜的迷離光影,和修護處同仁的熱心導覽,人們對修護處的認識只怕還是浮光掠影,透過本文,我們將進一步窺看台電修護處的身世歷史、豐功偉業。

電力修護處可追溯至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臺北電氣作業所」的倉庫及工場,當時稱為松山工場。1919年臺灣電力株式會社成立,松山工場成了臺灣電力株式會社營業部修理工場。

光復後恢復供電的功臣

光復後,為確保發、輸、變電設備穩定運作,提升修護技術,保留修理工場,改稱台電松山修理廠。光復初期,修理廠在各方面條件匱乏的狀況下,拼拼湊湊,勉力維修太平洋戰爭時期遭炸毀的發電及變電設備,為光復初期臺灣供電做出重大貢獻,當時主其事的修理廠主任為周春傳。

台電總經理任內退休的老台電人涂正義,在《懷念孫運璿》一書中提及,周春傳1946年由日本返臺,向接收委員會孫運璿報到,孫運璿即指派他擔任線路技術課長。松山修理廠成立,孫運璿特別拜訪周家,請他擔任修理廠主任,還親自陪同周春傳到修理廠上任。

1961年,周春傳代表臺灣參加聯合國新能源會議,返臺時取道丹麥,觀摩風力發電,好作為返國後發展風力發電的參考。

1962年,裝置風機一事交由修理廠研究,當時的總經理孫運璿批示:「不一定自製,希詳列規範,編製預算及勘定裝置地點。」

經過種種評估後,修理廠還是決定自製,1965年,這部風機便出現在澎湖白沙鄉後寮的山丘上。臺灣第一部風機,正是修護處的前身修理廠自製,距今已55年。若非此次白晝之夜活動,同仁翻找史料,大多數修護處同仁都不知道,前輩曾創造這麼一段歷史。

1970年代,臺灣經濟發展快速,電力系統容量快速成長,台電成立發電維護中心,主要任務是:一、辦理各發電廠機電設備年度大修工作。二、辦理各發電廠機電設備緊急搶修及修護工作。三、辦理機電材料機件委託修改,改善及檢驗工作。四、辦理其他委託修理,製造及研究等工作。依照上述任務,發電維護中心在臺北、高雄設立工作隊,負責各電廠年度大修,及緊急搶修工作。並以修理廠的專業,設置電機、機械、變壓器、品檢等四個工場,從事後二項任務。

修理廠和維護中心合併而成

1984年,為確保核能機組運轉維修安全,建立自主修護能力,將松山修理廠與發電維護中心合併,取修理廠的「修」,及發電維護處的「護」,成立修護中心。

1990年,原發電維護中心撫遠街基地,為配合政府道路拓寬,以及因應大型發電機組設備進場修理需要,向台肥購地遷建南港現址,原發電維護中心與修理廠正式合併辦公。修護處的工作內容、組織型態和工作基地,從那時候起確立。1993年,修護處為提供更快速的服務,成立中部分處。2006年,為了降低氣渦輪機維修成本,與台電綜合研究所合作開發葉片再生和銲修製程技術,氣渦輪機葉片再生工場成立。

對台電同仁來說,每逢電廠定期檢修,就會見修護處同仁拖著工作貨櫃來到現場,一待幾個月。機器出問題緊急搶修,現場同仁處理不了,一通電話,修護處就會有一群高手前來協助,再解決不了,還可以把機器拆解,送到修護處由各個工場檢驗、維修,然後完完整整送回來安裝。對整個台電公司來說,修護處就像家裡有個專屬的水電師傅,需要時,隨時找得到人,而這位師傅對家裡所有的設備、管線都摸得一清二楚,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由於修護處,台電的設備一向照顧得不錯,發電效率高、使用年限長,日治時期的電廠,幾十年的老機組仍在運轉。

全世界電力公司少有的單位

「全世界的電力公司,維修幾乎都是外包,很少有修護處這樣的單位。」邱土添處長說。

「修護處的優勢是本身有工場,有維修人員,有工作隊現場安裝,有檢驗團隊和技術部門。」程瑞堂副處長補充,修護處擁有完整專業的團隊,除了例行的大修,突發性的搶修更能展現修護處的價值。

近日,林口發電廠一具大型鍋爐引風機轉子故障,正是突發性搶修的具體事例。邱土添表示,林口這部發電機是日本三菱重工製造的超超臨界燃煤汽輪機組,容量達800MW,投入商轉不久,電廠發現問題後聯繫三菱原廠,正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原廠表示不便派技師前來,只把部分技術文件傳了過來。林口發電廠轉而求助修護處,邱土添隨即找了相關同仁評估,隔天上午9點多,修護處的工作隊就出現在林口發電廠。「廠長非常高興,這麼大的機組,越早處理,越能減少發電損失,穩定系統供電。」邱土添說。

然而,工作隊到現場,卻發現機組十分複雜,依原廠技術文件仍無法拆解,立即和原廠聯繫,發現機組設計太新,原廠也只有組裝經驗而無拆卸經驗,修護處同仁只能自行琢磨。邱土添記得,陳建益副總對此事十分重視,詢問林口發電廠預計修復日期,電廠見機組拆卸已如此困難,評估約需50個工作日,陳建益轉而詢問修護處,表達必需縮短工期,並關切原廠技師沒來,修護處能不能處理?「我回答副總,不試試看怎麼知道不行。」邱土添帶著笑意,顯然對同仁深具信心。

經濟效益極高的葉片再生技術

果然,同仁憑著多年工作經驗,克服拆解問題,機組開蓋後,依原廠技術文件清理、檢測、回裝,並在最短時間內重新上線。邱土添還指示葉片再生工場將機組葉片掃描測繪建檔。邱土添解釋,這具引風機轉子,不必動用葉片再生工序,但葉片設計新穎,有必要建檔,將來需要維修,萬一原廠開價不合理,修護處應該有能力依建檔資料自行製造,以節省電廠營運費用。

葉片再生,是台電綜合研究所與修護處共同開發的高價值技術。一般說來,燃燒天然氣推動的氣渦輪機,長期在攝氏1,500度上下的高溫工作,葉片材料易受高溫氧化和熱腐蝕的侵襲劣化,影響機組可靠性。葉片再生則是利用先進的材料熱處理技術和絕熱塗層噴塗技術,恢復葉片強度與保護力。這些氣渦輪機葉片,每一片價值動輒百萬台幣,每一具氣渦輪機有上百片葉片,整套更換得花費數億元,送回原廠再生,也需數千萬元,含運送費時4到6個月,損失的發電效益難以估算。而修護處葉片再生工場再生葉片,費用不到原廠1/2,機組葉片若有突發性故障,還可以用最短時間緊急搶修,各方面都極具效益。

「燃氣的氣渦輪機增加,燃煤的汽輪機減少,這個趨勢我們幾年前就注意到了。」邱土添表示,這個趨勢之下,葉片再生的需求增加,修護處搬遷至林口後,將增加葉片再生的生產線,以目前氣渦輪機成長速度,這條生產線很有可能得三班制24小時開動。此外,修護處的人員訓練內容也在逐步調整,開設氣渦輪機維修訓練班,讓原來從事汽輪機的同仁學著維修氣渦輪機。

關於人員訓練,身為修護處同仁也是台灣電力工會理事長丁作一提出他的憂慮,「修護處近年來正逢退休潮,技術斷層是個隱憂。」丁作一的擔憂,邱土添等人同樣感同身受。

建置數位資料庫 發揮最大效益

邱土添表示,台電大概是全世界使用機組最複雜的電力公司,限於採購法,台電採購不能規定品牌,於是全世界知名廠商的發電機,台電大概都收集齊了。修護處同仁因此得精通各個品牌的設備。「原廠培訓一位技師大約2年,修護處培訓一位台電修護人員,至少得5年。」邱土添說。

為了精進設備維護效率,修護處結合發電處與綜合研究所將台電眾多而複雜的鍋爐設備建檔,將歷年來鍋爐爐管破損事故分析、事故處理過程查詢、年度統計分析與破損防制、現場維護參考索引依據等,以及相關簽辦文件和分析報告數位化,建置成便於各個電廠分享查閱的資料庫,提供電廠維護者迅速規劃維護工作,發揮維護資源最大效益。2012年,這套「鍋爐檢測分析資料查詢系統程式之開發與建置」,參加新加坡主辦亞洲電力獎甄選,獲頒「年度資訊技術計劃銀牌獎」。

大約5年前,修護處開始推動核心業務和核心技術的多媒體教學課程,建置「核心技術影音知識庫」。目前已有20項核心技術、17項必要技術、2項業務輔助性技術,由同仁拍攝後製出兩百多支影片,放在雲端供同仁觀摩學習。同時也和各個發電廠協商,新機組裝機時,修護處可派員到現場見習。

「台電機組複雜,換個角度看,卻是修護處的優勢。」邱土添認為,雖然人員培訓需要花更多功夫,相對而言,一般民間廠商也少了台電修護處接觸各式設備的機會,曾經有電廠嘗試將維修工作外包民間廠商,但這些廠商對設備的熟悉度遠不及修護處,很快又回頭找修護處幫忙。

向外拓展的企圖心

此外,經營層面上,修護處致力開發新產品,爭取民營電廠的維護合約,目前都已見到成效。近年來嘗試自行設計陸域風機的發電機,裝機試用後,發電效率比現行風機更好。民營電廠委託維修,近5年來,年年都超過2億元新台幣。邱土添透露,這陣子還有個歐洲發電機製造商,正和修護處洽詢代工和協助亞洲地區機組維修的可能性。

「走出去不容易,」邱土添停頓了一下,繼續說:「先滿足公司內部需求,建立口碑和品牌,儲備能量後,再向外拓展。」

白晝之夜,首度對外開放的修護處,早已規劃跨出南港,進駐林口,甚至展現面向世界的企圖。

相關文章

友善環境 與漁民共好 許諾綠色風機的永續未來

在台電擘劃的遠景裡,離岸風電與海洋共生、與漁民共好是可行的。例如,讓風場成為海洋牧場,增加漁業收入;......

白晝之夜 解密電力修護處 藝術狂歡夜未眠

台電位在南港的電力修護處,破天荒首度解密,在10月3日跨夜舉辦的「2020 Nuit Blanche......

與藝術通電 與群眾來電 台電×白晝之夜策展團隊細說幕後

「2020白晝之夜」台電展區精彩落幕,背後是電力修護處、公眾服務處和策展團隊攜手,歷經數月的琢磨與努......

大智移雲 革新材料供應鏈 議價高手也是超級服務員

台電材料處與其所轄的北部、中部儲運中心,是台電追求穩定供電與合理電價背後,不可或缺的後勤部隊。且看他......

北部儲運中心 蛻變示範倉儲 無人堆高機、電子標籤助陣

材料處北部儲運中心原為傳統倉,近年逐步加強管理設施,刻正導入倉儲管理系統、無人堆高機及電子標籤等設備......

中部儲運中心 智慧再晉級 台電首座自動化倉儲 精兵作戰

中部儲運中心在94年建廠時即導入「自動化倉儲系統」,達成節省用地及人力、有效率的倉儲管理。今年軟硬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