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友善環境 與漁民共好 許諾綠色風機的永續未來

696期

1545
0
3
採訪、文字—陳文姿、王舜薇、紅藍創意團隊 攝影—王鴻俊、羅友辰,海域風電施工處 李德軒、張鎮麟 協助—Jan De Nul Group、營建處、海域風電施工處 審查—台電月刊編輯小組

在台電擘劃的遠景裡,離岸風電與海洋共生、與漁民共好是可行的。例如,讓風場成為海洋牧場,增加漁業收入;結合永續漁法,發展離岸風場觀光;抑或是將風場納入保護區,成為海洋生物的新棲息地。這些想像並非天馬行空,但如何落實才是真正的考驗。

彰化是臺灣離岸風場的重鎮,政府預計在2025年完成建置5.7GW的離岸風電,其中超過七成就座落在彰化外海。台電離岸風電一期是彰化的第一座風場,實踐承諾就從行動開始。

海上風場對環境的影響大致分為施工期間跟完工後。施工的打樁噪音,不僅干擾沿海居民、甚至可能危及數量極稀少的中華白海豚。海底電纜施工造成的海水混濁,可能造成潮間帶的養蚵漁業極大的損失。

台電海工處公共關係組謝進發經理說,為避免影響養蚵收成,風場海底電纜在近岸部分採「水平導向鑽掘工法」,讓海纜從海床下21公尺穿越,原定長度約380公尺。為了對環境與養蚵更友善,這段工法後來延長到950公尺,完全避開養蚵區域。

解決打樁噪音,則分二部分著手。一是減少噪音,常用的方式是氣泡帷幕,由氣泡船在打樁周圍的海底持續打出氣泡,利用氣泡往水面逸散的過程吸收部分噪音。二是聘請鯨豚觀察員在四周警戒,如發現鯨豚,須暫停打樁,直到鯨豚離開。台電要求承攬商需將這份工作邀彰化在地漁民參與,兼顧環境與漁民友善。

地方溝通是共榮關鍵

聘請漁民擔任鯨豚觀察員,固然有補償漁民在施工期間減少收入之意,但彰化漁民溫智淵認真地說,他當鯨豚觀察員的另一個目的是去現場,看廠商施工是否有按部就班。「不要說他去施工,結果還破壞我們的漁場」。

如今,水下基礎已順利完成。謝進發特別大力感謝彰化區漁會協助。他說,台電除了跟彰化區漁會保持密切溝通,為漁業經濟損失補償協商,在彰化區漁會協助下開過漁民大會,直接面對漁民。他說,「除了溝通,還是溝通、再溝通。」

風場完成後,緊接著就是長達20年的營運期,對漁民影響深遠。對於2021年即將完工的台電離岸風電一期,風機如何與漁業永續並存,是一個近在眼前的問題。

身兼海工處土建組的蔡殿豐經理除了風場監造外,還有另一項工作,就是為期5年的漁業轉型計畫。內容涵蓋漁民意願調查、業界媒合、風場養蚵等,其中,風場養蚵試驗以海上氣象塔作為試驗基地。

在業界媒合方面,他表示,台電今年跟地方合辦兩場工作坊,邀請宏華營造、國際海洋公司、臺灣港勤公司跟漁民座談,希望協助漁民加入風場營運。三家公司都展現誠意,但現實上還是有困難。例如,港勤公司是國營事業,要先通過考試才能應聘,另兩家則要求具備船員證。是否要花時間與金錢參加船員培訓與考試,不少漁民仍在猶豫中。

漁業轉型面對實務考驗

「要是可以轉型,我們也想轉」,彰化漁民張武全務實地點出轉型對漁民的高門檻。他舉例,以鯨豚觀察員來說,業者希望聘請年輕的漁民擔任;若要發展風場觀光,西部沿海漁民擁有的膠筏大多不符合娛樂漁船規格,不能載人觀光;若要考船員證,花錢花時間上課,也未必能轉型成功。

彰化區漁會總幹事陳諸讚說,轉型是配合政府政策下不得已的選擇。政府應提出配套,其中,「提供轉型機會」是最重要的。

陳諸讚指出,營運期間的接駁船、戒護船工作,都是漁民能勝任的工作,也是漁會努力爭取的目標,漁會也訴求彰化外海的開發商成立共同基金,振興當地漁業,讓海洋牧場、海上箱網養殖、漁業栽培中心逐步落實,「這樣離岸風電才能當大家的好鄰居」。

台電離岸風電一期是彰化第一座即將邁入營運期的風場,對未來進駐彰化的各風場具有重要的指標意義。

相關文章

配電人見證臺灣現代化軌跡 電力到宅 分秒不歇

雖然配電技術與時俱進,但始終不變的,是配電人員使命必達、分秒必爭的工作態度。去(2020)年底《牽電......

45樓高的海上風機這樣建成 海事工程防疫 台電積極迎戰

2020年9月,因新加坡鎖國而延後抵臺的風機安裝船Taillevent,終於傳來臺灣今年度第一部風機......

臺歐日組國際隊 打造台電第一座離岸風場

台電的第一座離岸風場要在新技術、新市場中,展現國營事業的企圖心、以自身的經驗為風場打前鋒。這對未曾有......

白晝之夜 解密電力修護處 藝術狂歡夜未眠

台電位在南港的電力修護處,破天荒首度解密,在10月3日跨夜舉辦的「2020 Nuit Blanche......

與藝術通電 與群眾來電 台電×白晝之夜策展團隊細說幕後

「2020白晝之夜」台電展區精彩落幕,背後是電力修護處、公眾服務處和策展團隊攜手,歷經數月的琢磨與努......

跨出南港 面向世界 電力修護 為明日儲備元氣

電力修護處,台電公司神秘的後勤單位,數十年來,首次開放民眾參觀,對民眾和修護處同仁來說,都是個新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