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與藝術通電 與群眾來電 台電×白晝之夜策展團隊細說幕後

695期

2187
0
3
採訪、文字—吳垠慧、劉智淵、紅藍創意團隊 攝影—汪正翔、劉智淵 協助—林昆穎、郭奕臣、林科呈、台灣電力工會、電力修護處、公眾服務處 審查—台電月刊編輯小組

「2020白晝之夜」台電展區精彩落幕,背後是電力修護處、公眾服務處和策展團隊攜手,歷經數月的琢磨與努力。無論是台電人肩負全臺供電的任務,或是當代藝術的創造,唯有集眾人之志,才能達成一次次美好的演出。

台電近年致力推動文資保存與藝文推廣,藝術文化已逐漸成為企業DNA。事實上,今(2020)年是台電第二次參加「白晝之夜」,第一次是2017年,以公館為基地,串連臺灣大學、溫羅汀街區(溫州街、羅斯福路、汀州路)和客家文化主題公園三大區域。當晚,台電大樓前化身電光馬戲競技場,戶外公共藝術〈日光域〉如太陽般照亮廣場,共計8萬人湧入,創下「開放台電」的紀錄。

今年,台電與「白晝之夜」再度合作,修護處更成為備受矚目的亮點,卻是起於巧合。

與白晝「相遇」 謎樣基地成驚喜亮點

「白晝之夜」藝術總監林昆穎透露,在「發現」台電修護處之前,他已將主題訂為「南港通電・看見交界」,而當他為了框出南港主展場的各活動地點,以臺北流行音樂中心為核心,在網路地圖向外搜尋時,發現北流旁邊有一個佔地不小的神秘「方塊」,他從一本厚厚的都市開發計畫書恍然得知,「方塊」原來是台電電力修護處所在,「台電真的是我意外的驚喜!」

和多數人一樣,林昆穎原本對修護處的歷史、業務一無所知,一開始還常說錯成「台電修理廠」,而後知道了修護處肩負全臺電廠設備的維修重任,也從事研發、緊急搶修,「這個單位的重要性不在話下。」得知修護處將於年底遷離南港,他決定和台電討論開放修護處的可能性。

「如果是前幾年來討論打開修護處,可能不一定會發生,今年剛好遇到搬遷,一方面同仁對這裡有情感,另一方面大眾對修護處很陌生。」台電公眾服務處袁梅玲處長認為,修護處開放的意義不只是讓台電曝光,而是要凸顯修護處的重要,「發電很重要,作為後勤的修護也不可或缺。」

袁梅玲提及「白晝之夜」那晚在修護處遇到幾位年輕人,對台電近年大型文資特展如數家珍,讓她十分驚喜,「他們問我台電是國營企業,為什麼還要做這些事?我說即使如此,台電仍需要跟民眾有感溝通,讓民眾不落痕跡親近台電,認識同仁在做什麼。」

對於本次活動,袁梅玲一方面開心民眾參與踴躍,也一度擔憂排隊太久會引發民怨,當她聽到「修護處是本次活動當中最深、最有內涵展場」的意見回饋時,證明開放的價值與意義,「理工人看到的是廠房與設備,藝術家看到的是不同的新奇,民眾可能是看到背後的感動。」

與白晝「通電」 和修護處的浪漫邂逅

林昆穎在梳理南港歷史與現況資料之後發現,南港較缺乏長久累進的生活及文化場域,卻具有「匯聚」的特性,「我想點亮這個地方,讓人停下腳步多認識它,點亮它的方法就是『通電』。」

因此,當修護處允諾加入「白晝之夜」陣容,種種巧合讓林昆穎「覺得很浪漫」,也決定將法國藝術家JR號召的「裡外反轉藝術行動」放進修護處。

JR於2011年發起這項藝術計畫,已有超過129個國家、26萬人參與,林昆穎指出,該計畫允許響應單位發揮自己的創意,唯需具備三個條件:一要為某個場地發聲,二是為該場域裡深耕的人們發言,三是只能用肖像攝影輸出在A1尺寸後呈現在建築上。「白晝之夜」提出了「通電,集眾人智慧才得以點亮的光芒」的宣言,獲得JR工作室同意授權,委由臺灣攝影師林科呈操刀,執行202位修護處員工的肖像拍攝工作。

這件作品讓袁梅玲聯想起「川流電湧」特展的「百人群像拍攝計畫」,當時展出全臺十多處電廠的百位水力職人影像,「工作很辛苦,照片裡的臉龐都很真誠,一看就知道是台電人,人人都是崗位上的小螺絲,即使外界不知道他們的奉獻,仍喜愛自己的工作並為此感到自豪。這次修護處還有手拿燈泡、電線串連起來的設計,很有巧思。雖然大家在台電的不同部門,都是默默在做同一件事,就是讓民眾有電用、有光亮,展現出有能量的正向感覺,並且把有能量的事情傳遞下去。」

在「白晝之夜」七大展區中,台電修護處展現的是「永續」的精神,訴說電力的使用與維繫,是眾人按部就班、承先啟後綿延而得的成果。

與白晝「共創」 展現專業內藴的台電價值

近年在台電策劃的特展中,經常派出員工擔任導覽,實施成果廣受好評。這次修護處為了「白晝之夜」當晚的專場導覽,還讓退休、現役員工事前接受「導覽培訓課程」,在老師們的引導下,一起回溯修護處的歷史和挖掘廠區內的特色亮點。而「白晝之夜」當晚絡繹不絕的參觀民眾固然讓同仁忙翻天,同時也感到振奮與自豪。

林昆穎回想起10月底退休的修護處杜志中組長第一次帶領藝術家場勘時,在場人士無不受到他的專業、熱情感染,隨即興起「與其找演員演東演西,何不就地取材?讓修護處員工來導覽」的想法,他深知,台電的訴求和推展台電精神一定要透過「人」,「杜組長跟我們介紹的時候,眼睛是發亮的,不是說他很會表演,而是他很用心在告訴我們修護處的內涵。」

林昆穎指出,一個人從擁有專業技術以謀生賺錢,到專業被認同,到專業的社會價值被看見,是每個認真生活的人都想達到的層次,「這三個價值累進起來,在『白晝之夜』的台電展區得到了證明。」他認為,這次台電與「白晝之夜」的合作,正體現了本活動「共識創造」的核心精神。

傳承與新生

修護處即將告別在南港的歲月,因「白晝之夜」敞開大門,讓外界認識這個默默守護台灣電力的後勤部隊,今後,修護處也將繼續為全臺發電設備的修護與緊急搶修而打拚。他們就像守護「電力女神」的光之使者,隱身在璀璨炫目的舞台幕後,施展專業技術的魔法,呵護著人們生活當中習以為常的光亮。

相關文章

臺歐日組國際隊 打造台電第一座離岸風場

台電的第一座離岸風場要在新技術、新市場中,展現國營事業的企圖心、以自身的經驗為風場打前鋒。這對未曾有......

友善環境 與漁民共好 許諾綠色風機的永續未來

在台電擘劃的遠景裡,離岸風電與海洋共生、與漁民共好是可行的。例如,讓風場成為海洋牧場,增加漁業收入;......

白晝之夜 解密電力修護處 藝術狂歡夜未眠

台電位在南港的電力修護處,破天荒首度解密,在10月3日跨夜舉辦的「2020 Nuit Blanche......

跨出南港 面向世界 電力修護 為明日儲備元氣

電力修護處,台電公司神秘的後勤單位,數十年來,首次開放民眾參觀,對民眾和修護處同仁來說,都是個新鮮的......

大智移雲 革新材料供應鏈 議價高手也是超級服務員

台電材料處與其所轄的北部、中部儲運中心,是台電追求穩定供電與合理電價背後,不可或缺的後勤部隊。且看他......

北部儲運中心 蛻變示範倉儲 無人堆高機、電子標籤助陣

材料處北部儲運中心原為傳統倉,近年逐步加強管理設施,刻正導入倉儲管理系統、無人堆高機及電子標籤等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