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愛他,也愛自己,了解他,也接受他

635期

1174
0
2
文 黃心怡(資深諮商心理師 青少年心理專家)/策劃 洪素珍(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對多數家庭而言,家有青春期子女都是人生一段狂風期。青春期孩子正面臨身、心鉅大的變化,現實生活上卻也得迎戰更複雜、多元的課業和人際壓力。這些天之驕子多在父母細心呵護下成長,也多明白自己在家中的重要性,時時被關照和滿足日常需求的狀況下,他們面對生活中需要「等待」的情形,顯得相當煩躁,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不順心、不如意更是不耐煩與難以忍受。無怪乎,許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納悶,為何可愛的孩子變成了情緒怪獸?不明白孩子怎麼越大情緒管理越糟?有時父母關心的問候,多說了幾句,孩子便顯得不耐與易怒,甚至還會莫名的咆哮,真是父母難為。

以下提供幾項青少年發展上常常呈現的特質,父母了解以後,可以選擇比較理想的因應方式,以減少親子間因「誤解」而產生的衡突。

誇大的表達方式

青少年聚在一塊「哈啦」、聊天,總喜歡天馬行空地「胡扯亂聊」,不一定講自己親身看到、體驗到的事物。在他們看來有趣,父母則不以為然。此時,父母不需急於糾正孩子說話的方式,這往往是青春期孩子與同儕互動發展出來的次文化。多半隨著孩子認知發展趨於成熟,自然而然會逐漸改善。倘若父母急於糾正,除了孩子產生反感以外,還會造成親子關係的嫌隙。例如:「我爸爸老是看我不順眼,連說話方式都要嫌棄我……」。

誇大的情緒體驗

這個階段的孩子對於被評價等負面情緒格外敏銳,例如:被同學、男(女)朋友背叛、被誤解、挫折的感受。

倘若孩子正經歷上述情緒歷程、他可能會「誇張」地表述:「太痛苦了,他們竟然背叛我,我再也不願意上學了!」;「我永遠沒有辦法忘卻這個恥辱!」;「我永遠沒有辦法忘記他……」在我們成人世界裡,如此漫天喊痛,「永遠」不能如何如何……好似電視劇的情節,只有情緒張力,沒有現實感,但對青春期的孩子而言,卻是身歷其境的痛楚、難熬。他們總以為自己的痛是那般強烈和獨特。

父母見孩子受苦,自然而然會想急於「解救」,無奈忠言逆耳,孩子往往認為父母「冷血」,無法感受他的感受,不能接受他浪費時間待在情緒旋渦裡。

此時,「傾聽」是父母比較理想的因應方式。陪伴青少年度過人生幽谷,需要許多的關注,而非苦口婆心的建議。許多十五、六歲的青少年在個別諮商時,常常透露,「我需要父母聽我說我的困擾、痛苦,專心聽就好,但他們總愛打斷我的情緒,告訴我接下來該怎麼做、該怎麼做,所以,我愈來愈不愛提自己的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免得他們又來說教。」

神奇的想法

有些天真浪漫的青少年,認知發展較慢,雖明白社會道德規範,但卻會鋌而走險去做一些並不恰當的行為,認為「我不會那麼倒楣被抓到」,例如:明明身上有錢,去便利商店偷偷拿了一本小說放入書包。大人好好勸說,他可能下回還是會做類似的事。他們的思考邏輯還是「不會那麼倒楣發生在我身上」、「被發現了再說」。

父母、師長面對類似少年,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假設情境與他對話,例如:「我知道你不會那麼倒楣被抓到,『萬一』不小心,你被發現又拿了小說,你猜店員會說的第一句話,可能是……第二句話可能是……」面對這類欠缺現實感的少年,平日多些引導討論,以便強化他的現實感,也是可行的方式。

過分在乎人際關係

這世代孩子的人際關係比我們多元和複雜。3C產品無遠弗屆無孔不入,孩子可以認識、接觸許多不在生活周遭的朋友。因此,父母需要關心孩子交友的狀況,但非積極介入。例如:孩子在學校是否有2、3個可以談得來的朋友?適當的情緒出口,對這階段的孩子來說格外重要。有些事情,好朋友三言兩句的關心,比父母苦口婆心的勸說來得有用。事實上,在許多研究證實,人際關係良好的青少年,他們對生活滿意度相對提升。

另外,當孩子出現孤寂、落寞的人際狀態,父母則需適時了解,並表達關心。「想找個人聊聊嗎?」也許可以請關心他的師長、親友或專業諮商心理師和其談談。

「情緒抒發」對青少年來說,是件重要的課題。有些父母以為日子久了,情緒自然會過去,但實務經驗發現,當一個孩子埋藏過多情緒,往往造成身心症狀的產生與人際互動惡質化的情形。例如:國一女生常常獨自悶至一旁,同學主動關心幾次,見她毫無反應,有人漸漸疏遠她,有人則會開始捉弄或情緒霸凌她。如此,往往強化孩子恐懼、焦慮和退怯的狀態,接著便愈來愈害怕到學校與人互動。

此時,父母能接納,同理孩子的「當下情緒」,格外重要。避免一直勸說:「不要想了,就不會難過。」這是大人習慣「安慰」人的方式,可以試著說:「你這麼害怕去學校,一定很痛苦。」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接納和同理,多半比較有力量去面對現實的困境。

孩子進入青春期,父母多半也邁入自己生命的中年階段。這個時期,父母若能夠將自己的身體和心靈保持良好的連結,狀況往往可以容易許多,如果長久以來我們自己經常被羞辱、罪惡感以及批評所淹沒,習慣對自己「保持距離」,忽略自身的身心狀況,怎有足夠的精力與能量接納青春期孩子變化多端的情緒?不佳的態度?尊重他和我們價值觀的差異?

學著愛孩子也愛自己,畢竟,對自己仁慈是對別人仁慈的堅固基石。

黃心怡

一位真心看懂青少年並能貼近父母心的資深心理師,經常受邀演講、帶領專業訓練課程,亦在《聯合報》與《張老師月刊》專欄執筆,專長為青少年心理、親子、婚姻與家庭會談。著作有《父母心 玻璃心》(高寶)、《是我叛逆?還是你古板!》(正中)、《我的孩子變了!》(張老師)等書。

相關文章

風味橄欖油

有時候在Pizza 店、義式料理或西班牙料理的餐廳裡,我們會在桌上有著不太一樣的橄欖油―裡面放著幾株......

眼前的食物,是你想吃 還是腸子內的細菌想吃?

在我們的身體內與體表居住大約100 兆的細菌與其他的微生物,統稱微生物群。自然科學家在十七世紀察覺到......

擁抱黑暗女性的力量

越來越多的女性在中年時候,發出這樣的喟嘆:「我希望可以找回女性的自己。」 這些女性在外表、身分、生......

被忽略的嬰孩心理需求

十年前左右,一位朋友希望捐助與小孩有關的非政府機構,我想到未婚媽媽之家,便建議她去看看。 那是未婚......

婚姻治療中的「怨」偶到「願」偶

婚姻出了問題,有沒有辦法找專人協助呢?一般人對於婚姻心理治療的印象,比較像是輔導,許多面臨困難的夫妻......

人心才是科技的起點

「我們不能再養寵物了,特別是狗,因為我擔心……我會比牠早一步離開這個世界。」柔和的陽光灑進志村家整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