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30年無為 造就鹽田變溼地奇景

興達電廠旁永安溼地 成生態觀察基地

719期

679
0
1
文|柯宗鑫 圖|洪健恆

過去人們總認為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是兩條永不交集的平行線,無論選擇何者,似乎非得犧牲其中一項。但時至今日,在全球重視ESG永續經營的浪潮之下,與興達發電廠比鄰、備受關注的永安溼地,若能從深入研究其生態植群面貌與演替進程,進而找出生態保護的具體策略,透過興達發電廠重視溼地生態與努力維護的成績,找出電力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平衡點,正可以做為台電走向轉型,展現積極保育作為的最佳詮釋。

前身為臺灣早期鹽業六大鹽田之一的永安鹽田,於台電取得土地所有權後,原預定作為興達發電廠相關建設使用,但卻長年閒置且人跡隔絕。廢棄鹽田的植群演替序列,一直是科學界亟欲瞭解的課題,但往往欠缺研究樣區得以回答此問題;而永安溼地隔絕人為活動30年的物換星移、滄海桑田,恰好成為植群演替序列的完美樣區。經洪研究員的研究,廢棄鹽田的植群類型從鹽田草澤演替至今日的紅樹林混合低海拔次生林之海岸森林,主要受地形高程差異及鹽分因降雨淋溶的重新分布,成為植群演替的主要驅動力。藉由瞭解演替機制進而訂出植物保育策略,讓植群類型維持在鹽田草澤及紅樹林的植群樣貌,保留鹽田植群的生態特色,為臺灣的地景多樣性盡心力,達到生態保育及維護生物多樣性的目標。最難能可貴的是,台電一切生態保育研究均獨立自主完成,絲毫無委外,技術內化深耕,展現台電生態保育技術與能力。

當永安鹽田成為無數野生珍稀鳥類的棲息地,逐漸受到保育單位注意,民國88年首先被國際鳥盟評選為重要候鳥棲息地,96年時內政部指定為國家重要溼地,107年內政部又核定公告為地方級重要溼地。

根據調查,永安溼地有一級保育類的東方白鸛、黑面琵鷺、遊隼,二級保育類的唐白鷺、黑鸛、魚鷹等,以及其他多達上百種的鳥類紀錄。不只是吸引愛鳥人士關切的野生鳥類,永安溼地也是因為擁有魚類、蝦類、貝類與植群等多元豐富的生態系統,才得以成為鳥群的棲地。

從民國94年投入生態保育領域、103年開始針對永安溼地進行深入研究的台電綜合研究所化學與環境研究室電業生態保育研究組組長洪健恆研究員,指出永安溼地屬於人工溼地,天然條件包括為帶有27‰鹽分的土壤,水源則來自降雨與周邊飼養海水魚種的魚塭排水。他表示,「鹽田之所以有機會孕育出生態體系、吸引生物聚集,魚塭排水是其中一項關鍵,尤其鹽分在早期可以形成阻擋外來種入侵的天然門檻,造就永安溼地成為一處值得學術研究完整演替歷程的優良環境。」

探究生態發展歷程 尋找溼地保護之道

洪研究員進一步解釋,「由於溼地地形高低不平,雨水流動會帶走土壤鹽分,造成不同區域鹽分濃淡不一的條件,且隨著積水的產生,發展出平坦陸地與積水等不同植物演替的路線。」初期一些對環境條件要求低的先鋒植物,漸漸在水域、間歇性水域與平坦陸地的環境出現,如蘆葦、巴拉草、海馬齒或是構樹、黃槿等陽性物種,這些生長週期僅有兩三年的蘆葦、巴拉草在死亡、傾倒後,又會帶來環境細部的改變,如養分、日曬、溼度乃至於影響地貌等條件的差異化,促成下一波不同植物演替的產生,成為鹽田轉變為溼地的起源。

歷經兩年時間現場實地分析、辨識等調查作業後,洪研究員將永安溼地現有的植物生長區域,精確繪製出分布圖,包含海茄冬、欖李等植群,還有草生、喬木植被、人工防風林,以及與紅樹林伴生的植物像是苦林磐、鯽魚膽等等。甚至也將胸高樹徑大於五公分的欖李及喬木類一株株標記位置,以探討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此外,亦記錄了近年來外來種如銀合歡、大黍、田菁入侵的情況,其實也與演替進程息息相關。

他強調,「我們必須蒐集充分而完整的資料,才能進一步探討,並透過掌握演替進程,找出隱藏其中的機制與影響因子,從研究的角度思考如何採取人工方式調整演替階段。永安溼地即可採取剷平地勢較高的區塊,有條件引進海水等方式,逆轉演替階段,不但可防止外來種擴大,更有機會保護這處屬於臺灣的珍貴鹽田草澤生態。」

以生態能力提升台電正面形象

洪研究員指出,「同樣是鹽田草澤的高美溼地,近來陸化現象嚴重,一旦棲地單一化,物種也會單一化,這就是所謂棲地保育的概念。」但為什麼保護永安溼地很重要?他分別從世界、臺灣與台電的三大面向說明,「首先,可向全世界展現我國於生態保育的重大成果,從學術論文的發表到知識的共享,充分建立臺灣在國際保育的地位;此外,臺灣需要多樣化的地景資源,尤以現況來看,鹽田草澤在國內已是極其珍稀的一種生態環境,需要更多的關注與保護。」

「長久以來,社會普遍不信任台電的生態能力,導致電力設施興建困難,因此更要從生態的角度化解外界疑慮。」洪研究員認為,「在ESG永續經營趨勢下,台電可以從『服務社會』擴及『服務生物』,將永安溼地經驗化為生態保育技術輸出,創造電業與生態共榮共和的願景,逐步累積民眾信任,亦有助於推動電力建設,將可從一個嶄新的出發點,實現穩定供電的目標。」

綜合研究所裡關心生態發展的研究者們,致力於為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育創造共榮的可能性,投入海洋牧場、珊瑚復育及海中造林等研究,打造科技與環境共存的理想狀態,未來仍將持續投入電力與環境相關議題之研究,朝向經濟與生態共榮的目標而努力。

相關文章

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

今(111)年10月19-21日於南港展覽館的「2022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由蔡英文總統親臨開幕儀......

「新能源、綠商機」遠見高峰論壇

從今(111)年2月以來,俄烏戰爭爆發影響供應鏈,造成能源價格飆漲,歐盟至全球都飽受能源問題困擾,新......

杜絕「饋線蟑螂」虛占容量

為擴大推廣再生能源,迎接2050年淨零減碳目標,政府積極鼓勵民間企業投入開發綠電。然而在「饋線」容量......

小小電力職人登升空車體驗

週間的上學日早晨,新北市新莊區光華國小的校門川廊卻格外熱鬧,原來, 今天是「台電小小電力職人校園推廣......

跨部門同心 力拚年底加入系統

為提升北部地區供電容量及供電品質,並配合「大潭電廠增建燃氣複循環機組發電計畫7號機組及9號機組」之電......

強化臺北都會電網架構 十年磨出大安潛盾洞道

坐落寸土寸金的臺北鬧區,緊鄰捷運忠孝復興站,全高69.6公尺的「大安超高壓變電所多功能大樓」,外觀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