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節令生活—農曆四月八的草仔粿傳奇

701期

2236
1
4
文─陳淑華

初夏時節,流傳在桃園鄉間,是以8種草藥製作的草仔粿。從避邪、祈求農事順利到感恩守護子嗣的石母,飲食習俗象徵著先民的願力與辛勤,才耕耘出豐饒之島。

「夏天到了,就做八福粄來吃。」

五月進入初夏,巿場的蒲仔(瓠瓜)盛出,肥肥圓圓的蒲仔剖開來,現出白晰的肉身,昔時,農業時代終日頂著大太陽出入田間的「作穡人」(tsoh-sit-lâng),將它看成「肥又白」的富貴象徵,立夏到了,大家便會食蒲仔麵,期許一個充滿想像的未來。

五月五,立夏,依從母親傳承來的食俗,我吃過蒲仔麵,雖並沒心懷像母親那一代對蒲仔所懷抱的想像,但每年卻靠著上巿場挑購蒲仔,炒蒲仔麵這個行事,感受到夏天的來臨。這1、2年經常出入桃園的鄉間,無意中知悉了有人竟不是吃蒲仔麵,而是靠著八福粄來報夏。

融入8種草藥 八福粄藏心意

八福粄到底是什麼﹖說穿了就是草仔粿,一種以豆子葉、莧菜葉、使君子、雞屎藤葉、艾草、廚子葉、狗貼耳、洛神花等8種草藥製作的草仔粿。記得當時還很訝異草仔粿竟有這般的變化。

事實上,搜索童年的記憶,並沒有「草仔粿」這種食物名稱存在。直到從彰化北上,定居臺北數十年後,「草仔粿」這個字眼才出現在我的飲食生活中,慢慢地也粗淺識得「草仔」通常不是指鼠麴草就是艾草。而這些年隨著「客家飲食」的旗幟飄揚,艾草做的草仔粿,在我的認知更被型塑成客家粄,是許多客家人清明會打的粄;至於福佬人(閩南人)的草仔粿則喜採鼠麴草,鼠麴粿也從記憶深處緩緩地被翻了上來。原來它也曾列身兒時過年的粿品,只不過當時的鼠麴粿總包裏著一層葉子,我們都叫它「包仔粿」。

近年來,人們早已不再自己動手做粿打粄,吃粿粄也不限於節日,一年到頭都可能買到草仔粿,艾粄、鼠麴粿或包仔粿等的名稱也漸漸消融於「草仔粿」的名下,不過,不管如何,基於這些年對過去草仔粿的了解,鼠麴粿或包仔粿於過年期間登場,清明時節則輪到打艾粄﹔總以為過了清明,草仔粿的季節便結束了,怎知還有人在夏天來臨的時刻做草仔粿,且是超乎想像的八福粄。

敬獻伯公 祈求夏耘順利

首次聽聞這款名為八福粄的草仔粿是在桃園龍潭大北坑,此地是一處客家聚落,位在店子湖台地上,大北坑溪及眾支流切過台地,在大北坑地區形成一個又一個的小山拗,地勢複雜,儘管不利耕作,但落腳於此的客家人仍不畏艱險地闢梯田,種稻種茶。而這一路守護他們的就是伯公,目前境內仍有大大小小的伯公祠十多座。曾經他們依春耕、夏耕、秋收、冬藏,四時的土地作息,於農曆二月二、四月八、八月二和冬至,以充滿感謝的心舉行伯公四季福。四月八就是打八福粄的日子。

農曆四月八,大致落在二十四節氣的立夏與芒種之間。在闢草萊求紮根的艱辛歲月,田地還只有一收的年代,歷經春天的翻耕,雖已插完秧蒔完田,但暑氣越來越盛,蟲蟻生,草木茂,農作緊接要進入除草的夏耘,大北坑居民一方面祈求伯公保佑農事順利,同時也採來俱有療效的藥草打起八福粄,他們堅信吃了八福粄可以驅蟲避邪。

四月八浴佛節 以青草粄以排毒淨身

「四月八,食(tsia̍h)草仔粿過厄」,後來發現桃園地區不只是大北坑地區的客家人,也有福佬人會在農曆四月八的前一天到住家的附近採集艾草、魚腥草、開脾草、使君子、紫蘇、茶仔葉、雞屎藤、芭樂葉心等草藥,雖種類有些差異,但也像八福粄一樣要求8樣,並以此製作草仔粿,然後於隔天食用。

不過對他們而言,農曆四月八不是祈求夏耘順利的伯公祭祀,而是浴佛節,是佛祖釋迦牟尼的生日。自佛教傳入中土以後,民間興起這個節日,以「五色香水浴佛」,或「煎香藥糖水相遣,名曰:浴佛水。」如此歲時行事,清代也傳入了臺灣,在《臺灣縣志》與《鳯山縣志》等志書皆有記載,後來人們相信喝了浴佛的香湯可以消災解厄,食8種藥草製成的草仔粿過厄或許就是從浴佛的香湯轉化而來。

佛生四月八,伯公四季福夏耘的祭祀也是四月八日,或許是個巧合,但這個時節正逢初夏,蟲蟻滋生,瘴氣易起,或許是在度過艱辛的初墾歲月,生活漸入一種安穩的日常軌道,不知不覺仰賴起佛祖。在桃園也有一些客家人會因四月八佛生日,吃以8種草製作的青草粄,期待在入夏迎來梅雨之前可以先排毒淨身。

在佛祖和伯公的加持下,不管是青草粄或八福粄,四月八的草仔粿真是具有無邊的法力,沒想到在桃園八德霄裡的吳屋,它還成為感恩「石母」照顧家中小孩的草仔粄。

吳屋祖傳滴答粄 來自對石母的感恩

吳屋祖先於18世紀中葉從廣東嘉應州鎮平縣來臺,草創時期,家中總是有一些男孩出生後,經常夜啼,養大不易。幸好祖屋後方竹林裡一顆夜裡會發光的石頭,具有靈性,靠著認衪為契母(義母),小孩終於一個個順利長大。為了感謝石母,吳屋的女人便在農曆四月八日石母生日的這天打一種叫「滴答粄」的草仔粄祭拜石母。

「米磨一磨做粄,白色的粄不吉利,便出去田間拔來7、8種草,摻入粄中,剛開始就是一坨沒有講究形狀的米粄。以往打粄時,最禁童言童語,有一天,小孩闖入廚房,偷了一小團的米粄,將它放入兩手的小手掌中拍打,不斷發出答答的聲音,引來阿婆的注意,一看粄團在小手掌中被拍打成像銅錢般的小圓狀,圓圓滿滿,挺討喜,大人說以後拜石母就用這個,那叫什麼呢?就叫滴答粄(did dab banˋ)。」

吳屋後人回憶的滴答粄,雖未必是8種,但同八福粄或青草粄等草仔粿一樣,以雞屎藤和使君子等當季的青草入粄,不過當它不再以避邪解厄功能做為存在的意義,而化身成一塊被賦予感恩能力的滴答粄時,令人感到神奇的是,吳家祖屋竹林裡的石母竟也誕生於農曆四月八日,沒有人知道為何是這一天﹖不過可以確認的是,從二、三百年前那個生存不易的榛莽時代,人們一路依靠著石母、伯公,甚至佛祖的力量,終於化瘴厲之地成豐饒之島。

農曆四月八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日子,而草仔粿卻在各種不可思議的生存挑戰中屹立不搖,它是四月八的一則傳奇,儘管它的存在曾堅不可摧,然而時至今日,也逐漸為人所遺忘。

夏日迫近,吃罷立夏的炒蒲仔麵,我是否也該來一塊草仔粿,藉以抵擋心中日漸上升的燠熱。

作者簡介

陳淑華

喜透過日常事物,特別是食物,探尋生活的可能性。著有《島嶼的餐桌》、《彰化小食記》、《灶邊煮語》等。作品屢獲開卷美好生活書獎與金鼎獎肯定。

相關文章

豆知識補給站—被一點一滴吃掉的畫作

天啊!名畫裡面竟然住著一群不速之客,不僅一賴就上百年,而且還大啖顏料?近年,人們正努力從微生物的餐桌......

路上觀察學特輯05—創作無疆界 進擊的塗鴉藝術

塗鴉(Graffiti)走入美術館,甚至成為收藏藝術品,其內涵拓展了美學視野。而臺灣塗鴉創作正以跨界......

旅人行腳—與太平洋跳曼波 花東海岸徒步旅

喜歡旅行、採訪、攝影。上背包、帶相機,分段環島一圈,用腳步串起一條旅行的線。沿途邂逅各色人、景、物,......

路上觀察學特輯04— 路過不錯過 臺北人孔蓋美力蛻變

你注意過嗎?腳下踩著的人孔蓋,上頭別具意義的設計圖樣,是公共藝術的展現,讓行人能從另一個角度認識這座......

臺灣電業文史散步─有一種鄉愁叫做電線和電桿

近年,日本的東京等大城市為了景觀美化和防災要求,已逐步將電線和電線桿「收納」至地底,許多人發現熟悉的......

食農教育—歡迎光臨療癒小鎮! 食在感受雙溪的里山智慧

擁有友善土地的農業技術和自然環境,雙溪的低調魅力經過多元轉譯,變成創意而充滿在地特色的菜餚,好吃的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