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旅人行腳—與太平洋跳曼波 花東海岸徒步旅

701期

705
0
0
文、圖─鄭元慶

喜歡旅行、採訪、攝影。上背包、帶相機,分段環島一圈,用腳步串起一條旅行的線。沿途邂逅各色人、景、物,把無數的影像留在線上,是紀錄、也是回憶。

很難說從何時開始喜歡上健行,曾登百岳、陽明山大縱走、走1小時往返辦公室。在國外任職時,也經常利用周末健行30公里。

3年前踏上西班牙朝聖之路,2年前走日本熊野古道,才發現健行同好如此之多。踏上旅程的原因各不同,可能是宗教、心靈、健康、意志力等。最近看勞勃瑞福主演的舊片《別跟山過不去》,兩位長者挑戰高難度、長達3千公里的美國阿帕拉契小徑,試圖尋找自我;雖然沒能走完,但在過程中也了解到「健行如走人生必經之路」。

2019年初和親友從臺東大武經阿朗壹古道,徒步到鵝鑾鼻的臺灣最南點;後來健行路線陸續擴散到花東縱谷、花東海岸、臺灣西部的某些路段,2020年底心想,何不把這些路段連起來,走完環島行程?心動就付諸行動。

倚山臨海的海梯田 傳承先民智慧

比較西岸、縱谷、海岸3條縱線,以花東海岸行腳最為閒適,可賞海、觀山,車少、人稀、路寬,十分適合健行,沿途遇到的人、景、物,都令我回味再三。

1990年代曾多次赴花東採訪原住民主題,當時的分類只有9族。這回經過著名的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梯田,看了「噶瑪蘭族復名攝影展」才發現,那裡世居著從宜蘭移居的噶瑪蘭族。他們墾殖出全臺最大的海岸梯田,綿延不絕的稻浪銜接太平洋海景,山、海、田在此交織出大塊美景。

新社的噶瑪蘭語是「萬物養生之地」的意思,族人既能討海,也善耕作。幾年前,部落發起「八個傻瓜有機農作區」,遵循祖先傳下來的自然農法,不用化肥和農藥,讓水稻呈現最原始的風貌,友善環境,常保地力。「八個傻瓜」也就成為新社米的品牌。

另一處著名的梯田位於臺東縣長濱鄉長光社區,這裡的阿美族人原種植旱稻,日治時期向鄰近的噶瑪蘭族人學習水稻栽培技術,並發動部落年齡層制度的人力,在海岸山脈沖積扇地形上開闢灌溉系統,形成今天的長光梯田。

長光梯田中央有條長約1.2公里筆直的產業道路,也稱忠勇自行車道。從高點金剛亭往海邊望去,兩旁滿布梯田,沒有電線桿的阻礙,可拍出直通太平洋的美麗景象,此景人見人愛,自然成為打卡、拍照熱門景點。事實上,類似的景點在花東海岸還不難找到,只是規模較小。

特色教堂隱身部落 讓愛延續

自從發現長濱鄉有一座如諾亞方舟般的樟原基督長老教堂之後,就興起沿路探訪花東原民部落裡特色教堂的念頭。

花東兩縣各有約10萬與8萬不同族群的原住民,他們原來各有傳統的信仰文化,但當部落面對大社會及市場經濟等衝擊,導致適應不良問題嚴重,此時西方宗教經由醫療及物資支援介入,得到部落族人的接納,適時彌補傳統信仰力有未逮的地方。隨著文化接觸與涵化作用,使得西方教堂成為部落裡最具特色的建築。

1990年,樟原基督長老教堂受創於歐菲莉及黛特兩中颱侵襲,漏水問題嚴重,而於1994年成立建堂委員會統籌重建事務,後決定基於阿美傳統漁撈文化,以船隻型制展現信仰。族人以義賣等方式籌錢,於1998年2月落成。除了樟原之外,臺東較具特色的基督教堂還有宜灣卡片教堂、長光、興昌等。

在天主教堂方面,建築出身的天主教白冷會傅義修士,是花東特色天主教堂的推手。他於1965年來臺,2006年返回瑞士家鄉,共在花東設計、監造40多座教堂。他負責興建的最後一座教堂在都蘭,也以船隻為外型,造型簡約。

天主教的教堂設計元素,似乎比基督教更能與在地文化結合,如金崙天主堂屋簷上有老鷹的羽毛、山豬下額及獠牙,展現排灣文化;知本天主堂也融入許多卑南族圖騰。

面向太平洋,拱型外觀的宜灣天主教堂,展望極佳。教堂後方墓園,不少傳教士安息於此,包括天主教花蓮教區首任主教費聲遠神父在內。墓誌銘上書寫他們對這片土地的貢獻,令觀者肅然起敬。

行旅中的眾生相

花東民眾多以農、漁為主要生計,路旁常遇辛勤的菜農,他們耕種面積不大,多自己食用。在花蓮豐濱的立德部落旁狹窄土地上,有位農婦種小番茄,問收成如何,答說因為面臨太平洋,若吹東風的話,海中鹽分被帶往陸地,農作物沾黏過多鹽分就會枯萎。面對此種情況,她搖頭表示無可奈何,只能繼續看天耕作,這是農民們的宿命。

沿太平洋岸有不少定置漁場,漁產公司將魚網設置海中,魚兒游經即落網。進到三和漁港,正巧碰上漁船進港卸魚貨拍賣。幾十位買家拿著臉盆,搶挑中意鮮魚,秤重之後繳錢拿貨。還可請工作人員幫忙刮除魚鱗、取出內臟。每天都來採購的太麻里海鮮餐廳老闆娘,買到一條小鯊魚後滿意地離開。

從長濱鄉大俱來往南健行途中,遇到一位穿拖鞋的年邁長者,吃力地推著手推車慢步往前,問他欲往何處?答說要到長濱市區,算算有5公里之遠,問他是否需要幫忙,他回說不要。這麼年長還得走那麼遠的路,真有點心酸。

最有趣的是在南竹湖之前,騎摩托車的老嫗迎面而來,竟放慢速度停在身旁,我以為來處發生什麼事,沒想到她竟問我:「少年ㄟ,幫我看看後輪是否消風(臺語)?」我檢視後回答:「有一點!」感覺她反而像放心了,手催油門離開。

健走拍鳥趣 喜遇黑翅鳶

雖然背著相機健行增加負重,但捨棄又常會漏失好畫面。花東海岸有較佳的生態環境,是拍攝鳥類群像的好去處。

新城往南農路上,遠方高大枯樹上浮現白色身影,竟然是從未拍過的黑翅鳶。牠們有著如紅寶石般的雙眼,腹毛白、背毛灰,被譽為空中最美的身影;接著另隻黑翅鳶飛抵,停棲於枯樹旁的檳榔樹上。繞行田埂慢慢接近,走幾步路就停下來拍一輪;可惜想再接近就飛走了。

在金崙的空檔去附近走走,拍到不少鳥類,最特別的是白頭鸚嘴鵯,也是首拍。從某個角度觀察,牠的頭部呈扁狀,有點好笑。白環鸚嘴鵯有著鸚鵡般的嘴喙,喙部米黃、頭部黑色、白色前頸圈、身體黃綠色,個性極為怕人,能見度甚少。

路旁常聞環頸雉啼叫聲,牠們十分敏感,稍有動靜就躲進草叢裡。拿著相機耐心等待,最後終於拍到喜歡的影像。環頸雉有「草原明珠」之稱,雄鳥羽毛亮麗、紅色面垂、頸部亮綠、白色頸環;雌鳥體小,羽色暗褐棕黃。

邁開步伐 享受單純的美好

途中最常遇到的移動風景是腳踏車騎士,從單騎到隊伍都有,每次我都伸出大拇指大喊「加油」!在新社旁拍照時,年約七旬的不老騎士停下來和我打招呼,毛毛細雨中,他頭上有穿戴式錄影機,腳踏車前還擺了2台錄影機,真是裝備齊全。

健行期間也會遇到同好,在臺東成功的石雨傘附近,兩位剛畢業的大學生,用手推車和背包載著營帳及炊煮工具,已經從臺中往南繞行鵝鑾鼻到花東海岸,準備一口氣走完環島,精神可佩。

在東澳到南澳之間,則遇到網紅「拉米大叔」,他用錄影機記錄行腳點滴,掛上網站與網友共享。

不同的旅行方式會帶來不同的樂趣與經驗,徒步本來就是旅行最基本的方式,誰都可以參加。歸納我的健行三部曲:瞭解自我(健行實力與心靈耐力)、規劃路線(旅程長短與停歇地點),最後就是:上路吧!朝著設定目標前進,過程與目標都美好。

作者簡介

鄭元慶

從事報導攝影、策展30餘年,歷任《台灣光華雜誌》副總編輯、外交部國際傳播司副司長、駐歐盟兼比利時代表處新聞組組長、外交部參事。現為自由攝影師。

相關文章

解密台電×檔案—解碼台電公司徽

台電兩字凝練為上下對稱的三角形,安放於排成正方形的閃電紋及三環藍線中,「台電公司徽」就像任何企業標誌......

豆知識補給站—被一點一滴吃掉的畫作

天啊!名畫裡面竟然住著一群不速之客,不僅一賴就上百年,而且還大啖顏料?近年,人們正努力從微生物的餐桌......

路上觀察學特輯05—創作無疆界 進擊的塗鴉藝術

塗鴉(Graffiti)走入美術館,甚至成為收藏藝術品,其內涵拓展了美學視野。而臺灣塗鴉創作正以跨界......

節令生活—農曆四月八的草仔粿傳奇

初夏時節,流傳在桃園鄉間,是以8種草藥製作的草仔粿。從避邪、祈求農事順利到感恩守護子嗣的石母,飲食習......

路上觀察學特輯04— 路過不錯過 臺北人孔蓋美力蛻變

你注意過嗎?腳下踩著的人孔蓋,上頭別具意義的設計圖樣,是公共藝術的展現,讓行人能從另一個角度認識這座......

臺灣電業文史散步─有一種鄉愁叫做電線和電桿

近年,日本的東京等大城市為了景觀美化和防災要求,已逐步將電線和電線桿「收納」至地底,許多人發現熟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