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臺灣電業文史散步─有一種鄉愁叫做電線和電桿

日、臺畫家筆下的近代都市風景

700期

2285
0
1
文—高彩雯 圖—東京練馬區立美術館提供

近年,日本的東京等大城市為了景觀美化和防災要求,已逐步將電線和電線桿「收納」至地底,許多人發現熟悉的兒時景象消失了,回想起天空中五線譜般配置的電線,心中充滿懷念之情的人竟然也不少。電線與電桿,這組一百多年前橫空出現於公共空間的配電設施,臺、日畫家們怎麼看待?又是如何在畫作中再現呢?

在日本的藝術網站看到練馬區立美術館的展覽《電線繪畫展—小林清親到山口晃》(2021.2.28~4.18),馬上被主視覺海報、浮世繪大師小林清親的作品吸引了。活躍於明治時期的小林清親,被譽為「最後的浮世繪畫家」。在明治時期舉國高唱脫亞入歐,極力邁向現代化的潮流下,小林清親捕捉了浮世新風,其靜美的筆調描繪出古典和現代共存的美學。《電線繪畫展》海報的〈従箱根山中冨嶽眺望〉(從箱根山中眺望冨嶽,1880)正是一幅令人驚艷的全新風景畫。

富士山與電線竟然這麼搭?

從箱根眺望富士,是歷來浮世繪畫家經常挑戰的重要題目,因為從江戶(現在的東京)往西到上方(現京都大阪地區)的東海道,是連結東西日本的徒步要道,箱根越嶺道尤其是著名的難關險阻。葛飾北齋等畫家,大多藉由描繪眺望的大景,強化富士山的壯美和象徵意義。

但小林清親畫中,雖然有富士山及旅行者等常見的傳統繪畫語彙,富士山亦位居畫面中央,但近景下方,中央旅人的左側,卻矗立著比富士山還高聳的電桿,電線往右上輕盈延伸,分割了天空的畫面,又暗示出通向遠方的延展可能。

美術館解說:「1871年開始舖設東京和長崎之間的電信通路,於是,富士山周邊也牽了電線……我們引以為傲的富士山竟然出現了電線!」這幅畫「既包含了敬畏自然之心,也有對現代化的自豪,全新的風景畫於焉誕生。」

從年代來看,小林清親作畫時箱根附近尚未開展電力事業,他畫的無疑是串起東京和長崎之間電信通路的「電信桿」。在此順帶說明,電桿(日文:電柱)可分為「電線桿」(電力柱)和「電信桿」(電信柱),最初因功能不同而分別設立,為了節約空間等需求,很快出現了「共用桿」(共用柱),本文為行文方便統稱為電桿。

隨著電信跟電力等基礎設備無遠弗屆地擴展,電線和電桿,縱橫交錯,將天空劃分為阡陌般無數塊狀。早在1880年就敏銳地將此一現代新景象納入繪畫中的,正是小林清親溫柔的筆調。那根電桿,和旅人一起站在前景,雖標示出新時代的到來,卻不顯得粗暴,反而如同侍立於旁般寧靜。

吉原歡場也來電 新視界與新娛樂生活

19世紀後期開始,電和電燈漸漸成為城市的一部分,電桿和電線也隨著電力基礎設備的普及,進入人們生活空間,藝術家紛紛把「電桿—電線」這組現代的新型「異物」納入繪畫。

小林幾英〈新よし原仲之町満花の図〉(吉原仲之町滿花之圖,1890)乍看之下與一般浮世繪並無差別,左上角標題字體,花魁獨特衣飾及腳踩的高屐,陽春賞花的盛會,粉色雲朵般的櫻花畫法,洋溢滿滿江戶風情。畫作中身著和服的男女占多數,然而穿著洋裝西服、戴帽子穿皮鞋的男女卻同樣醒目,他們代表了「文明開化」的新潮流。畫面右方路燈柱的體積不小,供應電燈的電線在上方輕盈地橫切而過,畫家以內斂的方式告訴觀者,這是新時代的賞櫻會了—觀賞夜櫻,可是夜間來電後的新享受啊。

密集恐懼症者的電線狂想曲

1903年東京最早的電車開通,8年後東京的路面電車「市電」誕生,都市的天空和地面,布滿各種線條,如電線、電信線、電車線路,小絲源太郎的〈屋根の都〉(屋頂之城,1911)把都市裡的縱橫線路表現得淋漓盡致。迅速都市化的東京,密密麻麻的屋頂象徵了過載的人口壓力,而在屋頂之外,空間被各種密集的線路填滿。畫家在最靠近觀者的俯瞰中心畫了電線桿,連地面都投上了電線桿的影子,都市的基礎建設如同網羅般,侵入現代人的生活。

大東京的電氣化和都市化,在二次大戰前勢不可掩,雖經歷了戰爭時期的大空襲,戰後復興的建設熱潮,反倒使得電線和電桿更加綿密。有趣的是,從上海返日的畫家朝井閑右衛門,也以系列畫作《電線風景》(1950)將都會風景抽象化為電線風景。在畫中,電線彷彿膨脹成電場,巨大而無可逃避,甚至可說那就是都市本身。在都會中看著雜亂電線和電桿長大的人們,一方面感覺到被多層電線包圍的逼仄,又早已習慣了這樣的景象,彷彿從來就是如此。

日治臺灣的電桿愛好者:陳澄波

1905年臺灣第一座水力發電所設立,此後都市地區陸續進入電氣時代。日治時期臺灣畫家筆下的配電設備,和小絲源太郎等人描繪東京電線時所顯露的現代性疏離有些不同。

不少臺灣藝術史研究者已指出陳澄波對電桿的執迷,他畫裡的電線桿,認真計算起來大概可以榮登「電桿王」寶座。2020年嘉義市立美術館開館特展《辶反風景》,從對風景與心境的反思,帶出百年的風景畫視野,並以陳澄波畫作為線索,在展間正中心布置了電線桿。習慣街頭的電線桿以後,再重新看著被放在展間裡的電線桿,我想,陳澄波將電線桿放在畫面中央,對當時的觀眾而言,可能也是全新的視覺挑戰。

〈嘉義街外〉(嘉義の町外れ)入選1926年第7回東京帝展,當時在東京美術學校留學的陳澄波在接受採訪時喜不自勝,因為他是臺灣畫家以「洋畫」(油畫)獲得日本美術界肯定的第一人。〈嘉義街外〉畫的是陳澄波自家附近風景,除了入選作品,陳澄波陸續畫了其他三幅類似作品,不論是橫或直式構圖,畫面呈現了熱帶樹木和臺灣廟宇、紅瓦屋等「南方特色」景物,占比或有不同,中間則都是延伸向遠方的電線桿,也強調水道等城市基礎建設。現代建設、熱帶風情和傳統廟宇,在陳澄波的畫筆下融合無間,展現出南方鄉土的內蘊生命力和發展潛力。

再說,陳澄波家鄉嘉義和電線桿也有關聯。從嘉義北門出發的林鐵駛向阿里山,將採伐的木材搬至平地轉運,嘉義因此被稱為「木都」,其中,亦包含大量電線桿使用的杉木(彼時主要是柳杉)。陳澄波對電桿的深切感情,是否也有這層在地因緣呢?

1920年代底到30年代初期,陳澄波曾經帶著妻小在中國小住,他也畫了西湖聞名的斷橋殘雪。今日觀光客到訪著名景點,如果有電桿或是不鏽鋼垃圾桶,攝影師大概會盡量避開這些干擾雜物,何況西湖名勝可是享譽千古的詩意景觀。以繪畫再現景物時,明明可以略去不表,陳澄波卻在西湖斷橋和覆雪的山頭之間畫上一列電線桿,這應該是畫家對寫實的執著,也是他一以貫之的寬容,願意將看似格格不入的現代景物與傳統名勝併呈畫布。

學弟與老師們眼中的來電風景

在石川欽一郎等人的建議下,1927年第1回臺灣美術展覽會開辦,是臺灣美術界盛事。第1回的西洋畫部,就讀臺北師範的葉火城以〈豐原一角〉(1927)入選。畫面右方是四開間的拱門洋樓,左下則是傳統的土角厝和瓦屋,中間的道路林立著電線桿,桿上的變壓器、礙子、木橫擔等附屬設備的細節清晰可見,電線曲曲折折轉向遠方的消失點。這幅畫,讓人想起陳澄波的〈嘉義街外〉,除了都以街道為主題,展現新與舊的並陳,基礎設施在畫面中心的強烈存在感,亦有類似之處。

或許,「臺展」的前一年,陳澄波在「帝展」得獎的好消息鼓舞了臺灣各地學習美術的少年們,身為臺北師範的小學弟,也同樣接受石川欽一郎指導的葉火城,以相似的寫生方式描寫家鄉風景,並不令人意外。此後臺展、府展的入選作品中,電線桿不時躍入畫作,例如同樣也畢業於臺北師範的簡綽然,入選第2回府展的〈夜之素描〉(夜のスケッチ,1939)等作品。

石川欽一郎是臺灣美術界的推手,在臺灣推廣水彩寫生,也培養了多位重要畫家。石川欽一郎和同時在臺灣的畫家鄉原古統,作品裡也曾出現電桿,且他們筆下的電桿,經常與殖民政府的先進設施如洋樓或公共建設等現代風景一同入畫。

近90年前 臺灣就曾辦過電桿畫展

曾經受邀來臺擔任臺展評審的留法畫家小澤秋成,在臺灣寫生時,竟然愛上電線桿,其創作的〈臺北風景〉、〈高雄風景〉等作品亦著墨於電桿。1932年他在臺北教育會館辦畫展,展出臺灣生活的繪畫,主題明確打出了「電信柱展」!強調「自己的市街風景畫一定會放入電桿,因為想引入線條的魅力」。

出生於臺中的膠彩畫家林之助,在描摹電線桿時,則與同時期畫東京都會的畫家呈現了異曲同工之趣。1941年留日時期的作品〈冬日〉裡的屋頂和電線,讓人想起小絲源太郎的〈屋頂之城〉,在洗練工整的筆觸中,清冷地傳達出現代都市的疏離感。

練馬區美術館的策展旨趣說要「透過電線和電桿,以全新角度審視東京這個現代都市」,看著這些畫作中的電線和電桿,我突然想起,在臺北市與各大城市的主要幹道,好像,也很久沒看到雜亂無章的電線了。記憶中的電線桿風景,因為這些作品的疊影,鮮明立體了起來。原來,透過藝術的再現,我們可以切實感受到生活風景裡的變與不變,以及秩序與無秩序的交織。但不知道,失去電線以後,麻雀會不會有點困擾呢?

※ 感謝東京練馬區立美術館提供畫作資料。

相關文章

旅人行腳—與太平洋跳曼波 花東海岸徒步旅

喜歡旅行、採訪、攝影。上背包、帶相機,分段環島一圈,用腳步串起一條旅行的線。沿途邂逅各色人、景、物,......

節令生活—農曆四月八的草仔粿傳奇

初夏時節,流傳在桃園鄉間,是以8種草藥製作的草仔粿。從避邪、祈求農事順利到感恩守護子嗣的石母,飲食習......

路上觀察學特輯04— 路過不錯過 臺北人孔蓋美力蛻變

你注意過嗎?腳下踩著的人孔蓋,上頭別具意義的設計圖樣,是公共藝術的展現,讓行人能從另一個角度認識這座......

食農教育—歡迎光臨療癒小鎮! 食在感受雙溪的里山智慧

擁有友善土地的農業技術和自然環境,雙溪的低調魅力經過多元轉譯,變成創意而充滿在地特色的菜餚,好吃的食......

路上觀察學特輯03-耳機裡的新風景 採集城市聲之歌

從巷弄裡的平凡聲響,挖掘不平凡的細節,耳機裡傳來誰的說話聲,讓我們走在路上除了用眼睛看,也學著聽出生......

解密台電X檔案-有滋有味重讀勵進月刊

台電長年出版《台電月刊》、《台電工程月刊》、《源雜誌》等民眾較耳熟能詳的刊物,但你可聽過更早期的《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