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路上觀察學特輯05—創作無疆界 進擊的塗鴉藝術

701期

5477
25
18
文、圖—詹嘉紋

塗鴉(Graffiti)走入美術館,甚至成為收藏藝術品,其內涵拓展了美學視野。而臺灣塗鴉創作正以跨界結合的形式拓展疆域,企業、品牌搭上這股潮流,在產品設計或店面展現活潑精神;許多城市也開放合法塗鴉區,讓人們血液中奔流的想像力能自在揮灑於大片牆面上。

臺灣塗鴉史上頭一遭!朱銘美術館2021年度特展「無限—塗鴉俱樂部」,召集了9位塗鴉客,以自然元素和天地循環為題,於館內長達45公尺的中央長廊兩側進行現地創作。原本隨意有機的意志濃縮排列在乾淨整齊的牆面,觀者能快速瞭解創作者特色。黑白畫面靜靜乖乖地等在展廳,少了街頭的生猛猖狂,塗鴉藝術家像輪番走上伸展台,有點尬舞意味,但純熟的接圖技巧讓不同人的創作組合起來協調、流暢,虛實安排有度不說,作品裡的細節巧思也讓人覺得趣味十足。在創作者們持續不輟的嘗試下,臺灣塗鴉迎來新一波可能。

我塗故我在 城市增色新文化

春末夏初某日下午,接近傍晚的天氣:宜運動、散步、遛狗及塗鴉。走到景美河濱公園北新橋下涵洞的合法塗鴉區時,塗鴉創作者、也是朱銘美術館參展者之一的DZUSone,從他的IKEA大購物袋裡拿出一瓶噴漆,遞給我說:「來,換妳。」

「???」雖然知道這裡可以合法塗鴉,還是微微忐忑。一半是因為來往民眾的好奇目光,一半是因為腦子一片空白,不曉得要畫什麼。當下,非常能體會為什麼路邊塗鴉充斥著髒話、簽名、背過的名言錦句或時下流行語。我壓抑心中初次閃現的字句(天竺鼠車車),噴了幾個幾何圖形,莫名舒壓。「欸,這會上癮耶!」DZUSone一副了然於心說:「好玩齁,快來加入啊!」

塗鴉畫牆的感覺,似乎真的連結到某種原始神經。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畢恆達在《塗鴉鬼飛踢》提到,「塗鴉也許是人類最謙卑而無所不在、值得研究但也受到忽視的一種活動。」那是人類的創作本能,最早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的洞穴壁畫。

當鐵珠在鐵罐裡來回遊蕩,隨著手腕擺動的速度,發出冰冷清脆的撞擊聲,醞釀著一股衝動、一個想法。油漆顏料與溶劑已經充分混合,眼前不是畫紙,而是一面斑剝的牆。牆在戶外曝曬淋雨吹風,長了青苔壁癌和漏水痕跡,一點也不完美,但對塗鴉客來說,那不是重點。重點在於速度及色彩在牆上爆開的風格是否夠獨特。

走近牆邊,食指按壓噴頭,別人感覺不到,只有自己知道的細微力道變化,指尖多出力一點、少一點,溫柔一點或憤怒一點,噴嘴噴射而出的長吐氣「ㄘ——」或短促喘息「ㄘㄘ、ㄘ、」交錯節奏,從壓縮環境中被推擠解放的顏料替你發聲,線條和色塊佔領平凡牆面,向世界宣告著「我在這裡」、「我是誰」。

從鐵道旁的菜鳥到南霸天

接觸塗鴉前,DZUSone只是愛畫畫。從小畫課本、書包、課桌,反正有筆在手就塗塗抹抹。1990年代,嘻哈文化在臺發芽狂長,他正值國三升高一的年紀,在日系雜誌上看到一張街拍照,模特兒背後的塗鴉壁畫引起好奇心,後來又看到雜誌介紹臺灣塗鴉先驅呂學淵和當時塗鴉較蓬勃發展的地區,他對塗鴉興趣更濃了—「那就是我的目標,我想畫成那樣」,內心埋下了行動的種子。

每天從高雄市搭火車到高雄縣通勤上學,總會經過鐵軌旁一處空白牆,「這牆好白喔,好像可以弄些什麼在上面……」。行動開始:他跑到五金行買了紅、黑、白色噴漆,某晚6、7點搭公車到該處,翻牆進去開始畫。第一幅創作花了一、兩個小時,臨摹了喜歡的香港搖滾樂團「大懶堂」(Lazy Mutha Fucka, LMF)專輯設計。他邊回憶邊笑:「當時真的很菜,明明才3個字,也沒上色,時間都花在補線。因為老水泥牆沒上底漆,吸水力強,水性噴漆一噴上去顏色就被吸收不見,漆差點不夠,算是勉強完成啦!」

沒告訴誰自己做了這件事,但隔天下課他「期待那個moment」,從車窗看到自己的創作時,心裡充滿激動和成就感。有了第一次的經驗,他開始找工具想改善畫作效果。當時臺灣關於塗鴉的專業用品和管道稀有,摸索過程很長,第二次創作,是幾個月後的事了。就這樣一路畫到現在,還有了塗鴉界「南霸天」的稱號。

如今,他示範著塗鴉基本技法,線段、填色、漸層、銳利與模糊的效果,邊走邊拉線框,一氣呵成地在牆上留下簽名,輕鬆隨意,看起來很過癮。而我試噴後知道,那流暢動作的背後絕對是無數練習的累積。「我一開始拿噴漆,只能按15分鐘,但就練啊,練到指頭沒力。這也是練耐心,急不得~」他雲淡風輕地說著。

臺灣Style 塗鴉藝術新解

塗鴉文化演變流轉,創作內容也漸臻多元,有插畫、3D、設計等類型,在許多城市,塗鴉成為當代重要的行動藝術(即使並非作者本意,但其作品卻因受到大眾/市場歡迎,而成為高價藝術品,例如著名的Banksy。)「對我來說,塗鴉是廣義的,它是一種工具,什麼風格都可以。」DZUSone說,塗鴉在臺灣分成兩派,一種是街頭(street)掛,比誰爬得高、字噴得大,比如鐵門上常見的泡泡字;另一種是大圖(piece)掛,構圖和技巧較複雜、華麗。雖然街頭掛不屑大圖掛(覺得不符塗鴉精神),還是會保持尊重,不侵犯彼此界線,不會亂噴蓋掉別人的圖。

在DZUSone的實踐中,能看到塗鴉不只是隨意發洩,他解釋,「塗鴉一定會有一個大主題,比較跳色部分就是小主題,會放在角落,比如年份、創作者,或想特別帶到的某個團體或某人。」要呈現一幅大作前,會先做好設計圖,上牆前再依實際空間大小,安排比例,是種需要計畫及執行力、應變力的創作行動。技巧、配色和畫面結構,要能塑造自己的風格、有一定能見度。

以個人風格來說,一開始他也寫英文,但某年受邀到法國創作,他想,能不能來點不一樣、能表現臺灣特色的作品?因此思考如何將中文字融入塗鴉。中文字和英文最大的不同,是字體結構,每個中文字由部首和部件組成,呈現單字與組成詞彙時的畫面,都必須取得平衡。他融入原本泡泡字的斷裂、變形等技巧,創造出獨特的中文字塗鴉,成了招牌特色。

哪裡可以安心畫? 到合法塗鴉區練功

雖然走進了美術館,若未經許可,多數街頭塗鴉還是不合法,遭舉發者會被罰錢。政府以開放「合法區域」來排解與生俱來的創作慾望,例如,目前臺北市開放7處河濱公園牆面作為「合法塗鴉區」,牆面每4個月清除一次,成為許多創作者的「練習區」。只是想畫的人多,能畫的牆太少,DZUSone說,「不能保存多少有點可惜,但被破壞也刺激我再去創作」。

他在工作之餘仍身體力行推廣塗鴉,除了常受邀創作,也做教學分享。「如果有資源的話,還是想開店吧,賣工具、設備及塗鴉相關服裝,讓人們實際接觸這項藝術文化。」當年他剛接觸塗鴉時,連要去哪裡買專業材料都不知道,因此希望除了降低門檻,也提供創作者呈現更好的表現效果,吸引更多人投入這個領域。

採訪當天,DZUSone一身黑色外套、牛仔褲,黑白運動鞋,但配了雙亮橘色襪子,走動時微微露出。或許並非刻意,我卻覺得那是種街頭塗鴉式的隱喻—隱於環境、求低調,但一見過就很難忘。離開牆面後,不會有人記得塗鴉客的外貌,鮮明色彩組成的圖文訊息,卻能持續衝擊、吸引著北來南往的人們—直到被清掉那天。而那今日生,不知何日消失的特色,或許也是塗鴉的迷人之處吧。

領路達人

DZUSone

高雄人。1998開始塗鴉,是臺灣塗鴉前沿人物,也是中文字塗鴉先驅。作品常結合時事並搭配在地元素,以狂野筆勁為文字帶入獨特詩意,辨識度極高且保有純正塗鴉血統。致力於推廣塗鴉文化,曾協辦臺灣首檔塗鴉展;以中文字塗鴉結合當代設計,多次與國際級藝術家及知名品牌合作,如:Agnès b.、HTC等。近年創作重心轉至空間規劃,與夥伴創立「木人製作設計」,再造空間與視覺的美感關係。

相關文章

路上觀察學特輯06—字戀有理! 上街捕捉文字風景

我們的生活充滿了字。從起床張開眼睛打開手機開始,3C產品的預設字體伴隨大量資訊映入眼簾;出門上街,形......

解密台電×檔案—解碼台電公司徽

台電兩字凝練為上下對稱的三角形,安放於排成正方形的閃電紋及三環藍線中,「台電公司徽」就像任何企業標誌......

豆知識補給站—被一點一滴吃掉的畫作

天啊!名畫裡面竟然住著一群不速之客,不僅一賴就上百年,而且還大啖顏料?近年,人們正努力從微生物的餐桌......

旅人行腳—與太平洋跳曼波 花東海岸徒步旅

喜歡旅行、採訪、攝影。上背包、帶相機,分段環島一圈,用腳步串起一條旅行的線。沿途邂逅各色人、景、物,......

節令生活—農曆四月八的草仔粿傳奇

初夏時節,流傳在桃園鄉間,是以8種草藥製作的草仔粿。從避邪、祈求農事順利到感恩守護子嗣的石母,飲食習......

路上觀察學特輯04— 路過不錯過 臺北人孔蓋美力蛻變

你注意過嗎?腳下踩著的人孔蓋,上頭別具意義的設計圖樣,是公共藝術的展現,讓行人能從另一個角度認識這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