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旅人行腳─漫遊老萬華 品嘗新味道

692期

960
0
2
文、圖─張尊禎

新舊交替的案例每天都在萬華地區上演,只要多用點心,就能發現以歷史文化慢釀的好味道,不論是一杯咖啡、一塊糕點,都能帶領你穿越百年的艋舺繁華。

萬華近年幾處老建物的修復翻轉、空間再利用,慢慢改變了外人對它的印象,甚至讓我喜歡上這個步調緩慢、有「味道」的地方—「新富町文化市場」便是一處讓人重新認識萬華的創意基地。

距離捷運龍山寺站僅5分鐘路程的「新富町文化市場」,興建於1935年,是一棟有80多年歷史的馬蹄形建築,一般人常不得其門而入,因為它隱身在東三水街傳統市場旁,可說是「市場內的市場」,建築物周遭被攤商團團包圍、房舍寄生,因此想要造訪它,還得穿過狹長的東三水街市場或是由和平西路三段81巷進入,才能一窺真面目。

正因為地理環境的隱蔽,長期被人們遺忘在都市的角落,加上發展停頓,使得它仍保有建築的原貌,可說是日治時期公設市場中,表現新式衛生標準與建築式樣的珍貴案例—整體建物風格簡潔,尤其是特殊的馬蹄形外觀,更為全臺罕見;獨特的中央天井,同時滿足了市場內部通風與採光的需求,因此2006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

提菜籃順道喝咖啡 市場變身文創基地

其前身為「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簡稱新富市場),從前約有30多個攤商在此販賣臺日商品,「昔日市場口油炸肉圓的小販、傍晚採買晚餐食材的日本主婦們、每逢除夕市場中迴響的日本歌謠……」,是當地耆老至今仍難忘的回憶。戰後,隨著城市的發展演變,龍山寺廣場、三水街一帶攤商聚集在市場外,削弱了民眾走入新富市場消費的意願;又因1986年「東三水街攤販集中場」正式合法成立,更加嚴重衝擊到新富市場的經營,攤商陸續搬出,使曾經輝煌一時、為日本公設市場典範的新富市場,被當成置物、備料的倉庫,日益殘破蕭條。

2005年是新富市場蛻變的轉折點,其歷史文化的價值重新被看見,經指定古蹟、修復再造,2015年以「新富町文化市場」之姿重生,由忠泰建設取得9年營運權,讓原本做為買賣、社交的生活空間搖身一變為新市場文化場所。這裡規劃有餐桌學堂、巷仔內教室、市場史脈絡常設展、複合式餐飲等不同的空間利用,不僅可了解過往的市場歷史,還可與東三水街市場裡的攤商達人學習挑菜選肉或是做菜的老經驗,讓年輕一代藉由認識食物而重新走入市場。

緊鄰東三水街市場大門的明日咖啡,是新富町文化市場內一處新舊空間交融的場所,許多早上來傳統市場買菜的婆婆媽媽,都喜歡提著菜籃進來逛逛,喝個咖啡,成為新市場文化一景。而為了不破壞古蹟本體,當初在硬體的改造上,則利用輕木構、PC板搭建牆體,因此給人輕、透而沒有壓力的空間感;另外在南側空地上,增置無障礙廁所、哺乳室及辦公室,讓空間的使用更加完備。

傳承手藝 也傳遞心意

位於新富町文化市場東北一隅的獨棟木造日式建築,早期是市場管理員的辦公室及宿舍空間,現在則由「合興八十八亭」經營。這是來自南門市場、有70年歷史的「合興糕糰店」所營運的茶亭。有鑑於老店與顧客僅止於零售買賣的關係,第三代希望完成二代老店長「看到客人坐下來,吃著我們現做的糕點」的夢想,於是有了「合興八十八亭」;「八十八」合起來是一個「米」字,以此店名與米製點心結合。

在這裡除了可享受靜謐的日式空間,也提供傳統中式點心,各式鬆糕、酥餅、壽桃等,羅列在一進門的櫃台前任君搭配,還特別推出「點心提籃套餐」組合,將一個個嬌小的中式點心,放在雙層提籃上,搭配特選的臺灣茶與百花蜜飲品,是一處可以歇腳並享用有溫度點心的地方。

離開新富町文化市場之前,別忘了逛逛介於康定路和昆明街之間的東三水街市場,在臺北市政府的美學改造輔導下,不見傳統市場的潮濕與陰暗,給人乾淨、明亮、整潔的印象;這裡的攤販多是一代傳一代,如大豐魚丸、阿婆油飯、紅龜伯、永恆製麵等,是許多人尋尋覓覓的好味道。

餅皮紋路猶如臉譜 漢餅蘊藏在地精神

走出市場口外,康定路上有兩家70多歲的老餅店,同樣也默默見證老萬華的發展,龍山寺、青山宮的香客或是萬華在地人等,都少不了二和珍、太和餅店的相伴。

復古紅磚牆的二和珍於1945年成立,原是糖果行,後於康定路買下現址,進一步轉做傳統漢餅與西點麵包,當年為與其他餅店區隔,採用紐西蘭進口無水奶油取代豬油,不僅餅皮酥脆,吃起來也更為健康,一舉擄獲了萬華鄉親的胃。第三代接手後,更聚焦於傳統漢餅的商品研發,以「一祥、二和、艋呷香」重新詮釋品牌特色與在地精神。店內的漢餅選擇不少,除了經典商品咖哩魯肉月餅、綠豆椪、蛋黃酥外,另研發白薑君、黑武士等創新口味。白薑君採用薑黃粉製成餅皮,搭配北海道鮮奶、切達起司與麻糬;黑武士則是採用竹炭粉製作餅皮,搭配黑芝麻、麻糬與蛋黃內餡,吃起來口感層次豐富,特別是餅皮上的千層紋路猶如艋舺八家將的臉譜,將青山王祭黑白將軍出巡的宗教文化,融入到餅食裡。

另一家太和餅店原落腳於臺北橋附近,因看上龍山寺信仰與糕點祭品的關係,1964年遷移到現址,為了讓客戶吃到最原始、懷念的滋味,所以店裡琳瑯滿目的傳統糕餅,皆與節令慶典、生命禮俗相關。第三代開發的「烤乳酪蛋糕」,可說是傳統跨界的代表商品,以碎餅乾鋪底,精選奶味較重、酸味較淡的乳酪為食材,具有柔軟滑順的口感,值得一提的,外盒上的艋舺鳥瞰圖,是趣遊碗創辦人彭喜埶所設計的圖案,原是可鳥瞰艋舺的青花瓷碗,老店也跟起文創風,運用在包裝上,成為萬華在地的伴手好禮。

林宅紅樓風華再現

另一處老萬華新味道的案例,是矗立在西園路上的萬華林宅,原是蔬果批發商的私人宅第,現在則飄散出香醇的咖啡香。這棟紅磚黑瓦的「四棧樓仔」興建於1931年,頂樓設有家族祠堂,是當時艋舺地區最高的建築物,當初為了配合日治市區改正的都市道路計畫,避免房子被一分為二,而呈現斜梯狀的不規則四邊形,融合了傳統與日式、西式風格的建築特色,是昭和時期難得一見的作品。2000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2016年4月變身為星巴克「老宅古蹟咖啡廳」,一、二樓咖啡廳可自由參觀;三、四樓設有老宅常設展,想參加導覽請上網報名。

這棟建物因造型特殊,我每每經過時無不多看它一眼,現在則可利用喝咖啡之便進來參觀、聽聽老屋的故事,從迴旋樓梯、門窗細節、雙開木門等體會林家過往的繁華盛景。

串連獨立咖啡店 新世代共創老城魅力

這幾年小而美的精品咖啡店也在巷弄間綻放,成為萬華一股新興的力量,「呆待咖啡」便是其一,年輕的店主人陳筱怡有著對咖啡及家鄉的熱愛,她不僅結合萬華50年小吃涼粉伯的手工麵茶,將麵茶加在牛奶研發出麵茶拿鐵;還與老濟安青草店合作,調配出具有芭樂果香與仙草甘味的青草茶咖啡,舌尖上跳躍著東西方文化的融合,讓人驚豔,初衷卻是「想讓年輕世代從咖啡中發現青草的魅力」。此外,她還是即將於8月底舉辦的第2屆「萬華老城咖啡香」活動的推手,這一次共號召了20家店共襄盛舉,希望藉由老城咖啡香的串連,吸引更多年輕人願意走進萬華社區。

找一天,來發個呆,喝杯咖啡,品嘗萬華老城獨有的人情與溫度,聽聽新舊上演的故事,你會有不一樣的體會!

作者簡介

張尊禎

資深出版編輯、文字工作者。愛玩、愛吃,長期觀察臺灣糕餅飲食文化,希望持續以筆及鏡頭,記錄臺灣的點點滴滴。著有《我的幸福糕餅鋪—台味點心50選》、《百年糕餅風華再現》、《台灣老字號》。2015年榮獲金鼎獎圖書編輯獎。

相關文章

節令生活─ 重現母親的芋粿曲

農曆7月可採收碩大的芋頭,比起忙碌熱天裡不斷重複上桌的芋粿,當10月農事告一段落,現做現吃的軟綿芋粿......

臺灣電業文史散步─電氣技師大越大藏 日治時期水力發電的關鍵推手

新店溪流域水力發電文物展示館近日熱鬧揭幕,百年電業開端重受關注。然而,今人或許不知,誕生在新店溪畔的......

發現臺灣新世力特輯08─音樂製作人陳玟臻

2018年臺灣有一張標榜「活體」專輯的音樂作品問世─「小島大歌」,飽含濃濃海島國家原住民部落風格,包......

豆知識補給站─渴望光明 也思念黑暗 人造光的演進史

美國作者珍.布羅克斯(Jane Brox)所著《光明的追求》,以萬年為尺度,描繪人造光的演進軌跡。然......

發現臺灣新世力特輯07─天賜糧源執行長鍾雨恩

10年前從臺北返回花蓮富里接手家業的鍾雨恩,除了有機米契作的推廣與創新,還跟一群在地夥伴推動「穀稻秋......

財經線上─開「錯」會,扼殺時間與金錢

會議不一定具備生產價值,如能廢除不必要的會議、排除毋須與會的人員、重視開會結論,才能提高會議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