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豆知識補給站─渴望光明 也思念黑暗 人造光的演進史

692期

2593
71
9
文─顧曉哲

美國作者珍.布羅克斯(Jane Brox)所著《光明的追求》,以萬年為尺度,描繪人造光的演進軌跡。然而,光亮並不總是愈多愈好,對黑暗的嚮往,或許是現代人才有的鄉愁。

喜歡閱讀的你我,也許曾幻想過,在下著雪的冷冷冬夜裡,坐在爐火前,再點一盞油燈當作照明,閱讀喜歡的小說或散文,感受一定浪漫至極。但是,在讀了《光明的追求》後,我了解到使用油燈其實一點也不浪漫,除了要頻頻剪去燈芯,也容易引起火災,清理油燈更是惱人。這個現在看來不太便利的油燈,曾在人類追求光明的歷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是使人進一步追求更穩定且明亮的光源的驅動力。

渴望光明

在閱讀書中描述美國1965年11月最長持續13小時的大停電事件時,我刻意關上了燈,然後心裡想著「原來就是這個樣子,真令人懷念」,在當時,因為機場跑道過暗而無法降落的飛行員誤以為「又上演一次珍珠港事件了」,也有許多人困在黑暗的辦公室或地鐵車廂中,與他人建立了只有在黑暗中才能培養出的患難情誼。但是,如果停電的日子再久一點,會不會就像2017年上映的日本電影《生存家族》中所描述的一樣,所有人開始試著逃離都市,原本便利的都市沒有了電,轉眼變成了恐怖的牢籠。實際上,我們現在也已經無法過著沒有電力的生活,而電力也意味著光明。

《光明的追求》書封上大大的電燈泡,原本令我擔心會不會又是另外一本敘述燈泡發明的名人傳記,那麼故事就會變得平淡無奇。但是,當翻開第一章就被生動的畫面描述吸引,作者由考古學家對1萬8千年前的拉斯科洞窟壁畫的研究說起,讓我們跟著她一起驚嘆於那些以最原始照明—石燈(在石灰石岩板上放置一小塊動物油脂燃燒)所創造出的不凡藝術成就,每道細微的輪廓,以及利用洞窟內岩石紋理所產生的光影效果,隨著有限光源的移動,壁畫上的動物由黑暗走出,又沒入黑暗,萬年前閃爍的燈火,讓壁畫動了起來,甚至自成一座小宇宙,這就是人類在黑暗中渴望光明的最佳證據。

趨光若鶩

我們的眼睛在黑暗與光明中使用不同的感光細胞,隨著白天變成黑夜,我們大約需要1個小時來適應。在人類學會生火之前,我們唯一可以在夜間獲得的光,是來自天上的月亮和星星。之後不久,我們學會了生火,想盡辦法要將火的光明留到夜間,為我們驅走黑暗,所以我們燃燒獸脂創造了油燈,也有了屬於夜的床邊故事;我們為了鯨油、鯨蠟航向更黑暗的海洋,並且製作了蠟燭;我們將煤炭裡的焦油蒸餾出煤氣開始用在煤氣燈上;我們還不滿足,我們發明了電,讓電點亮我們的生活。

在電力讓城鎮大放光明之前,城鎮沒有被照亮的黑暗角落,是令人恐懼的地方。所以地方政府限制了人們夜間的行動。如果你是在夜間流連的人,一定是非盜既娼。在夜降臨之前未能趕回家的富人,則會僱用不需要光就能識路的盲人來帶領返家,有時會僱請拿著火把的職業「火炬手」來帶路。

現在,我們已經習慣了光明與電力帶來的便利,無法想像,原來會被燻得滿身煤味道又光線微弱的那個年代,其實也不過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湯瑪斯.愛迪生嘗試了各種材料,發明了第一個能實際應用於商業的白熾燈,還有西屋電氣公司的喬治.威斯汀豪斯與尼古拉.特斯拉的交流電系統,應用在尼加拉瀑布上,利用瀑布水流發電。

我們持續開發出更亮、更便宜又方便的光明,分享到每一個家戶。從此,光明不再是富人的專屬品,光明是屬於每一個人的。

光的反思

我們極力追求光明的結果,光也悄悄地改變我們,甚至改變周遭的環境及各種動植物。因為明亮的燈光,讓婦女們看得更清楚家中的灰塵與污漬,進而延伸出各種因應的電器,例如吸塵器、洗碗機與洗衣機。另一方面,光也讓人類一天可活動的時間拉長了,出現了「夜生活」的全新生活型態。

不過,過多的光卻也帶來了困擾,〈任光擺布〉裡,作者引用了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的查爾斯.切斯勒所做的一項研究指出,即使夜間僅適度暴露在燈光下,也會改變人類的晝夜節律;室內照明燈可導致我們的生理時鐘推遲多達4到5個小時,導致現代失眠症的流行。切斯勒說:「每一次的開燈,我們等於無意間服用著影響我們睡眠、也影響著我們隔天醒來狀況的藥物。」

暗的思念

另外,我們對於星空的嚮往,也因為城市人造光線的步步進逼與污染,使得觀測星空的天文台必須移往更偏僻更高海拔的山上,甚至必須像哈伯望遠鏡一樣,逃離地球才能一窺無光害的星空。人造光,除了影響我們的生理時鐘以及汙染星空外,長途遷移必須要在夜間飛行的鳥類,會把城市的光誤認為反射星空的湖面;飛蛾聚集在路燈處,間接改變了蝙蝠覓食的習性;在沙灘孵出的小海龜,把城市的光誤認為海上的星光,而葬身在公路上。植物也因為燈光影響開花週期,而在不應該開花的季節開花,失去了傳授花粉的重要時機。

21世紀的我們漸漸反思,我們持續祈求的光是否已經太過刺眼。當我們望向夜空,看著寥寥可數的星光,回顧這一天光亮為我們帶來的極度疲憊之時,無意之間也開始思念起黑暗可以帶來的休憩角落。130年前,梵谷在煤氣燈下畫出人類與星空的對話,現代的人們,卻因為城市的光害而斷絕了觀察星光的機會,從而產生對黑暗迷戀的情緒。時至今日,人類對光的追求看似已近尾聲,但是,只要善用智慧,未來,我們追求的光就有機會更潔淨且更低耗能。

延伸閱讀

《光明的追求:從獸脂、蠟燭、鯨油、煤氣到輸電網,點亮第一盞燈到人類輝煌文明的萬年演進史》,珍.布羅克斯,臉譜

《特斯拉:點亮現代世界的傳奇》,約翰.瓦希克,行路

《寫給地球人的能源史》,艾弗瑞.克羅斯比,左岸文化

《繁星點點:近代台灣電燈發展(1895-1945)》,吳政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29)

作者簡介

顧曉哲

「我不是正在研究菇,就是在前往研究菇的路上。」一路上,獲得真菌學博士,著有《菇的呼風喚雨史》,下一步朝向生物科普教育。

相關文章

臺灣電業文史散步─電氣技師大越大藏 日治時期水力發電的關鍵推手

新店溪流域水力發電文物展示館近日熱鬧揭幕,百年電業開端重受關注。然而,今人或許不知,誕生在新店溪畔的......

發現臺灣新世力特輯08─音樂製作人陳玟臻

2018年臺灣有一張標榜「活體」專輯的音樂作品問世─「小島大歌」,飽含濃濃海島國家原住民部落風格,包......

旅人行腳─漫遊老萬華 品嘗新味道

新舊交替的案例每天都在萬華地區上演,只要多用點心,就能發現以歷史文化慢釀的好味道,不論是一杯咖啡、一......

發現臺灣新世力特輯07─天賜糧源執行長鍾雨恩

10年前從臺北返回花蓮富里接手家業的鍾雨恩,除了有機米契作的推廣與創新,還跟一群在地夥伴推動「穀稻秋......

財經線上─開「錯」會,扼殺時間與金錢

會議不一定具備生產價值,如能廢除不必要的會議、排除毋須與會的人員、重視開會結論,才能提高會議生產力,......

台電秘境遊─ 電力樞紐化為獨角仙樂園 中寮開閉所復育環境有成

獨角仙全身是堅硬革質,因雄性成蟲頭部有一雙犄角突起而得名。每年6~8月份是獨角仙的大發生期,當雄蟲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