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打造綠色美好生活 綠色行動+循環經濟→環境永續

677期

3154
0
1

「電力」是現今便利進步生活的支點,「綠色行動」則是地球永續的起點,台電透過「綠色企業創意平台」結合兩者,動員全公司發揮綠色創意,並成立「台電綠網」記錄、分享台電人的綠色行動足跡,今(108)年更首次配合422世界地球日,規劃創新、多元的「環境月」活動,延伸環境教育影響力,不僅如此,將煤灰華麗轉身成為工程回填材料的創舉,更為台電拿下中華經濟研究院首屆「臺灣循環經濟獎」!

「台電從民國70年代,就開始研究煤灰再利用。」環境保護處劉源隆處長說:「我們早期做了很多實驗,證明燃煤電廠產生的煤灰是一種化學性質穩定、對環境無害的資源。以台電而言,煤發電每年可產生高達200餘萬噸煤灰,過去大多標售給預拌混凝土等再利用業者,作為混凝土生產材料。」

由於台電地下化鋪設電纜線網路遍及全臺,造就輸變電、配電線路地下化、道路開挖線路檢修等工程甚多,開挖後往往需使用以水泥、砂石與水等材料組合而成的控制性低強度材料(Control Low Strength Materials, CLSM)回填,由於煤灰部分特性與水泥類似,因而開啟台電的全煤灰回填材料研發計畫,自民國99年起,台電將來自林口、台中、興達與大林發電廠的煤灰應用於上百件管溝回填工程,累計迄今超過百萬噸煤灰循環利用,大量減少水泥、砂石等建材使用,減少自然資源開採及二氧化碳排放,落實環境永續的概念,也因此受到「臺灣循環經濟獎」的肯定。

廢棄物變黃金 資源再利用

除了替代水泥運用於回填工程外,煤灰可進一步分為飛灰與底灰,並依據其不同的特性開發適合的用途。底灰因為多孔的結構,與水泥相拌、加強強度後,可作為輕隔間材料,達到隔熱與防火的效果;較輕的飛灰除了可以與陶瓷混和,做出茶具、花器等,也可將飛灰當釉料使用,其色彩飽滿、圓潤黝黑的亮澤,令人驚艷。

而飛灰無吸水性且呈現圓球狀的特性,容易與塑料混和,混和比例甚至可高達50% !飛灰與塑膠結合所製的飛灰塑木運用廣泛,不僅可以做成木棧道、圍籬,也可以作為牆壁或是休憩椅。比傳統塑木更耐用,另外灰飛塑木只要加熱處理,還可以呈現自然的原木棕色,相當適合戶外設施使用,台電總管理處一樓戶外的塑木座椅就是一例。

煤灰的應用相當廣泛,台中發電廠附近的海岸築堤工程就是使用煤灰替代部分水泥,能夠克服水壓、海浪沖刷及侵蝕等挑戰,驗證其耐久性;另外,新事業開發室結合循環經濟概念開發文創品牌,陸續推出擬真且大受好評的人孔蓋造型煤灰杯墊、線路絕緣陶瓷礙子燈座等生活文創品,都是利用廢棄物轉化為資源,實踐循環經濟的多元創意。

劉處長指出,煤灰依據不同的使用目的,添加比例也有所不同,目前環保處正著手撰寫使用手冊,未來經過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認可後,也將進一步推廣到外界,將這些過去不起眼的廢棄物變成珍貴資源,成為台電獨門的煉金術。

打造白金級綠建築 建置鐵馬休憩站

為扭轉外界長期以來認為電力公司「只顧發電、不顧環境」的印象,需要在既有的企業文化下,增加「綠色」的元素,台電自民國103年4月成立「綠色企業創意平台專案小組」,邀集各單位將長期執行的友善環境作為,或具綠色創意的點子提到平台上討論,將其化為具體可行的推動專案,通過後即予以執行。

包括將燃油機車逐步換為電動機車、舊電腦捐贈華碩文教基金會回收再利用、採用FSC(森林監管委員會)認證紙張及大豆油墨印製信封、月刊等,都是各單位透過這個平台,將綠色創意化為綠色行動的實例,其中以將舊建物改造成「綠建築」─尤以獲得美國綠建築協會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 Design)「白金級認證」的台電總管理處最為難得。

另外,由於全民瘋鐵馬的效應,帶動自行車運動人口增加,因此業務處提出的「鐵馬休憩站」計畫大受好評。首先由業務處同仁利用Google Map街景服務「走」遍台電全臺據點,篩選出100多處方圓200公尺內沒有加油站、超商的場地,再經過討論、實地考察後,挑出包括協和發電廠、南部展示館、大肚服務所及花東縱谷上的四個服務所等13處據點,提供飲用水、廁所、自行車打氣與簡易維修工具及醫護箱等貼心設備,讓車友倍感窩心。

值得一提的是,每處鐵馬休憩站都各具特色,部分據點販賣台電特色冰棒,或結合電廠能源教育展示館,或據點本身就使用台電特有元素如電桿、架設電線的鋼條組建而成,成為車友討論的話題。

友善大地 傳遞愛鄉愛土情懷

民國105年12月底上線的「台電綠網」,以柔性筆觸分享同仁的綠色行動故事,當中也包括綠色企業創意平台成功案例,藉此對內塑造單位間良性競爭氛圍,對外則拉近民眾與台電的距離,感受台電人對友善大地的用心。

依循「綠色企業創意平台」的四大面向,台電綠網的4大主軸分別為:綠色生活、人文采風、生態保育、低碳永續。

環保處林景庸組長指出,綠網中各單元均圍繞這4個主軸,如「主題文章」即以「一廠一特色,一處一綠點」為宗旨,記錄台電各單位有關這4個主軸的綠色行動成果,林組長記憶最深的就是青山施工處的「媒人樹」。

原來,青山辦公室外有棵位於棄渣回填區的百年楓香樹,同仁們深知老樹的價值,加上曾有許多台電員工在樹下結成姻緣,對他們而言這棵樹是「浪漫的存在」,所以捨不得砍除,最後大家自發性發起募資護樹運動,集結眾人力量募集30幾萬元,以圍籬將老樹與回填區隔離,成功「救樹」。

不只希望用故事感動人,台電綠網也不定期舉辦線上活動,增加網友互動及參與感,例如之前舉辦的「綠動隨手拍」競賽,就募集到許多與「電」有關的動人畫面,而剛結束的綠網吉祥物設計比賽也獲得網友熱烈迴響,這樣溫暖的存在,正悄悄改變台電過去認真做、不多言的工程師文化,對外傳遞愛鄉愛土的情懷。

寓教於樂 探討能源與環保議題

除了已經有一定成效的綠色行動,台電今年配合422世界地球日,進一步規劃一系列多元創意的環境月活動,與不同群體溝通、對話,對內透過不同主題講座,加強中、高階主管及一般員工的環境教育意識,深化內部友善環境文化;對外則分眾、分齡,規劃不同的互動方式,讓社會大眾了解台電對環境的關注,以及邁向環境永續的決心。

這次最特別的是與社會企業─玩轉學校合作,將活動場域擴展到校園,舉辦4場「追風築電高峰會」,用引導的方式,帶領國小學生進入模擬的情境,一起發掘、探討能源與環保議題,負責規劃教案、帶領學生的講師鄭本源表示,玩轉學校跳脫傳統教育模式,不會告訴孩子們該怎麼做,而是設定一套劇本,每個孩子都被賦予一個角色和相對的責任,讓他們在遊戲中學習用不同的視角看待我們面臨的危機,並試著找出解決方案。

每場「追風築電高峰會」活動中,講師會將所有人分成「綠能國」、「發電國」、「自然國」、「穩固國」及「能源基金會」等5個國家或倡議機構,每一個國家依據本身的自然資源、政經發展等不同條件,有各自的優勢和危機,每個參加的孩子各自扮演總統、行政院長或科技、環保、財政部長等不同角色,用換位思考的方式,實際面對問題,並試圖依據不同角色的利益折衝,做出決策,並為其負責,經過多次國家內部溝通及國際外交談判、協商,合理解決危機才算勝利。

古亭國小黃玉貞校長非常肯定這樣的方式,他認為孩子可以透過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獲得啟發,開始真正思考能源議題與自身的關係;另一方面,她觀察到現代父母孩子生得少,獨生子女很多,所以孩子們的溝通、社交能力相對比較弱,黃校長笑著說:「吵架是有技巧的,他們可能連怎麼吵架都不會。」透過遊戲設定,每個孩子都必須考量自身條件和國家、角色利益,利用談判技巧,取得大家都能接受的共識,這個過程是很重要的學習。

負責規劃這系列活動的環保處黃俊賢組長認為對孩子而言,「節能減碳」是個朗朗上口的口號,自身努力對社會的影響卻很難量化,透過這樣的活動,翻轉孩子們的想法,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向下扎根,讓孩子們開始理解環保的重要性,在生活中落實「節能減碳」,比老師們在課堂上苦口婆心的效果要大得多。

保護生態 跟著3D影片共游《魚類伊甸園》

除此之外,環保處也邀請高年級的小朋友欣賞3D環教影片—《魚類伊甸園》,透過鏡頭,大家一起到第三核能發電廠進水口下方海域,欣賞美麗的珊瑚和海洋生態,孩子們有時被從側邊猛然游到眼前的大魚嚇了一跳,有時又陪著各種漂亮、難得一見的海底生物優游海底世界,時常可以聽到孩子們隨著影像驚呼連連,情緒跟著影片波動,好不刺激;在海底遊玩一圈後,第二部影片帶大家到南投奧萬大欣賞山林美景,認識不同的生態圈,了解臺灣大豆如何在萬大發電廠被成功復育。

在台電工作30年的退休員工—前資深專業工程師沈宗華,也分享了他20年的環保監測工作經驗,不論核三廠的珊瑚或奧萬大的大豆復育都在他的監測範圍,回憶起當初拍攝、剪輯的經過,他認為除了用影片呈現台電對環保的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影片中出現的學者、專家,對台電持續監測、復育工作的肯定,有了他們現身說法,社會大眾就更能理解台電不只顧發電,對於生態維護和環保的社會責任也一肩扛起,並且默默地持續努力。

對孩子而言,除了3D電影,用戲劇說故事的方式,也能不著痕跡地把「愛護環境、保護珊瑚從自己開始」的觀念傳遞給孩子,所以台電邀請了林老師說故事團隊,花了一年半的時間編寫、排練了《珊珊的胡蘿蔔》這部戲劇,以輕鬆有趣的小學生日常對話開始,讓孩子在娛樂中獲得全球暖化、海洋污染、珊瑚生態保育等知識。

另一個議題則是海洋保育,當孩子們看到演員從海底釣起的不是一條條大魚,而是一隻鞋或一個馬桶蓋,哈哈大笑之後也會反思,究竟這些不屬於海洋的東西,是怎麼流入海底的?

劇團以戲劇和問答的方式,深入淺出讓孩子知道該怎麼拒絕購買、食用不該出現在餐桌的保育魚種、如何愛護珊瑚生態等,也讓他們知道只要做些小小的改變,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就可達到節能減碳、生態保護、改善地球環境的目的。

彰顯綠色企業價值 展現前瞻積極作為

置推動研析計畫」開始,這也是環保處成立策劃組後的首要工作,由於台電過去的環保工作,多屬點狀作為,並側重發電端被動式的回應做法,難以引起社會大眾的共鳴與認同,所以希望透過軟性手法,整合包裝過去友善環境的具體成果,延續綠色價值,並且從法遵要求的被動性迎合轉化為前瞻、主動的積極作為。

和黃俊賢組長一起投入工作的陳玉梅專員,非常認同這項計畫的使命感,然而從無到有的過程中,橫向和縱向溝通是他們最大的挑戰。「這些活動牽涉的單位、層級都是前所未有的規模,要不斷地跨系統、跨單位討論,才能形成共識。」尤其通常都不是單位的主要業務,每位同仁都是利用零碎時間參與,讓溝通的難度增加,從民國106年底開始推動後,大大小小開了數十場會議,希望能凝聚公司上下士氣,達成全方位綠色企業使命。

隨著五月來臨,環境月系列活動也將暫時告一段落,然而這些創舉正逐漸發酵,在台電內外持續擴散,傳遞「永續」精神。

相關文章

Taipower Memory-東部水力足跡

臺灣東部山林秀麗,神秘且靜謐,而在這片廣袤山河中,處處可見台電人的足跡,不論是立霧發電廠的修建、亦或......

與自然共生 友善環境先行 迎向台灣伊電園

經過長達一年半的內部討論及籌劃,台電楊偉甫董事長於今(108)年4月2日的記者會上,開國營事業之先河......

《台電環境白皮書》發表 六大策略面向構建永續藍圖

30多年前,台電率國營事業之先,成立環境保護處,今(108)年4月秉持前瞻綠色思維,提出《台電環境白......

借鏡德、法電業轉型經驗 匯聚合作能量

歐洲在推動電業自由化與能源轉型路上已經耕耘了20多年,成效有目共睹,其中德國和法國更是歐盟具指標性的......

台電與EDF簽署合作備忘錄 跨國交流 迎接電業新時代

......

台電與EDF簽署合作備忘錄 臺、法攜手 面對電業轉型浪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