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從博物館看門道 用建築說故事

667期

2557
0
3
文 Stella Huang 圖 姜樂靜、吳志學、林穎成、楊越涵、Rainie H

姜樂靜

●921大地震後『新校園運動』推手之一。

●校園設計案作品:潭南國小、仁愛國小、親愛國小、二林高中、馬公高中、新民國小、大墩國小等。

●潭南國小獲第三屆遠東建築獎「921校園重建特別獎─傑出獎」首獎。

●於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博物館建築」課程。

走過二二八紀念公園,國立臺灣博物館聳立在蓊鬱綠林間,羅馬圓頂、多利克柱與華麗山牆等莊嚴的希臘神殿樣式吸引遊人駐足仰望。成立於1908年的臺博館為臺灣博物館時代揭開序幕,從此各地博物館、美術館(Art Museum)陸續興建,典藏與展示的主題各具特色,而博物館建築也隨著時代演進,成為臺灣建築的精采風景。

述說時代精神 從神聖莊嚴到公共開放

曾參與藝術策展,遍覽國內外博物館的建築師姜樂靜認為,博物館建築既反映時代精神,也反映博物館與社會大眾的互動關係。回顧早期的博物館,往往以建築塑造神聖威嚴的氛圍,例如興建於日治時期的臺博館,以上升動線強化建築神聖性,參觀前得先感受建築震撼的洗禮。而國立故宮博物院更是經典的一例,坐倚山勢的正館為中國宮殿式建築,綠瓦黃脊、斗拱出踩,遊客得先登上長長的樓梯才能一窺瑰寶。

20世紀中期,有「現代主義建築之父」美稱的柯比意,將現代主義拋棄繁複裝飾,追求純粹簡約的性格,置入博物館設計中,其以1959年問世的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為代表,使建築意義逐漸轉化,賦予博物館更開放的公共性。另外,像是1983年落成的臺北市立美術館,井字型量體堆砌成多個出挑的白色盒子,玻璃景觀窗可眺望遠方的圓山景觀,除了入內觀展,戶外廣場也成為民眾活動休憩的都市空間。

漢寶德先生創立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如今已是臺中的重要地標。「科博館是臺灣開始重視博物館學的開端,也是推動科學教育的里程碑。」姜樂靜認為,科博館的設計讓科學教育由室內延伸到戶外,使科學更親近生活。

融入自然人文 賦予地標意義

現代主義之後的建築風格如百花綻放,博物館建築也更加自由豐富。姜樂靜提到位於淡水出海口的十三行博物館,「當時臺灣建築轉向識別性,十三行博物館的建築充滿戲劇張力,很像在欣賞一部電影。」起伏如鯨背的屋頂、傾斜的八角塔、穩重如山的清水混凝土建築,造型各異的三個量體相互對話,成為八里的鮮明地標。

由姚仁喜建築師設計的蘭陽博物館與故宮南院,也將自然景觀與人文特色融入建築設計。蘭陽博物館的單面山造型彷彿由土地中長出,特殊的角度模擬陡峭山體,優雅倒映在水面,共譜蘭陽水田的宜人地景。山、海、平原都是不可或缺的主角,彷彿能聽見建築與濕地生態的悠揚和聲。

故宮南院則以傳統水墨畫的筆法,讓量體產生虛實交錯的流線型體。墨韻樓為實,飛白館為虛,至美橋從中穿入,翠綠的嘉南平原則是最天然的背景。「故宮南院用很純粹的表皮詮釋『藏』的精神,同時讓建築物很有力量,尤其外部景觀要收得好,才能與建築相互襯托。」姜樂靜指出。

創造場景 讓空間與作品對話

對姜樂靜而言,建築師就像導演,透過建築闡述一個個獨有的故事。博物館從設計、施工,到策展、布展,都需要專業團隊通力合作,才能讓博物館充分發揮典藏、研究、展示、教育的功能。

曾與董陽孜合作《對話:董陽孜書法作品展》,姜樂靜談起如何讓空間場域與藝術品發生對話。「建築師要有導演的眼光,整合所有『對』的角色。如果是不固定的特展空間,就要預先保留彈性,像搭建一個劇場,不論誰上臺演出都能發揮。」

除了硬體空間的設計,姜樂靜也強調那些看不見的細節。「你要能想像未來,這是建築師不容易的地方。幾乎要能控制參觀者行走的速度,甚至能引導布展的人如何陳設,而且未來無論是1個人或100個人,這個空間都是對的。」

創造場景 讓空間與作品對話

對姜樂靜而言,建築師就像導演,透過建築闡述一個個獨有的故事。博物館從設計、施工,到策展、布展,都需要專業團隊通力合作,才能讓博物館充分發揮典藏、研究、展示、教育的功能。

曾與董陽孜合作《對話:董陽孜書法作品展》,姜樂靜談起如何讓空間場域與藝術品發生對話。「建築師要有導演的眼光,整合所有『對』的角色。如果是不固定的特展空間,就要預先保留彈性,像搭建一個劇場,不論誰上臺演出都能發揮。」

除了硬體空間的設計,姜樂靜也強調那些看不見的細節。「你要能想像未來,這是建築師不容易的地方。幾乎要能控制參觀者行走的速度,甚至能引導布展的人如何陳設,而且未來無論是1個人或100個人,這個空間都是對的。」

走訪國際博物館 吸收美學養分

建築師如何鍛鍊眼力?走訪海內外,不斷地「看」或許就是姜樂靜的自我修行。她先提起SANAA設計的日本金澤21世紀美術館,從上方俯瞰,有方有圓的盒子各自散落,最後用一個正圓合而為一。建築師刻意壓低建築高度,讓四方都有入口,並用玻璃帷幕創造通透的開放感。「SANAA的設計讓藝術和社區並存,美術館一點都沒有高高在上,而是有種吸引人走進來的魅力。」

坐落於紐約第五大道的古根漢美術館,是萊特(Frank Lloyd Wright)晚年的神來之筆。迥異於其早期的現代主義風格,美術館外觀如白色緞帶優雅旋繞,與四周的方正建築形成鮮明對比,內部也圍塑成螺旋狀,參觀者要依循動線層層向上,形成特殊的觀展體驗。

不同於古根漢美術館的內斂造型,法國龐畢度中心則以鋼架管線外露、形似工廠的外觀著稱。「40多年前的作品,現在依然前衛,它等於預告了一個未來。」姜樂靜說,英國建築師理查‧羅傑斯(Richard Rogers)以其擅長的「高科技建築」創造完整的室內空間,且樓面不用梁柱,更便於展示。

令姜樂靜印象深刻的還有德國魯爾工業區,關閉後的礦業地區如何轉型重生?德國政府透過「國際建築博覽會」(International Building Exhibition),讓工業遺址轉型博物館、美術館與展覽中心,現代與歷史得以並存。姜樂靜尤其欣賞魯爾博物館保留了遺址原味,「建築師不要做得太多,我們要習慣『空』。」

主持過不同類型的設計案,姜樂靜說設計博物館是每個建築師的夢想,也是不同於集合住宅或學校的挑戰。不久的未來,臺灣又將有幾座國際矚目的博物館即將誕生,她再次強調,博物館是精細的團隊合作,除了成功的建築設計,也需要與時俱進的內部軟體與使用思維。同時,她也期待未來臺灣能出現各種豐富主題的博物館,「不見得要大,迷你又有趣的博物館也令人期待。」

走讀臺灣博物館

1臺北‧台北當代藝術館/近藤十郎

紅磚、灰瓦、鐘樓與圓拱門,古樸的台北當代藝術館前身為日治時期的建成小學校。登錄為市定古蹟後,正面廳舍整建為台北當代藝術館,兩翼建築作為建成國中教室,成為美術館與學校使用共同建物的罕見案例。

2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孫德鴻 孫德鴻建築師事務所

十三行博物館發想自考古發掘與先民渡海來臺的意象,3個不同造型的建築如山海對話。「 背沙丘瞭望臺」象徵海中鯨背與十三行人生存的沙丘,「考古八角塔」隱喻無法還原的歷史真相,建築師以博物館反思歷史,布局巧思值得品味。

3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漢寶德 漢光建築事務所

國立自然博物館由太空劇場、科學中心、生命科學廳、人類文化廳、地球環境廳等4期建設完成,內外相互串連的空間規劃有著鮮明的現代主義風格,是中部推廣科學教育與自然保育之重鎮。

4南投‧毓繡美術館/廖偉立 清水建築工坊

毓繡美術館定位為當代寫實藝術的私人美術館。建築以清水混凝土、木、玻璃帷幕構成簡約造型,低調回應自然景觀。建築師以傳統園林的配置手法,創造遊園式的參觀體驗,讓參觀者沉澱身心,遊走在清水牆、廊道與水池露臺之間。

5嘉義‧故宮南院/姚仁喜 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故宮南院定位為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建築師以濃墨、飛白與渲染3種水墨筆法發想,打造行雲流水的建築造型。其中墨韻樓以3萬6千片鑄鋁圓盤外掛於立面,並以數位設計呈現銅器的龍紋與雲紋,隨著光影變化,浮現祥龍盤雲的意境。

6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森山松之助

國立臺灣文學館前身為臺南州廳。紅磚、石材與洗石子,搭配馬薩式屋頂、衛塔、老虎窗的百年風華。登錄為國定古蹟的臺灣文學館是研究臺灣文學的必訪之處,尤其鄰近孔廟、臺南美術館、林百貨,相互串連成臺南著名的人文景致。

7宜蘭‧蘭陽博物館/姚仁喜 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蘭陽博物館以宜蘭北關海岸常見的單面山為造型,構成與地景融合的幾何樣貌。立面排列組合仿效岩石紋理,隨晴雨轉換建築表情,產生豐富光影。蘭陽博物館轉化宜蘭的人文與地景,與烏石礁遺跡濕地共存,任藝術、建築與自然相互對話。

8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沈祖海建築師事務所、麥可‧葛瑞夫(Michael Graves);卑南遺址公園/郭中端 中治環境造形顧問有限公司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由後現代主義建築師麥可‧葛瑞夫設計,融合希臘神殿與羅馬劇場等元素,以非人的巨型尺度組構濃厚的後現代風格。而卑南遺址公園將遊客中心謙遜隱於山林,讓參訪者彷彿親臨考古現場。

相關文章

從產地到餐桌 食在有意思

曾經美好的土地與家園,那裡有蟲鳴、有鳥啼,有甘甜的水源所種植出的鮮甜果實,還有金色稻穗隨風搖曳,在夕......

挺身為移工 以母語築一條 心靈的回鄉路

自從民國78年政府開放引進外勞後,男性移工多半從事農、漁、工等底層勞動工作,支撐著臺灣的經濟運作;女......

舞動人生 動身體真好

爽朗的笑聲、生動的手勢,黃旭徽和謝明霏一出現,空氣就明亮了起來。出身雲門舞集,兩人是跳雙人舞的搭檔,......

以茶發現自我 共享美好時刻

李如華 ‧長虹教育基金會執行長,習茶齡10多年 ‧2013年成立基金會推動美學感知、環境教育等 ......

春日好食節 跟著食材讀臺灣

‧帶領種籽設計推出《廿四分之一挑食‧節氣食材手札》、《台灣漬‧二十四節氣的保存食》、《米丸子一口食:......

走進都市, 尋找野生動物趣

●曾任台北市立木柵動物園研究計畫助理
 ●台視『臺灣生態筆記』節目主持人
 ●綠色保育推動者(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