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舞動人生 動身體真好

669期

2442
0
4
文 黃詩茹 圖 游家桓、楊越涵、吳志學

爽朗的笑聲、生動的手勢,黃旭徽和謝明霏一出現,空氣就明亮了起來。出身雲門舞集,兩人是跳雙人舞的搭檔,從臺灣跳到世界,不知繞了地球幾圈,現在投入雲門教室的身體教育,分別擔任創意長與研發長,延續共事的好默契。

覺知身體 就是智慧

「舞蹈對一般人來說是興趣休閒,一旦變成職業就不是那回事了。」黃旭徽一語道破他前半輩子的舞者人生。

一天八小時的練習是基本,演出時更不只如此,何況他們一年有大半時間巡迴國際。不管搭機趕車、不管時差,大幕拉開,他們就是會讓觀眾屏息的雲門舞者。如何把身心調整在最佳狀態成了他們每天的功課。「所以不只訓練身體,還要鍛鍊精神和心性,身體有柔軟性和力度,心也是。」

雲門舞集舞蹈教室研發長謝明霏從小學舞,人生有90%的時間在跳舞,「如果撇開技術性,其實身體就是身體,理解它就知道怎麼使用它。」舞蹈鍛鍊出身體的敏感度,是她受用至今的寶藏,「雲門的訓練讓我們很敏銳,擁有好的感知能力,遇到狀況可以馬上調整。」

承認身體的極限,也是一種專業。「舞者有演出的壓力,還要長途旅行,怎麼可能每天都是最佳狀態?」就像運動選手會因緊張而失常,謝明霏也看過上場前卻受傷的舞者,「身心是在一起的,就像我們和舞蹈那樣緊密,有些心理或情緒的東西沒有過,就會反應在身體。」

不同於個人性的藝術訓練,舞團是高度紀律的團隊工作,除了自己苦練,他們還必須「看」別人怎麼動。謝明霏說:「有時候我們會陷入盲點,很容易評斷別人,但藉由看見別人的過程就能認識自己。」身體教育也是一份觀察人的工作,每天接觸不同的學生,一個舉手的動作,有人依樣畫葫蘆,有人就能看見手指的弧度、肩膀的轉動。

他們已經習慣當一位觀察者,觀照身體,也觀照內心。雲門舞集舞蹈教室創意長黃旭徽說:「教學裡看得很清楚,觀察越細膩的人越有深度。我們會說:『我就是舞蹈本身。(I am not a dancer, I am dancing.)』舞蹈就是觀察我的身體怎麼動,是舒服還是輕盈?空氣拂過皮膚是什麼感覺?」這份覺察不是舞者的專利,透過身體的啟動,人人都能應用在生活。

動靜身心都是平衡

許多人羨慕舞者筋開腰軟,其實身體使用的強度不同,黃旭徽認為最終在於「平衡」。「一般人是身體使用過少,需要運動;舞者是身體使用過多,需要靜心、舒緩,這些練習其實都在尋找平衡。」

他說起一次難忘的演出插曲。2000年,雲門舞集受邀參與雪梨奧運藝術節,全球矚目的運動盛事讓大家神經緊繃,而且這只是巡迴的其中一站!結束10天的演出,來到天地開闊的奧克蘭,「終於可以放鬆了!」演出前眾人在台上安靜暖身,黃旭徽就這樣睡著了。

「當我醒來時大幕已經打開,驚慌跑下舞台的我必須在兩分鐘音樂前奏後換好服裝。」已經不記得怎麼纏好那塊三公尺的布,連緊張的時間也沒有,「那卻是我記憶中跳得最好的一次。」身體知道要往哪裡去,釋放過度用力的狀態,讓「平衡」創造最佳表現。

一場演出,可能是千次的練習,身體無法速成,只能日日用功。「有時候要上場、要上課,但身體狀況不是很好,我通常不太理會這些訊息,暖身、靜心、備課還是按部就班,最終都可以調整到好的狀態。」

工作如此,生活亦然。「如果一個演出,票只賣出去三張,你還是要像一回事,該化妝、該準備的都不能少,上台好好演一遍。」專業於外是技術,於內是心性,「精神力量是很難淬鍊出來的,這也是藝術感動人的地方。」

身體學會的 誰也拿不走

從舞臺轉換為教育工作,黃旭徽和謝明霏還是會留出時間,傾聽身體的聲音。從天天練舞切換成辦公室人生,謝明霏說:「大概兩年我就覺得這件事不OK,於是做了第一步調整,每週六就是我的運動日。」瑜珈、靜心、走路,再上一堂不同領域的舞蹈課,這時的動身體不是為了完美演出,卻讓她找到舒服的生活節奏。

黃旭徽至今仍維持每天兩小時的晨間練習,才開始工作行程。「肉體有力量,精神才會煥發。現代人身體需要放鬆,頭腦需要放空,如果頭腦靜不下來,就找不到太多創意。」從事創意工作多年,他相信身心沉澱,靈感才能湧現,想法就能觸類旁通。

這樣的鍛鍊,旁人看來是堅持,對他們卻像呼吸一樣自然。身體學會的,誰也拿不走,身體也沒有輸贏,只要自己願意動起來。就像當年拒絕聯考的黃旭徽,不愛填鴨的教育體制,卻自己讀遍圖書館的書,甚至泡在舊書店,用新臺幣14元買了一本《變形虹》。闔上書,看見作者是林懷民,他才認識雲門舞集,決定「我要學跳舞!」

和從小培養的舞者相比,18歲顯得太遲,大家都說不可能。但他一邊補習、一邊學舞,考上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如果是你自主的,就咬得住牙。」此後,他用20年磨一劍,即使褪下舞者身分,家裡就是排練場,椅子當作把桿天天練,「有一天這把劍就會亮,拿出來就是智慧之劍。」

一百種身體 一百種人生

從3歲的孩子到91歲的長輩,從事身體教育就像閱讀人生百態。孩子最不在意別人的眼光,聽見音樂就開始擺動;青少年開始被規範,身體也逐漸不自在;扛著社會責任的成人往往肩膀沉重。「我們以為年紀越大,身體越差,其實20到30歲的身體最僵硬,年輕卻荒廢身體,又有進入職場的壓力,40歲後才意識到健康的重要。」

謝明霏教過許多長輩,他們不需要小心翼翼的呵護,反而姿態優雅又柔軟。「年紀越大,越放得下,沒有面子問題。其實拉筋應該是放鬆,只要不用力、不抵抗,身體就下去了。心願意,身體就打開了;心軟,身體就軟了。」黃旭徽也說:「碰到身體的局限,我們第一個反應就是抵抗,不接受『我只有這樣』。我們要找回對身體的自信,喜歡自己、接受自己,才能自在地表達自己。」

回溯東西方文明,古希臘時代歌頌身體,將力與美呈獻給神;東方文化則習慣壓抑與遮掩。文化差異的DNA,舞者在動靜之間最有體會,因此雲門的身體教育,有不設限的生活律動,也有向內琢磨的武術。

一收一放,從1999年的「藍天教室」,到現在的「逆風計畫」皆是如此。921地震後,雲門教室透過將動身體的快樂帶進重建區,當時有115所學校、超過34萬個孩子,因藍天而微笑。

2017年起,雲門再走進作為少年矯正學校的新竹誠正中學,與「逆風少年」互動。黃旭徽說:「自由來自於規範。生活律動鼓勵自由表達,武術是回歸紀律,最終還是尋求平衡。」

從舞者到教育工作者,黃旭徽與謝明霏在動靜跳耀間,累積身體的影響力,「舞蹈有好多智慧,不應該僅限於專業舞者,每個人都可以分享它的好。」2018年8月雲門教室首度舉辦的《身體節》,就是為了與更多人分享動身體的愉快與驚喜,一張張宛若發現新天地的神情,在認識身體過程中瞭解了新的自己。

走讀推薦

身體動一動

久坐容易增加腰部壓力,這套動作透過手的延伸,讓脊椎找到順位,放鬆身體、舒緩肌肉。不限年齡、空間,坐著就能練習。

1.十指在胸前交叉,輕輕向外互推。反手向上扣,收下巴,注意不聳肩、不挺肋骨。手盡量伸直,停留五至六個呼吸。

2.十指交叉在頭後方,吸氣後手肘打開,做擴胸動作。胸骨稍微上提,脖子後側拉長,注意不挺肋骨、不推擠腰部。

3.手肘向內夾緊,下巴縮向胸口。吸氣,擴張肩膀肌肉,再吐氣。停留五至六個呼吸後慢慢解開。

走讀臺北身體舞台

雲門劇場

2015年開幕的雲門劇場,與淡水滬尾砲臺為鄰,可遠眺觀音山與淡水河出海口。園區內隨季節綻放的花草植物,和劇場內的演出一樣精彩,尤其開闊綠地與參天高木是民眾休憩的空間,也是戶外演出的場地。

華山1914文化創意園區

原是日治專賣局台北酒廠,酒廠搬遷後留下高塔、煙囪、紅磚牆等古蹟建築,與開闊的綠地構成難得的城市風景。藝文特區時期,這裡就匯聚了一群創作能量飽滿的藝術家;轉型文創園區後,更以365天不間斷的藝文活動,展現年輕豐沛的城市活力。

臺北藝術節

1998年開始舉辦的臺北藝術節,已邁入第20屆,今年以「為了 在一起」為策展主題,邀請國內外藝術團隊,從8月至10月,在中山堂、水源劇場、城市舞台等地,舉辦超過百場的戲劇、舞蹈、音樂、馬戲、講座等活動。

玫瑰古蹟: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位於中山北路的蔡瑞月舞蹈研究社,曾是日治時期的文官宿舍。木造的日式建築建於1920年代,後作為蔡瑞月女士的住家與舞蹈創作空間,1999年指定為市定古蹟。目前的建築是遭遇祝融後重新修復,作為舞蹈教學、演出與史料保存。

松山文創園區

日治時期的煙草工場,後成為公賣局松山菸廠。1999年指定為市定古蹟,2011年以文創園區重新開放。過去的倉庫變身大型展會空間,巴洛克花園與生態池是市民散步的好去處,而LAB創意實驗室則是支持藝術新秀的展演舞臺。

Monday School

由小事製作(Les Petites Choses Production)於2016年發起,每週一位於華山新生橋下的露天舞蹈教室。以舞蹈為媒介,串聯多元的藝術形式,不用報名,沒有學費,降低民眾接觸表演藝術的門檻。舞蹈素人就能站上舞臺,專業舞者也能相互切磋。

相關文章

彭仁鐸的同理心哲學

「心地好一點,霸凌少一點」粉絲頁與網路平台自民國104年成立至今,已走過近四年的歲月,一路走來,這座......

從產地到餐桌 食在有意思

曾經美好的土地與家園,那裡有蟲鳴、有鳥啼,有甘甜的水源所種植出的鮮甜果實,還有金色稻穗隨風搖曳,在夕......

挺身為移工 以母語築一條 心靈的回鄉路

自從民國78年政府開放引進外勞後,男性移工多半從事農、漁、工等底層勞動工作,支撐著臺灣的經濟運作;女......

從博物館看門道 用建築說故事

●921大地震後『新校園運動』推手之一。 ●校園設計案作品:潭南國小、仁愛國小、親愛國小、二林高中......

以茶發現自我 共享美好時刻

李如華 ‧長虹教育基金會執行長,習茶齡10多年 ‧2013年成立基金會推動美學感知、環境教育等 ......

春日好食節 跟著食材讀臺灣

‧帶領種籽設計推出《廿四分之一挑食‧節氣食材手札》、《台灣漬‧二十四節氣的保存食》、《米丸子一口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