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為OECM目標提前布局 建構電力場域生態數據庫

人物專訪:邵廣昭

737期

738
0
0
文|柯宗鑫 圖|邵廣昭

自台電公布《台電環境白皮書》以來,被列入六大策略之一的「營造生態共融」,成為台電規劃電力場域融合周邊生態的重要方針,以實現生物多樣性,落實永續發展。隨著OECM(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 其他有效保育區)漸受重視,昔日受台電管理維護的生態場域,亦有利於實現國際「30×30」的保育目標。

根據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Kumming-Montréal Global Biodiversity Framework)內容,各界達成「30×30」共識,亦即為於2030年前須達成保護30%陸域及海洋的目標。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暨臺灣海洋大學教授邵廣昭表示,「此即為民國99年訂立的《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Aichi Biodiversity Targets)的「10×20」後續計畫。」

由於海洋面臨酸化、長期濫捕濫撈喪失生物多樣性等危機,且無任何直接解方。邵教授指出,「目前人類能做的方法,除了大力推動節能減碳,另一項就是劃設保護區,不僅包含各國領海,而是延伸到公海區域。」藉由擴大保護範圍,使海洋得以休養生息,做為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也是現今科學家證明可減緩滅絕、恢復生態系運作,並穩定氣候與減少氣候變化影響風險的最有效方法。

然而,全球海洋保護區(Marine Protected Areas, MPA)遭遇面積不足、管理鬆散等挑戰,因此OECM就成為可彌補這兩項缺點的新解決方案。OECM雖不是正式的保護區,但透過有效管理,即能具備保護效果。OECM進一步可再細分為主要保育(Primary Conservation)、次要保育(Secondary Conservation)與附帶保育(Ancillary Conservation)等三種類型。

邵教授提到,「這種『其他有效保育區』,主要是基於其他目的而去執行有效管理的一定範圍區域,但又能達到生物多樣性的成果。如台電第三核能發電廠(簡稱核三廠)進水口區域的珊瑚區,即可歸屬於第三類『附帶保育』的OECM。」不過,由於陸域可從國有、私有的方式劃設管制區域,進而符合OECM的定義,但海域OECM在無法私有化的情況下,管理及規劃難度相對更高。

逐步建立長期關鍵數據 申請OECM認證

邵教授表示,「目前在國內,基隆協和發電廠潛堤內、核三廠進水口、中油永安LNG港口等海域都呈現生物多樣性的豐富生態樣貌,當中又以核三廠進水口,堪稱是國內海域OECM的最佳範例。」這些區域,最初的管制目的雖非涉及保育目標,但後續卻能創造保育效果,正好符合第三類「附帶保育」OECM的類型。

核三廠建廠40年來,從初期僅有的一片沙域,到如今猶如一處「魚類伊甸園」。邵教授笑著說到,「民國92年中研院曾與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在進水口處安置監測攝影機設備,如今在大批珊瑚覆蓋下已完全不見蹤跡。」

不過,儘管台電在電廠周邊生態場域具備妥善管理、生態復育良好的成果,但若要申請評估認證成為正式的OECM場域,目前尚欠缺關鍵性的條件。邵教授指出,「台電必須提出場域在經過管理後,生物多樣性發展的長期資料,包含生物的詳細類別、數量變化等資料,作為OECM的評估依據。可惜的是,即便擁有40年歷史的核三廠,因當年尚無相關的生態觀念,所以早期資料付之闕如。」

邵教授建議,「儘管缺少早期資料,但亦要儘快著手建立生態數據庫;倘若經費、人力有限,可暫時挑選重點區域執行,一年內也不需展開過多的調查行動,只要從現在開始準備,將來即可在相關單位前來進行驗證OECM時,提供充分的資料數據。」

經濟建設仍可兼顧生態保育

面對環境永續的國際趨勢,邵教授認為經濟建設並非與生態保育完全相互衝突,而是能追求共存共榮,同時滿足「生態、生活、生產」三大需求。他以運轉超過40年的基隆協和發電廠為例,建設之初勢必對既有的珊瑚生態造成影響,但在多年的區域管制下,依然逐漸形成具備生態多樣性的潛堤珊瑚區。

如今協和發電廠期望通過「以氣換煤」達到減碳目標,並顧及民眾用電需求,擬設置天然氣接收站。他強調,「我們必須以長期的角度看待相關開發計畫,包含是否對環境影響最小、是否達到預期經濟效益,以及後續區域管理機制帶來的海洋復育效果。」

現階段國內在海上積極鋪建風電場域,不少人憂心影響海洋生態。邵教授提到,「早期風機架設的打樁噪音雖會影響海中生物,但現有負壓沉箱新工法可減少設立過程的噪音干擾,另外風機也增設雷達減少鳥擊、水下監聽裝置避免對鯨豚、魚群造成傷害。」他指出,「歐洲北海的風機底座已形成新的生態系統,臺灣位於彰化、竹南的風機設施也觀測到魚群聚集的現象,可見離岸風機與案場已具備人工魚礁和海洋保護區的功能。」

邵教授則分享個人在夏威夷恐龍灣的經驗,「當地設立的海洋保護區,即使在限制人數的規範下,以生態旅遊創造的觀光經濟效益,每年高達三億台幣,值得臺灣借鏡。」即將除役的核三廠,進水口珊瑚區除了列入OECM,不妨運用現有豐沛生態資源,規劃成國內最佳的環境教育場所,將有助於臺灣厚植海洋文化內涵,利於推動迎向2050生物多樣性願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長遠目標。

人物專訪 邵廣昭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暨臺灣海洋大學教授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生態與進化系博士,是海內外知名的魚類學家,專長領域包含生物系統分類學、海洋生態學、魚類分類學、魚類生態學、演化生物學,在海洋保育的領域耕耘超過40年,為國內守護臺灣海洋生態首屈一指的領航先鋒。

相關文章

台電技術經驗化作養分 小水力未來成長可期

水力發電在臺灣擁有百年發展歷史,曾是國內主要電力來源,雖從民國55年起,因經濟成長而轉向火力發電,但......

連續時間帶有利彈性運用  擴大推廣尚待時間發酵

我國近年再生能源發電量穩定成長,在太陽光電有所成果的利基之下,台電去(112)年11月正式推出「批次......

因應電網穩定需求 增設儲能提高虛擬慣量供給

在電網中具備彈性調度效益,可穩定供電發揮關鍵作用的「慣量」,本屬於水力、火力等發電機組的產物;但近年......

推動綠能市場正常發展 再生能源供應量成關鍵

因應國際淨零排放趨勢,為解決國內企業龐大綠電需求,臺灣亦積極拓展國內綠電交易市場,而為滿足中小企業採......

強化「韌性管理」 從負責到當責的企業文化轉型

肩負全國穩定供電重任的台電,每逢天災事故停電時,皆展現團隊合作的力量,迅速恢復供電,但如今面臨淨零排......

掌握氣象預測數據 精準電力調度成就交易市場

為了邁向2050淨零目標,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提高再生能源滲透率成為我國能源政策主軸。為因應光電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