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連續時間帶有利彈性運用  擴大推廣尚待時間發酵

738期

800
0
0
文、圖|柯宗鑫

我國近年再生能源發電量穩定成長,在太陽光電有所成果的利基之下,台電去(112)年11月正式推出「批次生產時間電價」,並採尖離峰時段多達四倍的電費價比吸引企業選擇,以利於國內產業運用離峰時段降低電價支出。

因應太陽光電發展 新版時間電價登場

為鼓勵企業用電大戶於太陽光電充沛的白天時段進行生產,同時滿足產業利用離峰時間連續生產的需求,台電去年公布「批次生產時間電價」,推行至今已逾半年。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五所所長陳詩豪表示,「以往時間電價的架構與負載有關,但『批次生產時間電價』雖屬於時間電價的一種方案,其實是因應綠能發展,搭配國內太陽光電發電時間的新機制。」

他解釋,「當太陽光電在傍晚供電量降低時,用電需求並未減少,形成所謂『鴨子曲線』(Duck Curve),因此需要調度燃氣機組、儲能系統等其它電力來源,導致這段時間的電力成本增加,情況比起過去尖離峰的模式相對複雜,所以這是反應新的成本結構。」不過,批次生產時間電價的優點在於時間連續,離峰18小時與尖峰6小時,讓產業界更好規劃生產作業。

事實上,批次生產時間電價的概念早在國際間出現,如太陽光電相當發達的美國加州亦有類似機制,並透過加州公共事業委員會 (California Public Utilities Commission,CPUC)管理。陳所長說明,「重點為連續性,讓產業界的生產行為不至受電價考量的影響而中斷,各國對批次生產時間電價的設計概念大致差不多,但主要不同點是須針對當地產業結構進行調整。」

台電扮演防波堤為全民吸收電價波動

此外,針對近年來,各國普遍面臨燃料成本增加,不免上漲電力價格來因應營運挑戰,同時亦引起國人的關注。陳所長指出,「亞洲鄰近的日本、韓國,特別針對燃料部分規劃『燃料費調整機制』,類似日、韓的這種作法,通常是每季或每月進行調整,並在政府授權的情況下,有其一定的漲幅限制,避免對民生物價造成過度壓力,如此一來,電力業者即可隨燃料價格變化直接應對,不須進入電價審議小組的階段。」

台電為臺灣電價扮演類似防波堤的角色,暫時抵擋漲價趨勢,「燃料費調整機制」也因有漲幅限制,致使電力公司本身須先吸收部分成本,讓電價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增加,減輕漲價影響。陳所長指出,「國內調漲電價依照《電業法》規定,由電價審議委員會每半年檢視一次,但評估項目並非只有燃料成本,而是包含燃料、人事、設備運作等所有電價相關成本項目的綜合性估算,這點就跟國外特別單獨抽離燃料成本的方式不同。」

由於電力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倘若調漲幅度超過人民負擔能力,將會影響民生,因此調整過程必須小心謹慎。「台電這幾次的調整措施規劃良好,就連國際間都給予正面肯定,甚至有德國專家以臺灣為範例,反思德國電業自由化的市場是否真的是最佳型態。」陳所長談到,「這是因為電力自由化市場在應對俄烏戰爭等影響因素時表現不佳,英國、德國雖然撥發預算補貼電業,但對規模較小的電力公司仍遠遠不夠,不得不漲足電價避免虧損倒閉,反而發生民眾不敢使用電暖爐的窘況。」不過,即使台電率先吸收成本穩定國內物價波動,長期來看仍要逐步恢復市場機制。

四倍價比成最大誘因 業界仍須時間評估

當新方案剛開始推廣時,社會大眾勢必會審慎評估,而影響企業選擇批次生產時間電價的意願,「第一,生產習性能不能配合;第二,所有成本之間的調配能否達到最佳。」陳所長分析,「台電的批次生產時間電價是一個相當好的制度,但企業得做出更多的評估,例如生產時間或許無法完全錯開下午3點半到晚上9點半的尖峰時段,導致電費成本可能超乎預期,促使內部必須實施生產時間的移轉安排。」

陳所長認為,「為了進行調整,企業所衍生電價之外的成本細節,如輪班規劃、產線變動、人事費用,以及其它關於公司內部制度的改變成本,加上現今各界普遍的缺工問題,影響夜間離峰時段的人員調度等因素,企業界需要整體考量配合批次生產時間電價,是否能真正符合效益比。」對企業而言,即使作業時間與部分尖峰時段重疊,若能符合成本訴求,那麼採用意願就會提升。

因此評估流程需要時間執行,在成本計算、相關配套措施完成之前,業界不會貿然作出選擇,避免為減少電費反而增加其它成本。陳所長提到,「雖然企業的行為習慣性需要一些時間改變,不過批次生產時間電價的尖離峰價差達到四倍之多,其實對產業界來說,已經是一股相當強大的誘因,現階段在於企業可能尚未習慣新的時間電價,所以需要更多的時間去磨合、深入了解新方案。」

就台電而言,陳所長建議,「一方面透過與企業界的積極互動,廣納用戶端的看法與意見。未必是針對價格結構的部分,但新制度的推行,用戶的回饋同樣重要,可協助台電拉近理論與實踐的差異,一步步完善方案內容,只要選擇批次生產時間電價的用戶愈多,不但更符合光電電力系統的運作模式,亦可為彼此帶來雙贏。」

人物專訪 陳詩豪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五所所長

曾任國家發展基金管理會投資評估審議會產佈局組技術審議委員、經濟部產業發展諮詢委員會能源審議會審議委員。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專業領域包含產業經濟、能源經濟、能源安全議題、能源市場結構、公用事業價格訂定、石油及天然氣價格管理、策略規劃、投資評估等。

相關文章

智慧電表整合用戶大數據 創造精準用電永續未來

隨著近年來國內積極發展再生能源,我國正值能源永續與數位化的雙軸轉型迭代階段。智慧電表的布建與普及,將......

台電技術經驗化作養分 小水力未來成長可期

水力發電在臺灣擁有百年發展歷史,曾是國內主要電力來源,雖從民國55年起,因經濟成長而轉向火力發電,但......

為OECM目標提前布局 建構電力場域生態數據庫

自台電公布《台電環境白皮書》以來,被列入六大策略之一的「營造生態共融」,成為台電規劃電力場域融合周邊......

因應電網穩定需求 增設儲能提高虛擬慣量供給

在電網中具備彈性調度效益,可穩定供電發揮關鍵作用的「慣量」,本屬於水力、火力等發電機組的產物;但近年......

推動綠能市場正常發展 再生能源供應量成關鍵

因應國際淨零排放趨勢,為解決國內企業龐大綠電需求,臺灣亦積極拓展國內綠電交易市場,而為滿足中小企業採......

強化「韌性管理」 從負責到當責的企業文化轉型

肩負全國穩定供電重任的台電,每逢天災事故停電時,皆展現團隊合作的力量,迅速恢復供電,但如今面臨淨零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