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柔性溝通 理性說明 扮演台電與民眾的橋梁

董群軒

716期

1445
0
1
文|柯宗鑫 圖|董群軒、柯宗鑫

來自金門的董群軒,從高中畢業即成為輸電線路養成班學員,並且在民國74年正式進入台電服務。他從親自在第一線於架空線路高塔作業開始,工作內容大多與電塔、線路架設有關,並且經常要直接面對來自民眾的各種抗爭。兩年前,轉調到輸供電事業部公共關係組擔任經理,在台電服務至今已超過三十年。

儘管電塔、線路為電力的重要基礎設施,然而對一般民眾來說,無論基於風水或是電磁場影響健康等原因,都屬於鄰避設施的一種。曾經負責輸電線路設計的董群軒指出,「為避免民怨,台電在初期規劃時已盡量遠離民房,但仍免不了遇到周邊社區、住家的抗議。」

他以先前在中區施工處期間參與的345kV通霄−義和的線路工程為例,當時即遭到民眾激烈抗議,「當地住戶採取封路措施,拒絕台電工程人員前往施工地點,我們不得不尋找其它替代道路。為了趕工,甚至得動手開闢已多年無人行經的小路,才勉強讓人員車輛通過。」為讓民眾了解台電工程之必要,工作人員挨家挨戶拜訪民眾,解釋電磁波的特性,或以高斯計等儀器的檢測數據輔助說明,即使不免吃上閉門羹,依然秉持積極、理性的溝通方式尋求共識,讓工程進度最終得以如期完成。

民國109年,董群軒調任輸供電事業部北區施工處公共關係組,借重他與民眾溝通的豐富經驗,協調臺北市府與周遭居民,推動「松湖多目標變電所大樓」工程的興建。早在二十年前,台電即提出松湖變電所建造計畫,加上隨內湖、南港等地區發展,用電需求大增,造成負責供電的汐止超高壓變電所的供電負載日益吃緊,為強化地區電網,松湖變電所興建勢在必行,但囿於民意,至今仍未動工。

為消除松湖變電所預定地內湖區行善里周邊居民的疑慮,董群軒表示,「近十年來,變電所逐漸轉為地下化設計,我們特別舉辦參訪行程邀請民眾參觀,了解超高壓設備在經過強化的地下連續壁等防護及安全措施下,電磁波帶來的影響已降到最低,與自然背景值無異。」透過設置於變電所外的磁場監測顯示設備,讓民眾第一時間明白當前的電磁波數據,同時邀請第三方公正單位進行測量,證明變電所對社區沒有影響。

另一方面,為落實地方回饋,變電所地上大樓將規劃各種便民設施,如停車場、老人日照中心、托嬰中心等額外附加價值,希望能提高民眾對變電所的接受度,加快市府核發建照的腳步,以實現維持區域穩定供電的重要目標。

相關文章

電力交易平台先鋒 一起寫下臺灣電業發展史

位於羅斯福路三段上的台電總管理處大樓25樓,除了是全臺唯一電力交易平台的所在,同時也是電網智慧化發展......

延續人情與記憶 老會館活化再創新價值

許碧燕於民國87年進入台電工作,原本在輸變電工程處擔任土建設計工作的她,104年進入新事業開發室土地......

推動電廠穩定 運轉的那雙手

於民國99年加入台電的陳登文,隨即分發到電力修護處。單位早期主要負責全臺水力設備的維護、維修管理工作......

推廣多元繳費便利用戶 電費帳務管理集中化

曾在科技業服務的許哲偉,為追求職涯穩定發展,在親友鼓勵下,民國97年考進台電任職資訊處,負責電費帳務......

從細微之處 以專業守護核電廠安全

早期為培育核能人才,經濟部曾委託教育部開設專班,50年次的高仲彥於民國72年考進臺北工專(現改制為臺......

勾勒電力穩定輸送的 最後一哩路

46年次的劉漢通,18歲時因親友偶然拿了一份考試簡章而決定報考台電,從順利錄取踏進訓練所的那一刻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