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特快列車與心靈列車的交會 回顧鐵路電氣化歷程 台電一路相伴

698期

1411
0
1
採訪、文字—王舜薇、紅藍創意團隊 攝影—鄭元慶、陳伯義 協助—交通部鐵道局、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台電輸變電工程處南區施工處 審查—台電月刊編輯小組

南迴鐵路自民國81年起營運,在屏東與臺東間勾勒出海天一色的美麗弧形,讓乘客心馳神往。新、舊列車的交接,代表環島鐵路電氣化里程碑達標,也激起人們對南迴線的懷舊之情,與對未來的期許。

109年12月20日,南迴鐵路電氣化工程完工啟用,由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長蘇貞昌、交通部長林佳龍主持通車,預告12月23日即將正式全線電氣化通車,並宣誓今後鐵路將繼續朝全面雙軌化,及結合高鐵的6小時環島鐵路網而努力。

12月22日的上午,一天僅一班的3671藍皮普快列車,從屏東枋寮車站出發前往臺東,雖是上班日,但車上擠滿乘客,甚至有不少北部民眾特地請假,前來國境之南搭乘。

這是南迴鐵路全線電氣化通車前的最末一班藍皮普快正班車,車長馬世駿特別製作了「再會啦!藍皮普快」手板,供民眾拍照留念。新、舊列車的交接,代表環島鐵路電氣化里程碑達標,也象徵一個時代的結束。

藍皮普快在民國60、70年代曾是臺灣鐵路運輸的主流車輛,因為站站皆停,陪伴許多人走過通勤歲月。隨著環島鐵路自民國62年起逐段電氣化,藍皮普快漸因速度與行駛效益退出西部幹線,最終只剩下載客量少、尚未電氣化的南迴線還留有一天一班對開。

隨著電氣化通車,藍皮普快也正式退役。技術變遷讓曾經熟悉的鐵道風景,成為年輕世代眼中的珍稀,美好的記憶則還盤踞人心。

新舊交接 回味南迴鐵道獨特風情

無空調、只有電扇、站站皆停、速度慢的藍皮普快,為何這麼吸引人?「可以打開車窗吹風、跟窗外景色零距離接觸,又飽覽東、西海岸線的差異與美景,就是藍皮車最大特點。」資深鐵道迷、鐵道文化協會監事許乃懿說。

民國49年出生的許乃懿,本業是雲林土庫衛生所的醫師,細數對南迴線鐵道的溫馨回憶。「民國60年代,還在唸陽明醫學院時期,暑假與部落服務隊去臺東達仁鄉安朔村,跟3個同學一起搭著原住民的機車『四貼』,卻不慎在路上滑倒,結果遇上當時在現場施工的南迴鐵路工程人員,二話不說開車載我們出來,還好有他們!」

第二次接觸,則是民國80年之後,南迴線接近完工,剛好也逢臺灣第一個校園鐵道社團—交通大學鐵道研究社成立不久,已出社會的許乃懿與鐵道同好,向當時的施工單位榮民工程事業管理處申請,包車前往位於枋山至大武間、即將完工的中央隧道參觀。這條8公里長、當年是全臺最長的隧道(目前第一長為北迴線新觀音隧道),可謂鐵道工程壯舉。「就是要趁鐵軌還沒有鋪之前,進去隧道走一遍!」對鐵道的痴迷可見一斑。

民國81年,南迴線正式通車,是環島鐵路中,最晚開通的主要幹線,乘客多半為觀光客,平時載客量比起西部幹線要少許多,加上沿途經過中央山脈南段、從臺灣海峽轉折至太平洋,造就這條路線獨特的舒緩氣質。

「搭南迴線的感受就是輕鬆、悠閒,可以放空看海,若在夏天從臺東搭回屏東,經過枋山、內獅車站時,剛好夕陽西下,可以欣賞日落美景。」許乃懿說。

美景與偏遠,滿足鐵道迷各種想像。民國90年,許乃懿參與的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舉辦年會,特地包下一台CK124蒸汽火車,從彰化扇形車庫調度至高雄,召集各地會員們搭乘,經南迴線坐到臺東,「北部會員前一天得先搭夜車到高雄,隔天馬上接著搭南迴線,中途還在中央隧道東口菩安號誌站下車留影。」

鐵路電氣化提升速度 也改變五感體驗

鐵道迷樂於拍攝各類型車輛與地景的互動,為了找到特殊的取景角度,他們將火車時刻表牢記腦海,搭火車時眼觀四方,憑直覺物色可拍照的位置,再另安排適當時機前往,捕捉列車竄出隧道的瞬間,或者居高臨下拍攝火車蜿蜒於丘壑間的曼妙姿態。

鐵路電氣化對鐵道迷的影響,除了車輛車種的汰換,還有五感體驗的變異。許乃懿回憶,民國67年他上大學前,去成功嶺受訓,從臺北搭慢車去成功車站,等到一個半月後結訓,適逢臺中至臺北的鐵路完成電氣化,於是就搭上電化列車回臺北,有了相當不同的「來電」感受。

「柴油車爬坡、加速慢,上坡的聲音很沉重、下坡之後聲音就會比較輕快。這在隧道很多的南迴線相當明顯。」許乃懿就如許多敏銳的鐵道迷一樣,聽聲音就可以辨別車型、地形、地段。

電氣化的設施變化,也影響民眾與鐵道的關係:「電化列車聲音小、速度快,火車靠近前不容易察覺。以前的人很習慣走在鐵軌上,或者靠海邊的民眾拿長長的釣竿就直接走過平交道、鐵軌,但電氣化之後,這些都是必須避免的危險行為,所以臺鐵還得對南迴線沿線民眾教育宣導:要注意高壓電、注意來車。」

電氣化的相關電氣設施,難免也改變了沿途景觀,例如號稱「全臺灣最美車站」的多良站,電氣化後增加了電桿、電纜線等設施,原本站在車站就能面對一望無際的海景,如今畫面增添了電力設施與成排連綿的電桿。

鐵道迷隨時注意最新鐵道動向,雖說早已習慣見證舊事物的消逝,不過對於許乃懿這樣深情的鐵道迷而言,南迴線電氣化後,在屏東車站欣賞電化列車與柴油列車「替換火車頭」的樂趣就沒有了,相對也減少追南迴線火車的動力。

臺灣第一條電氣化鐵道 是由電力公司催生

翻開鐵道發展史,就是一部近代社會經濟發展的縮影,過程中台電始終扮演最佳隊友的角色,全力支持環島鐵路完成電氣化。

其實,臺灣歷史上第一條電氣化鐵道,跟台電大有關係!現任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主任洪致文指出,臺灣第一座火力電廠—臺北松山火力發電所,為了運送煤炭,於1930年建設一條連結松山車站至電廠的鐵道,是與臺鐵軌道同軌距(1,067mm)的鐵道路線中,最早完成電氣化的一段,比民國60年代的鐵路電氣化要早上40多年,可見電力公司的硬實力。

其他如現今轉化為觀光小火車的集集線,其前身為日治時期臺灣電力株式會社為了興建日月潭水力發電所,而興建的貨運鐵道也採取電氣化,於1921年完工運轉,還曾經兼營客運業務。

戰後也有由台電營運的鐵道,例如林口線、深澳線,以及高雄臨港線上的南部火力發電廠線等,都與運輸火力發電廠的煤有關,如今皆已退役。民國101年,林口發電廠退役的兩台分別為日製、德製的運煤機車頭與煤斗車,移往高雄舊打狗驛鐵道故事館展示,繼續訴說臺灣電力發展與鐵道的故事。

期待解憂列車復出 與電化列車共創光輝

近年民間人士不斷倡議要保留南迴鐵路的藍皮普快列車,臺鐵局也從善如流,規劃將停駛後的藍皮普快重新整裝,作為「解憂觀光列車」再開,有望在不久後改裝上陣,繼續載送旅客前往忘憂之地。

南迴線電氣化完成後,讓更多人得以親近這條路線,也讓鐵路交通更便捷,然而,慢行列車則可讓心靈沉浸,有無可取代的文化資產價值;正如同台電近年持續推動文資保存工作,透過設計力來強化競爭力,如何延續美好記憶、推動體驗經濟,值得眾人尋找共識,一起努力。

相關文章

回望電廠歲月 迢迢睦鄰路

走進高雄永安區鹽田社區,經過小巧的紅磚平房彩繪牆、紅樹林茂密的濕地賞鳥區和大片魚塭後,你會突然看到紅......

環島鐵路電氣化最後拼圖 幕後電力工程大揭秘

臺灣環島鐵路電氣化的最後一塊拼圖—南迴線,終於在109年12月23日全線加入電氣化通車行列!台電配合......

拼如期如質完工 也兼顧環境 台電人走入部落搏感情

台電因應南迴鐵路電氣化,配合大武變電站(台電命名鐵武C/S)新設的鐵塔中,有6座位於南加津林山區的私......

智慧配電 迎接綠能新時代 配電系統再進化

能源轉型政策下,台電正展開一波電力大革命,配電系統陸續導入各種智慧科技應用,提升全民用電品質。......

為下一代學習福祉 化不可能為可能 班班有冷氣 台電卯足全力拼達標

為改善校園電力,各路團隊齊出力,打破本位主義,緊密溝通協調,把不可能的任務化為可能。「全國公立中小學......

配電人見證臺灣現代化軌跡 電力到宅 分秒不歇

雖然配電技術與時俱進,但始終不變的,是配電人員使命必達、分秒必爭的工作態度。去(2020)年底《牽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