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發現臺灣新世力特輯10─奧運攀岩國手李虹瑩

攀上無限可能 開拓人生最佳解

694期

2476
0
2
文─王舜薇 圖─Kent Chuang

不斷突破身體極限,是職業運動員的挑戰與使命。但從事冷門運動的選手,還得突破資源稀缺與前景不明的困境。國手李虹瑩對攀岩的熱愛,讓她克服自我懷疑,一步步把自己與臺灣推上攀岩運動的國際舞台。

在五顏六色的人工岩點間轉換重心,「三點不動一點動」,將身體維持三角形平衡,一步步向上移動。對抗地心引力的攀岩運動,綜合肌耐力、爆發力與想像力,彷彿垂直的舞蹈,讓人目不轉睛。

35歲的年紀對職業選手而言,是十足的「老將」了,身形瘦削的李虹瑩卻不顯疲憊與鬆懈。仔細熱身、反覆練習dyno(跳躍),或跟訓練員、物理治療師針對影片研究beta(攀岩動作)。在疫情限制下,她戰戰兢兢迎接職業生涯最重要的一役—2021年東京奧運。

弱小少女想變強

一頭栽進攀岩前,李虹瑩曾志在成為跆拳道選手。「小時候長得太瘦小,國小畢業時身高只有138公分、體重28公斤。已經六年級了,卻被誤認為只有三年級,所以上了國中就想練習一項運動,可以自我保護、提升體力。」

一開始她打籃球,後來迷上日本漫畫《極真派空手道》,轉念想練空手道,但臺灣較常見的是跆拳道。「也不曉得兩者差異在哪裡,就跑去家裡附近的道館上課了!」誤打誤撞,國中時認真練跆拳道,建立起對身體的自信。

選擇高中出路時,本來讀高職商科,但李虹瑩覺得校園生活制式又無聊,一年後毅然決定降級重考上平鎮高中體育班。「那時就覺得真的很想當運動員,我喜歡練習之後身體累到炸裂、爆汗,以及跟隊友一起進步的滿足感。」高中三年都在練跆拳道,也如願進入臺北體育學院就讀。然而,親密的團隊感,卻形成她在比賽中的心理弱點。

「有一次跟學妹對練,把她踢到鼻血直流,心裡非常過意不去!還有一次,下意識地在踢到對手前收了一下,結果下一秒就是自己被踢了!」

喜歡訓練過程和團隊氛圍,卻不喜歡比賽的廝殺感,加上競技運動要面對太多受傷風險,無法走得長久,讓她猶豫是否要持續下去。無意間接觸到攀岩後,她發現:「這是最適合我的運動。」

挑戰自我的全新體驗

大一剛開學,接觸校內攀岩社,在永和福和橋下的露天岩場首次攀登。「非常緊張、也很懼高,才爬一趟就汗流浹背、手臂pump(腫脹),超級僵硬!」卻就此愛上攀爬的感覺,發現身體的其他可能性:「本來以為攀岩不過就是往上爬,試了之後才知道沒有想像中單純、有很多樂趣!」

有別於跆拳道,攀岩著重自我挑戰,一個人在岩壁上面對高度的恐懼、思索路線、找出適合自己身形的重心轉移方式。李虹瑩每週固定練習,進步快速,兩個月後就有學長姐建議她參加大專盃比賽。「當時也沒想太多,雖然連八字結和先鋒掛繩都不太會,但就是喜歡跟夥伴一起出去比賽的感覺。」

有了參賽的刺激,她想進步更快、嘗試更多困難路線,固定去臺北蘭州街抱石場練習。「那時很菜,只能自己找路線爬,又沒有練習夥伴,就有點失落。後來在岩館常遇到一個波蘭女生,有一次她稱讚我『妳很認真喔!』這個鼓勵對當時的我來說,是一個肯定。」

孤單練習半年後,李虹瑩打工存錢,找教練學更多基本觀念和動作,每天泡在攀岩裡。短短一、兩年,就進入國內女子選手的頂尖行列。然而,2006年在高雄舉辦的亞洲錦標賽,讓她明白自己其實在井底。「當時網路資訊還不發達,透過國際比賽見識到國外選手身體的柔軟度、力量和協調性,我才知道自己的進步空間還有很大。」年齡相仿的日本選手野口啟代、韓國選手金慈仁,在國際賽事中的出色表現,成為李虹瑩效法和觀摩的主要對象。

開拓顛簸的職業之路

攀岩運動最初從技術性高的登山活動衍伸而來,作為運動競賽項目,在臺灣發展的時間並不長。在職業道路前踟躕的李虹瑩,必須面對尚不健全的環境,練習場地選擇少,也幾乎沒有國內職業選手的前例可循。

「我只利用下班後的時間練習,進步幅度有限,如果要跟國際選手平起平坐,必須投入更多時間與精力。」下定決心往世界級邁進後,她辭職出國;缺乏經費,就用打工度假、換宿的方式,在許多國家參賽、觀摩訓練。

雖然曾嘗試尋求贊助,但臺灣社會對攀岩運動陌生,效果並不好,一度陷入低潮和自我懷疑。然而,攀爬的成就感與樂趣,讓她不願輕易放棄,不斷地自我對話,說服自己堅持。「可能自我感覺滿好的吧!」想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裡、也持續感受進步,身體上的滿足感,讓李虹瑩抱持樂觀。

沒有制式動作和無限可能性,是攀岩迷人之處。「攀岩對我而言,像是『開拓者』,不管是攀爬本身或職涯發展都是。你不知道前方的路如何走,必須自己摸索、度過難關。就像爬岩時,旁觀者再怎麼指點,你可能還是不會爬,在牆上唯一能幫你的就是自己。如同先鋒攀登時,每一段難關都不一樣,必須一直嘗試,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解法。」

東京奧運催生攀岩熱

原訂2020年舉辦的東京奧運,首度將運動攀岩納入正式比賽項目,選手必須經過抱石、先鋒攀登與速度賽三大難關考驗,爭取獎牌。攀岩因此在近年獲得更多關注,李虹瑩也獲得贊助商支持,能更專注於訓練。

她觀察,近三年臺灣的攀岩人口和整體環境都大幅成長。過往攀岩者只能在公立運動中心、公園露天岩場或少數民營場館練習。近年民營的室內攀岩場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幾乎每個縣市都有攀岩館。臉書、IG等社群媒體,增加了攀岩者的交流機會,越來越多民眾注意到這項運動,改變攀岩的形象。

「最重要的是創造舒適的環境,讓大家愛上攀岩,並培養產業人才」李虹瑩說。例如岩場的靈魂,就是涵蓋各種難易程度的「路線」,完善的岩館會在路線上引導攀爬者從簡單的動作開始,一步步提升難度。「定線員」如同牆上的編舞家,須具備攀登與思考能力,考量各種不同攀岩者的身材條件設計路線。

而「更多人喜歡上這項運動,整體環境就會提升」,她以日本為例,光是東京就有兩百多家民營場館,型態和路線多元,符合入門者到專業選手的需求。因為產業蓬勃,即便業餘攀岩者的水準也很高。

盼臺灣攀岩運動更成熟

李虹瑩預定今年底參與在廈門舉辦的亞洲錦標賽,爭取東京奧運參賽權,為職業生涯最重要一搏。雖然疫情打亂原本的移地訓練計畫,也不確定比賽是否最終能順利舉行,但李虹瑩依舊按照自己的步伐練習,也展望未來的可能性。

「教學與定線工作我都喜歡,想把攀岩這項老少咸宜的運動,推廣給更多社會大眾!」

她強調,攀岩適合任何年齡層,著重自我挑戰的核心精神,不同身體素質的人,都可以找到樂趣。更是提升肌力、平均訓練全身協調性、核心力量和專注力的好運動,甚至適合銀髮族、遲緩兒等族群。

不同於當年走上攀岩之路的孤單,現在臺灣有越來越多青少年選手展露頭角。李虹瑩說:「有時候也會想,如果更早就有現在的資源,可能我的攀岩水準會更高,但自己摸索過的歷程無可取代,也不是旁人為你決定的道路。雖然走過很多冤枉路,但這些經驗都可以為後輩鋪路,重點是『一定要享受樂趣!』」

李虹瑩小檔案

1985年生,現為臺灣攀岩國手。

2004年,接觸運動攀岩。

2009年,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研究所畢業。

2018年,雅加達亞運女子攀岩項目第6名。

2019年,獲得亞洲錦標賽銅牌。

相關文章

發現臺灣新世力特輯11─「CircuPlus」共同創辦人黃暐程

今年9月,黃暐程及CircuPlus團隊歷經六個多月的競賽,從三百多組參賽者中脫穎而出,獲選為202......

旅人行腳─秋冬暖暖 穿越時空走讀北投

從新北投捷運站出發,捷運站的對面,就是北投溪橫貫的北投公園,各式溫泉旅館沿著起伏的山坡林立,在日治時......

豆知識補給站─從一朵菇看電力地球 淺談微生物發電

科學家直到近幾十年才認識到,地球是顆活生生的電力行星;早在人類之前,會產生電流的微生物,已經在草地、......

台電秘境遊─萬大發電廠 啜飲季節的滋味

每年深秋楓紅,總有不少遊客驅車前往奧萬大森林遊樂區賞楓,然而多數人卻不知旅途必經的萬大發電廠,不僅是......

旅人行腳─古圳轉生新秘境 嘉義水道文化夢

史前文化「魚寮遺址」因為一場古圳水文追尋之旅,從甘蔗田變身打卡秘境。宜人景緻的背後推手楊清樑,十幾年......

發現臺灣新世力特輯09─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藝術總監彭筱茵

如果以「世代」為界,如何描述自己與前輩舞蹈家的不同?今年40歲的彭筱茵盤坐在地上,側頭想了想說:「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