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走進生活 走進人心 在松菸說一段 電力與人的故事(上篇)

671期

5100
1
2
採訪、攝影  集思創意採訪團隊、台電公眾服務處、衍序規劃設計顧問公司 協助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台電公眾服務處、秘書處、營建處、發電處、供電處、衍序規劃設計顧問公司 審查 台電月刊編輯小組

臺灣壯麗的山川大地堪稱百年電業的命脈,坐落於各地的發電廠及電力設施更驅動了臺灣社會經濟發展。台電繼去年《築蹟特展》之後,爬梳百年電業的起點─日治時期的水力發電建設,並走入松山文創園區舉行《電力大地-台灣電力文化資產保存特展》,對外展示台電文資保存的階段性成果。

活潑吵鬧的孩子們全部安靜下來,認真傾聽導覽志工的解說,發亮的眼神在牆上的歷史照片之間兜轉,一會兒又滿懷好奇看著古老的打字機;在《電力大地》展覽期間,像這樣認真參觀學習的師生團體從沒少過。

「過往我對台電的印象就是停電和收電費,我不知道有這麼多的人文故事」,一名特地從宜蘭前來的教師告訴導覽人員:「如果學生沒看到會非常可惜,這就是一個活教材、活歷史,文化、歷史、建築和工程都在這個展覽找得到,我到哪裡找得到這麼完整的教案?」 偶爾有年輕學生成群經過,探頭看了一眼,嚷嚷:「電力的展覽?要看嗎?」原先只打算用來打發時間的展覽卻顛覆他們的想像。

或者,一群身心障礙的孩子走了進來,領隊的老師婉拒導覽志工的好意:「沒關係,他們聽不懂。」但在志工和善的引領和淺顯的解說下,孩子們自在地繞了一圈,到處拍照,離去前老師不可思議地說,「一個從不照相的孩子,剛剛他拉著我,要我跟他一起照相!」

一個退休的老爺爺,指著技術圖或機械設備,滿臉神氣地告訴身旁的孫兒:「我年輕時也曾參與過這個工程……」,也有抱持不同觀點的歷史學者,指著龜山發電廠,談起當時日人與原住民的衝突。還有站在圖像前久久不捨離去的人,他看見的不只是電力建設,更是五、六十年來家鄉的變化。

而這些凝視或行走的身影都成為《電力大地》展覽的一部分,正因為公眾的參與及對話,才讓這次展覽變得完整。

凝聚眾人之力 賦予文資第二生命

展覽開幕現場,台電公司楊偉甫董事長道出台電策劃這次大展的緣由,以及保存文化資產的核心價值:「文資保存的意義不僅在於保存內部的資料,更需走入公眾才有新的生命力,這次展覽就像打開島嶼各處老舊電廠的時光寶盒,展出山川大地壯闊的電力地景,珍貴的電力文化資料也首度公開展出,讓全國民眾能夠更容易接觸到電力文化。」

鍾炳利總經理也認為:「電力產業資產是工業資產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臺灣有今日的發展,電力建設功不可沒。台電在蒐集文資過程中,也喚醒所有台電同仁重視文資保存的意識和觀念。」

除了台電楊偉甫董事長、鍾炳利總經理、李鴻洲副總經理和其他台電員工到場參與,開幕現場也可見各界人士蒞臨支持,包括立法委員吳思瑤、文化部蕭宗煌政務次長、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施國隆局長、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劉得堅主任秘書、臺灣中油公司黃仁宏副總經理、中華文化總會張鐵志副秘書長、秋惠文庫創辦人林于昉醫師、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蔡怡君館長、郵政博物館陳坤宏副館長等人共同見證台電文資保存成果。

對台電而言,開幕活動嘉賓雲集星光熠熠固然可喜,更重要的是藉此機會凝聚眾人之力,無論是各個國營事業的長官,或者運用政府體制資源推動文化政策的官員,乃至保存推廣文化資產的民間團體,未來都有合作的可能。畢竟文資保存無法倚靠單一力量,更需要跨部會、跨領域、跨世代凝聚共識,才能使珍貴的古蹟、歷史建築以及具有歷史意義的空間獲得珍視,受到妥善的維護,並融入嶄新創意以展開第二生命。

吳思瑤委員更表示,「去年台電就在總部大樓門廳舉辦《築蹟特展》,這是國營事業的第一個典範,但那次展覽與公民社會還是有那麼一點點距離;今天則透過更有趣的、生活化的設計語彙,使民眾更加了解電力設施與人們生活環境的對應關係,期待台電身為國營事業表率,可以影響到其他部會。」

從古老水系說起的電力故事

走入《電力大地》展場,展覽主視覺展板先入眼底,其以白、金雙色線條勾勒山脈水文,藉由漆黑背景襯托為文明社會帶來亮光的電力。入門滑坡上由高而低順著曲面而下的文字敘述,是各個水力發電廠的名稱及發電量,呼應著水力電廠利用水位高低差發電的意象,再加上坡道周圍環繞著高塔礙子,讓民眾甫入展場就可感受到電力建設場域的氛圍。策展人劉真蓉說:「我們希望大家一進來就可以感受到彷彿群山環抱的環境,像是踏入水力發電的現場,而滑坡隔絕了外界的干擾,讓參觀者的五感能徹底融進展場的氛圍中。」

臺灣最古老的發電系統就是水力發電廠,日治時代初期全臺水系已全面勘查,並制定臺灣水力發電建設藍圖,因此台電決定於本次展覽追本溯源,以水文地誌學為線索,按照時間軸劃分成「川流地景」、「水力地景」、「眾聲地景」、「山塔地景」和「記憶博物館」五個主題區,將台電文資保存的初步成果娓娓道來。

「川流地景」展區以竹仔門電廠為主角,透過老照片、圖表和文字道出臺灣第一代水力發電的故事。位於高雄美濃的竹仔門電廠於1909年完工,引荖濃溪水發電,潔淨的尾水滋潤了南臺灣的農業文化,地方耆老更稱其為「美濃平原的心臟」,這顆心躍動近一世紀之久,因其華美的古典建築風格以及產業文化價值,先後被列為臺灣首座產業古蹟、國定古蹟,也是台電文化資產中保護級別最高的建築物。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鍾永豐局長參訪時,還驚喜發現竹仔門電廠灌溉的美濃菸田老照片中竟有他熟悉身影,「這個人是我伯父!」成為此次展示中眾多「奇遇」之一。

「水力地景」展區則聚焦在濁水溪流域和大甲溪流域。在此階段,臺灣電力建設從川流式發電與農業共生的「水利」,漸轉為驅動工業經濟發展的「水力」。為了因應逐日增長的供電需求,日人著手推動大型流域水力發電計畫,從上游至下游建立多道水壩,並串連起各電廠的電力,藉此大規模地發電。由日人主導的日月潭水力發電計畫,便以濁水溪流域為據點,於1930年代在河川上游興建武界壩和引水隧道,並完成日月潭第一、第二發電所。

20世紀前半期,濁水溪發電系統曾是驅動臺灣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力,至今仍為全臺總發電量最大的水力發電場域。大甲溪發電計畫則從1939年開始,直到民國63年德基大壩竣工始告完成,現為一結合科技與生態的水力發電場域。而這個場域不但有文字、影像的記錄,還有一幅《濁水溪水力發電系統圖》運用色彩和筆觸吸引參觀者駐足。

這幅畫由台電已故退休員工、被同仁敬稱為「水庫畫家」的陳銀瑞所繪,他於民國60年代服務於萬大發電廠,利用職務暇餘踏查濁水溪流域,以鳥瞰視角描繪層巒疊嶂的景致,以及水脈流經之處各個電廠、機組和水壩的位置,不但清楚標誌電力工程與大地的對應關係,更以細膩的藝術形式來說明水力發電原理。展覽主視覺的山水曲線便擷自這幅作品的局部畫面,緊扣電力大地的主題,十分具有代表性。

工程專家現身說法 從國土高度看電力發展

隨後進入「新舊武界引水隧道」展間,猶如一截封閉的隧道,兩側牆面從工程學角度介紹鑽掘工法的演進。日治時期採用導坑工法完成舊武界隧道後,到了88年,台電考量服役超過半世紀的舊隧道過於老舊,開始鑽掘新武界隧道,是全臺第一個成功使用全斷面挖掘機(Tunnel Boring Machine,TBM)工法的工程,民眾可透過工法的介紹以及老舊的現場照片,體認到第一線工程師及工人的艱辛,這段展區如同走穿艱鉅隧道工程的百年縮影。

一位實際參與這項工程的專家到場參觀,並詢問導覽人員「你知道在使用TBM工法前,舊武界隧道是怎麼蓋的嗎?」16.5公里的地下坑道,必須先勘查哪些路段易於鑿開洞口,以建造運輸便道,最後從四個開口同時動工,分別往南北鑽掘,逐步完成這項艱鉅工程。透過這次展覽,使他回憶起當年團隊如何在深山中克服難題,展現台電人使命必達的決心,因而感動得難以言喻。另一位地理學系出身的民眾,則是從國土規劃的高度看見電力資產的意義,透過展覽了解水力工程建設的始末與艱難。

如同鑽掘隧道是為了鑿開黑暗,引水驅動發電系統則是帶來光明,當民眾轉入下一展區時,也從封閉狹窄的空間進入一個乾淨明亮的世界。此一展區延續工程學的視角,介紹關於水力發電的科普知識,牆上一幀幀繁複細緻的手繪水輪機剖面圖,讓民眾見識到工程之美在於尺規的筆直與圓舞、理性的演算和精準的數字;另一側的投影幕,則利用動畫說明水力發電原理。空間中央設置一座控制室機台,將電廠幕後運作的場景搬到舞台中央,不同媒介的運用讓展覽更有趣也更親民,達到台電與各觀眾族群溝通的目的。

聆聽 觀看 走讀電力歷史記憶

配合這次展覽,台電推出四支全新攝製的影片和四本文史專書:《濁水溪:引水成電川流不息》、《大甲溪—水電俱樂部》、《傳說—竹門秘境微光往事》、《古道鐵塔紀行—舊東西輸電線世紀回眸》,於第三展區「眾聲地景」呈現;另規劃座談、工作坊和小旅行,提高與民眾的互動率。

四支影片和四本專書相輔相成,皆有助於民眾深入本次展覽的主題,公眾服務處林佳慧課長說明:「影片內容主要參考四本專書,以及圖書館的論文期刊、文獻,拼湊出一幅屬於臺灣的文資地圖,相關單位的長官以及參與過事件的前輩也會提供故事來源,並針對內容不完整之處提供資料。」

「呼應文化部『文化路徑』的概念,因此我們配合展覽規劃了小旅行,讓民眾有機會實際深入濁水溪、大甲溪和竹仔門電廠,民眾反應熱烈,展覽開幕當天十點一開放報名就立刻額滿了。」公眾服務處蘇聘茲課長語帶期待指出:「以竹仔門電廠小旅行為例,我們希望民眾除了在展覽讀到文字,更可如實地從最前端的水源而下,經過引水明渠、壓力鋼管、發電廠再到尾水灌溉的農田,明白川流式發電的原理,不但有趣且更容易深入了解議題。」

以往文史主題旅行的參與者以中高齡族群為主,但參與竹仔門電廠小旅行的民眾多為年輕的30世代,其中一名參與者溫郁琳就讀中原大學建築系文化資產組,平時便積極參與文資相關活動,她認為竹仔門電廠的魅力在於它屬於產業遺產。「相對於一般文化資產,從產業古蹟的脈絡能看到產業鏈和地方的關係,不只是單點的空間,面向較多元。」她也分享自己原先對電力和發電過程不是那麼清楚,所以先去參觀展覽,透過淺顯易懂的內容知道來龍去脈後,再到現場會更有感覺。因為用電太方便,大家不會想到後面有這麼多技術專業。

展覽活動除了擴及年輕族群,也深入家長與孩童心中。在「軟糖構築」兒童電塔建築工作坊裡,活潑好動的孩子們紛紛安定下來,邊玩邊學,摸索疊砌出一個個穩固且繽紛美麗的軟糖電塔。

家長黃瓊荻帶著孩子參與「軟糖構築」,欣然分享對活動的看法:「畢竟不是常常能深入了解如何發電、甚至是電廠的運作,既然使用它,就要認識它,才能知道在生活中怎麼去節電、去珍惜資源。玩也好、或看展覽也好,只有一句話或一個念頭進入孩子的腦中,對他都是有幫助的。像他來這裡,就會學習到發電原理,知道人類需要能源,而能源取之於大自然,也知道有一群辛苦的人在做這些事情,我們才有舒適的用電環境。」

相關文章

智慧 看得見 摸得到 用電更有感 人人都是穩定供電的推手

發展智慧電網為能源轉型過程必要的環節,除了可達到供電穩定、擴大綠能使用、節能減碳的目標,再加上資通訊......

Small Is New Big 以小見大的電網未來

台電近年揭示「低碳園區、低碳社區和低碳島」願景,希望透過智慧電網同時兼顧區域的能源、經濟和環境,亦即......

向世界取經 為保存珍貴歷史記憶盡心力

為實現政府推動「文化臺灣」之目標,文化部擬定「再造歷史現場計畫」,針對有形文化資產的空間治理及無形文......

走進生活 走進人心 在松菸說一段 電力與人的故事(下篇)

第四展區「山塔地景」則訴說舊東西輸電線的昔日風景。日治時期於1943年初步完成翻越中央山脈的東西輸電......

文資保存需要的是行動 台電開國營事業之先

文化資產是企業的歷史寶藏,台電發掘塵封已久的歷史古蹟,著手文化資產清查保存行動,不僅是台電企業社會責......

海好有你管 淨灘大串聯

中秋月圓,不僅是溫馨的團圓佳節,也迎來台電一年一度的淨灘盛事。今(107)年是台電投入淨灘活動的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