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文資保存需要的是行動 台電開國營事業之先

671期

6927
0
16
採訪、攝影  集思創意採訪團隊、台電公眾服務處、衍序規劃設計顧問公司 協助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台電公眾服務處、秘書處、營建處、發電處、供電處、衍序規劃設計顧問公司 審查 台電月刊編輯小組

文化資產是企業的歷史寶藏,台電發掘塵封已久的歷史古蹟,著手文化資產清查保存行動,不僅是台電企業社會責任的體現,更是為臺灣保存集體記憶、找回歷史定位,《電力大地》特展是台電對外展現文資守護決心重要的第一步,接下來,將會有更多珍貴的歷史寶藏再次發光。

電力是臺灣現代化與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台電的各個電廠、輸供電設備、翻山越嶺的輸電線路等,這些電力設施不僅持續貫注社會進步動力,也陸續形成社會重要的工業文化資產。事實上,台電的電力產業歷史,也可視為臺灣經濟發展史的縮影,重要性不言而喻。

學者踢館展開文資保存契機

時間回溯至民國105年10月,熱愛文資研究的退休台電員工林炳炎帶領師範大學洪致文教授到台北西區營業處倉庫參觀營建處存放的陳年資料,當時洪致文教授看到珍貴的文史資料隱身於東倒西歪、布滿塵埃的紙箱中,甚是不捨,於是輾轉反映給當時的董事長朱文成先生,希望台電能重視這些珍貴史料。朱前董事長從善如流,指示台電同仁另覓完善的儲存空間,並做好資料分類整理。

李鴻洲副總經理回憶,105年底適逢文化部頒布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正,台電便發願決定,全面盤點名下所有文化資產,然而文資保存從無到有的過程並不容易。「從一開始同仁來開會時臉上滿是委屈,到後來都很投入很起勁;從最初對文史專業懵懂無知,到後來都很熟悉。透過爬梳電業歷史及台電文物,文資保存行動也深化為內部的凝聚力。」

105年台電文資保存運維專案啟動後,優先針對竹仔門電廠、舊東西線、濁水溪與大甲溪流域水力發電系統四大主題進行文史資料徵集,將清查成果轉換為展覽、影片與圖書,並於今(107)年9月28日於松山文化創意園區配合臺北設計城市展,辦理《電力大地—台灣電力文化資產保存特展》暨四大主題文史專書新書發表會,展現台電文資保存的初步成果。

透過展覽的內容,也可以看出繼106年以建築空間為主的《築蹟特展》後,台電持續進行文化資產清查、整理造冊與建檔管理等作業,並透過詮釋與展覽,重新賦予「文物」及「圖資」價值。

談及過往文資保存不妥,營建處陳春萬組長認為,「這是最有價值的錯誤!」這個錯誤引發台電各單位對文資保存的重視,並透過公司大力推展而愈做愈好。

營建處不但提供《電力大地》特展大量文資展品,更協助完成《濁水溪:引水成電 川流不息》一書。

文史踏查 資產活化的基石

隨著文資保存的視野展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楊凱成副教授受台電之託,帶領團隊前往竹仔門電廠、舊東西輸電線路、大甲溪與濁水溪流域等電力場域進行文史踏查,翻閱相關文物、檔案與文獻,採訪地方耆老,並將清查後的文物進行數位化建檔。

楊凱成副教授表示,在參與過程中,看見台電公司不分單位層級共同協作,在短期內就達到不錯效益,也為國營企業的組織管理運作立下良好典範。他也認為,全球先進國家普遍有建立產業博物館的趨勢,尤其電與現代人生活息息相關,大多數人都知道用電,卻缺乏「電從哪裡來」的知識,台電積極進行文化資產活化,正可作為國民科普及環境教育的基地,以此回饋社會。

除此之外,為展現台電「百年老『電』」概念,台電委託作家編撰《濁水溪:引水成電 川流不息》、《大甲溪:水電俱樂部》、《傳說:竹門祕境微光往事》、《古道電塔紀行:舊東西輸電線世紀回眸》等專書,透過作者的軟性書寫,有助於台電與社會大眾分享文化資產內容,而且從展覽、影片到專書出版,也讓大眾看見台電「鐵漢柔情」的一面。

四大文史專書與《電力大地》特展,同樣基於四大電力場域進行踏查與訪談,但「書籍」和「展覽」的敘事角度大不相同。相較於展覽,書籍有完整的架構及時間順序,並有足夠篇幅深入爬梳歷史脈絡、重要事件、人物故事,並能回顧電力場域與當地居民生活、產業發展的關聯性;展覽的目的則在吸引民眾走進展場,需以更活潑、淺顯易懂的語彙來編排展示內容。書與展覽相輔相成,但是從中獲得的體驗並不相同。

「台灣電力文化資產叢書」是台電出版的第一套文史叢書,出版意義在於,現場展覽總有閉幕卸展的時候,清查成果未經整理,也只能典藏於庫房難以面世,但是藉由文字書寫、付梓出版,能使文資保存的內容流傳更廣。另外,書籍出版的獲益也可用來支持文資保存永續發展。

文物回家 說自己的故事

「每座偉大的城市都有河流經過」,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李瑞宗副教授感性地說,舉世聞名的兩河流域、萊茵河流域等,都蘊育了豐富的人類文明,而大甲溪亦然,上游有櫻花鉤吻鮭和南湖大山,中游有原住民部落、電廠分布其間,下游則有農田阡陌以及詩意的人文風景,因此他以河流的上中下游為主軸,串連起自然、人文及歷史,完成《大甲溪:水電俱樂部》一書。

竹仔門電廠歷史悠久、數量龐大的文化資產令人驚豔,歷年來德國、日本外賓到此參訪,也都給予高度評價。竹仔門電廠第一階段清查建檔的文物共計8,996項,第二階段由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團隊協助,掃描建檔的資產計有2,845件,大致已將日治建廠以來所有資料數位化。除此之外,從106年開始,高屏發電廠葉登富廠長著手規劃竹仔門電廠周遭環境,未來將串連蝴蝶生態園區、環山步道及原有水路步道,亦即融合人文、產業歷史、生態教育,讓這座百年電廠永續保存。

展覽中的「舊東西輸電線路」主題區及相關專書則得到供電處全力協助。供電處陳世傑組長分享看到老照片的感觸:「老前輩在清晨就背負沉重裝備上山工作,只為了避免山上起霧而影響施工,直到工作完成才肯下山,將工作視為人生職志的態度令人敬佩。」此外,八十多年前的施工圖,全由工作人員一筆一畫手工繪製,在沒有計算機的年代,必須以計算尺仔細丈量尺度,充分展現當年工作人員的用心與熱忱。

「文資保存工作中,爬梳過往歷史、進行耆老口述歷史訪談就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感動,但最感動的故事則是當我們開始有系統地整理文物譜系時,彷彿冥冥中受到號召一般,關鍵人物出現了、文物出現了,在許多前輩的幫助下,我們使歷史完整,因為文物慢慢地回到台電這個娘家。」秘書處蘇惠群處長、童棟樑副處長以及檔案課吳岱欒專員在參與過程中,數度感受到文物的召喚,那些機緣巧合下出現的「共時性」,都像在鼓勵他們不要放棄,繼續朝文資保存之路走下去。

歷史建築甦生之路

在歷史建築方面,台電於105年啟動國定古蹟「竹仔門電廠」的修復及再利用計畫,這座已經交棒給新發電機組但其實尚能啟動運作的「活古蹟」即將進入完整修復階段。在這之前,是集合台電與眾多學者及專業人士的共同努力,才得以確認所有修復的細節,光是為了確認修復回到哪個時代的樣貌,就經過了多次集思廣益的討論。

而除了受到矚目的產業遺址外,太子賓館與金瓜石神社緊跟竹仔門電廠之後,提出第一階段修復及再利用計畫予文化部審查。這座臺灣僅存的日治時期最高級官舍,特別跨海請到日本的資深庭園匠師和大木匠師協助修復,預計修復完成後提供藝文團體進駐使用。營建處侯力瑋課長指出:「未來這些古蹟都會在藝術計畫的加入下再現新活力。」

吳思瑤立委於今(107)年10月4日質詢時,便以《電力大地》特展為例,提醒公家單位與社會大眾分享研究成果時,須更入世、更年輕、更有新思維,更肯定此展堪稱最好的科普範例,與普羅大眾零距離。

早在《電力大地》特展開幕現場,吳思瑤立委便提及:「工業遺址透過文化保存可以更開放、更親近民眾、讓大家理解電力設施與土地環境之間的關係,而我一直在倡議,未來即將除役的核電廠,整個廠區的維護和再利用、廠區新的想像,可能在三十年或五十年後逐步的打開,作為人類生活空間的可能。」

謙卑起步 展望長遠未來

台電已聽見來自外界敦促的聲音,除了定期編列預算推動文化資產保存、促使古蹟及歷史建築活化,未來也會將各地所屬的文化資產與地方結合,成立文史空間,並邀請在地文史工作者、學生和民眾共同參與,真正達到回饋社會的目的。

台電下一階段(108年度)的文史資料清查主題為:核能電廠的營運與除役、台電球隊、台電文書檔案與新店溪流域水力發電系統。未來,將以「逐步建構台電文史拼圖」、「建置台電文史資料保存線上資料庫與民溝通」為努力方向,陸續從水力、火力發電、核能發電、再生能源、供電系統、營建工程等主題,進行系列性文史資料清查作業,將成果以數位典藏方式,提供民眾瀏覽、研究。

台電作為一謙卑的文資起步者,期望讓社會大眾瞭解,文化資產保存的意義不僅在於保存,也是為了讓現在與未來的人們看見歷史及環境的變遷、自身所在場域的形成脈絡,並透過文資背後的故事,更加認識臺灣歷史,並找到自身與土地的連結軌跡。

《電力大地》特展精彩片段:http://tv.taipower.com.tw/default.aspx?videoid=37238

相關文章

向世界取經 為保存珍貴歷史記憶盡心力

為實現政府推動「文化臺灣」之目標,文化部擬定「再造歷史現場計畫」,針對有形文化資產的空間治理及無形文......

走進生活 走進人心 在松菸說一段 電力與人的故事(上篇)

臺灣壯麗的山川大地堪稱百年電業的命脈,坐落於各地的發電廠及電力設施更驅動了臺灣社會經濟發展。台電繼去......

走進生活 走進人心 在松菸說一段 電力與人的故事(下篇)

第四展區「山塔地景」則訴說舊東西輸電線的昔日風景。日治時期於1943年初步完成翻越中央山脈的東西輸電......

海好有你管 淨灘大串聯

中秋月圓,不僅是溫馨的團圓佳節,也迎來台電一年一度的淨灘盛事。今(107)年是台電投入淨灘活動的第2......

社區參與 在地行動 有感付出的真心

「聯合淨灘一年只有一次,我們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多?」台電環境保護處劉源隆處長的一句話,也是許多台電人參......

啟程!從海岸航向海洋教育

每個週末,臺灣從南到北的海岸線都有許多自發性的淨灘活動,不分男女老少,眾人在沙灘上揮汗如雨、低頭撿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