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向世界取經 為保存珍貴歷史記憶盡心力

671期

3634
2
5
採訪、攝影  集思創意採訪團隊、台電公眾服務處、衍序規劃設計顧問公司 協助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台電公眾服務處、秘書處、營建處、發電處、供電處、衍序規劃設計顧問公司 審查 台電月刊編輯小組

為實現政府推動「文化臺灣」之目標,文化部擬定「再造歷史現場計畫」,針對有形文化資產的空間治理及無形文化資產的記憶傳承,進行調查、保存維護及加值運用。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施國隆局長強調,文化是國家的靈魂,臺灣要獲取文化的國力,來展現自信,「越在地化,才能越國際化」。

目前臺灣有形的文化資產共有2,414處,國公有數量近60%、私有約40%,如何保存文化資產,成為公部門的重要任務。施局長肯定台電是國營事業的楷模,意識到文化資產是公司的品牌及生命史,也是讓大眾認識的重要意象,積極推動文化資產保存,不僅連年舉辦論壇與展覽,更進用文化資產人員,再現土地及民眾的歷史記憶。

台電領航 揭示亞洲工業遺產獨特性

「20世紀遺產」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負責執行世界遺產保護研究與實踐主 題的方向之一,尤其工業遺產更已是各國保護的重 要標的。臺灣不落人後,民國91年啟動國營事業產 業文化資產清查,101年爭取到國際工業遺產保存 委員會(TICCIH)大會在臺北舉行,並發布《亞洲工業遺產臺北宣言》,由我國籌組「亞洲工業遺 產區域網絡」。隨後,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於今年3 月成立「亞洲產業文化資產資訊平台」,為亞洲工 業遺產的獨特性發聲。

文化資產保存工作包括有形與無形,不只重視 建築及設備,檔案文獻的保存也很重要。施局長 表示,臺灣電業有130年歷史,電廠及老員工都是 「臺灣的寶貝」,見證著臺灣發電史及背後蘊藏的 無形豐富知識。

據調查,至107年台電共有19筆文化資產(包括古蹟、歷史建築、文化景觀及考古遺址),其 中,竹仔門電廠被行政院「產業文化資產調查小 組」列為第一件保存標的。另外還有68筆潛力建物 及豐富的水文化資產;各大水力發電廠的流域,如 新店溪、大甲溪、濁水溪、木瓜溪等,都具備成為 水文化資產的潛力。

施局長提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新成立的水文 化資產科學委員會,預計明(108)年在臺灣舉辦 「2019水文化資產國際研討會」,為延續熱度,文 化部希望邀請台電後(109)年在「亞洲產業文化 資產資訊平台」展出文化資產,提升國際曝光度

虛實整合 提升品牌價值

文化部鄭麗君部長曾說:「經濟讓國家強大,文化則讓國家偉大」,施局長亦認為「文化臺灣」不是只有文化保存,還有保存後如何再利用,包括文化資料開放與加值運用、結合科技運用虛擬再現歷史記憶、形塑在地文化產業與觀光、作為文化創意的素材等,創造城市發展的新利基。

為讓文化資產保存工作成效回應民眾期待,政府擬成立「行政法人國家文化資產中心」,靈活整合政府與民間資源,協助國公有文化資產保存維護。此外,也將建構「國家文化記憶庫」,整合各機關文化資料及民間在地各種文史書寫,作為學術研究或產業運用等發展的基礎。

除政府帶頭執行,施局長也期待民間能共同參與文化資產保存,不管在專業、技術或經費上,文資局都可協助。他鼓勵台電成立自己的記憶庫,訪談退休員工,留下歷史文化記憶;同時針對歷史悠久、具價值的建築或設備,申請指定為古蹟,透過「虛實」整合,提升品牌價值。

活化再利用 地方發展新引擎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國外工業遺產保存又是如何進行的呢?東京文化財研究所客員研究員簡佑丞博士指出,歐美因都市化程度較高,大多只留建物外殼、無內部原始設施,可做很多創造性用途。例如倫敦泰德美術館原是火力發電廠,法國奧塞美術館則為車站改建。

但簡博士認為整體保存更具意義,意即廠房、設施仍持續運作。例如日本札幌啤酒博物館,保留廠房及釀酒設施且部分營運,並提供民眾預約參觀,現場有專人導覽啤酒的歷史及生產過程,結束後只要付日幣500元,就能試飲五款啤酒。除了用眼睛看,也能以味覺體驗歷史。

「若難以全面保存,則退而求其次,可做動態保存,廠房及機具暫時封存,未來仍有機會再利用,英國新拉納克工業村、日本富岡製絲廠都屬這種類型。」還有一種是工廠不再運作,但外觀及部分機具保留,例如日本下山藝術之森發電所美術館,就將機具作為展覽一部分,把壓力鋼管切割為涵洞,呈現出另類空間美感。

簡博士分析臺灣工業遺產保存的優勢指出,「臺灣部分產業屬國營事業,不像國外以私人企業居多,當硬體運用成效不彰就拆廠出售,因此臺灣留下不少超大型廠房,如台鐵的臺北機廠、台糖部分糖廠等,而台電也有這項優勢。」他建議未來電力文化資產保存,可朝系統性、整體性、繼承與持續性的方向前進,保存人造物設施,與大地融為一體;並強化技術與智慧的傳承,包含文獻史料、老員工的口述歷史等,這些都是台電的寶貴資產。

此外,台電部分水力發電廠可做「整體保存」,在不影響運作情況下,每月開放數日,由退休員工或志工解說導覽並加上動態展示,成為讓民眾了解發電過程的產業暨環境教育場域。小規模的發電廠則可採部分保存,活化再利用,例如「竹仔門老電廠周圍生態豐富,可結合美濃、旗山地區,作為地方活化創生的中心點。」

相關文章

電網「新」連「心」 站上智慧用電全球浪潮

隨著各國進入低碳時代,智慧電網已成國際趨勢,其優勢在於大規模有效整合、調控、監測供電與用電情形,進而......

智慧 看得見 摸得到 用電更有感 人人都是穩定供電的推手

發展智慧電網為能源轉型過程必要的環節,除了可達到供電穩定、擴大綠能使用、節能減碳的目標,再加上資通訊......

Small Is New Big 以小見大的電網未來

台電近年揭示「低碳園區、低碳社區和低碳島」願景,希望透過智慧電網同時兼顧區域的能源、經濟和環境,亦即......

走進生活 走進人心 在松菸說一段 電力與人的故事(上篇)

臺灣壯麗的山川大地堪稱百年電業的命脈,坐落於各地的發電廠及電力設施更驅動了臺灣社會經濟發展。台電繼去......

走進生活 走進人心 在松菸說一段 電力與人的故事(下篇)

第四展區「山塔地景」則訴說舊東西輸電線的昔日風景。日治時期於1943年初步完成翻越中央山脈的東西輸電......

文資保存需要的是行動 台電開國營事業之先

文化資產是企業的歷史寶藏,台電發掘塵封已久的歷史古蹟,著手文化資產清查保存行動,不僅是台電企業社會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