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台灣電業百年淬鍊

撫今追昔 話說前世

640期

14140
1
13
撰文/電力調度處前處長鄭金龍   審查/台電月刊編輯小組

終至合併打破困境

民營電業合併攜手共度困境

回顧台灣早期電業發展歷程,自1911年(日據明治44年,宣統3年)台灣總督府開放民營電業時,電業蓬勃發展,主因是逢一次世界大戰,戰爭帶動經濟發展。1918年(日據大正7年,民國7年)戰爭結束後,經濟榮景不再,而且燃料(煤炭)與工資上漲,尤其民營電業都以小型火力發電為主,經營困難,紛紛面臨倒閉危機。於是,總督府建議,藉由合併擴大規模,增加資本、減少成本,度過經營難關。

第一波大合併▼▼▼

第一波大合併起於1920年(日據大正9年,民國9年),包括桃園、澎湖、朴仔腳、台東、中港、台灣電化(合併東勢角)等六家電燈公司合併,在桃園成立「台灣合同電氣株式會社」;同年,東部的花蓮港電氣併購花蓮港電燈株式會社;1921年,宜蘭電燈與台灣電氣興業株式會社合併,之後在1929年(日據昭和4年,民國18年)併入台灣電力株式會社;1922年,東台灣的花蓮港電氣合併了玉里與鳳林兩家電燈株式會社;恆春電氣合併阿猴拓殖;1932年,嘉義電燈株式會社併購新竹電燈株式會社,同時更名為「台灣電燈株式會社」;南庄電氣商會合併曾新商會;1939年,花蓮港電氣併購壽電氣與馬太鞍電氣。

經過第一波民營電業大合併後,台灣西部北、中、南地區大都會台北、台中、台南、高雄都由台灣最大的官民營電業台灣電力株式會社供電;第二大電業則為民營的台灣合同電氣株式會社,供應桃園、台東、嘉義朴仔腳、台中東勢角、澎湖及苗栗的竹南、中港地區;第三則是供應新竹、嘉義及苗栗部分地區的台灣電燈株式會社;花蓮地區則是花蓮港電氣供應;迷你的恆春及南庄電氣供電區僅及恆春與南庄在地。

當時,台灣西部電力系統南北154KV幹線系統,以日月潭第一(大觀)、第二(鉅工)發電所為中心,分別往北送經霧峰至台北變電所,往南經嘉義至高雄變電所,並利用聯絡變壓器將154KV降壓為66、33或11KV,供電給各地方。新竹及山上為開閉所,尚未裝設變壓器。

1938年,各電業共有99所(包括四家大用戶)變電所,其中,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就占81所,當時並擁有霧峰、台北、嘉義、高雄四所目前台電所稱的「一次變電所」,其餘都是「二次變電所」。

第二波大合併▼▼▼

第二波大合併則為1940年(日據昭和15年,民國29年)時,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合併台灣合同電氣、台灣電燈、南庄電氣、恆春電氣,完成台灣西部電業統一大業。另外,則是花蓮港電氣併購台灣合同電氣台東區營業所及新港與里壟電燈(於今台東關山),並更名為東部電氣株式會社。未料,到了1943年(日據昭和18年,民國32年),也被1939年成立的東台灣電力興業株式會社收購,合併為「東台灣電力株式會社」,與西部的「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各領風騷。

1944年全台電業完成整合▼▼▼

1944年(日據昭和19年,民國33年),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合併東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完成台灣電業經營一元化,至今已屆72年,又開始醞釀再分割,似乎正如三國演義所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浴火重生 台電成立

二次世界大戰末,日本敗相已露,剛統一台灣全島電業的台灣電力株式會社,面臨盟軍轟炸及颱風天災的蹂躪。在戰略上,台灣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太平洋戰爭中,台灣因此成為盟軍戰機轟炸的重要目標,而日月潭第一、第二兩發電所為台灣當時的電力核心,更是轟炸重點。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人對日月潭兩發電所的防空設施極為注意,諸如壓力鋼管及發電所均加以偽裝,並在北山坑山谷內建設假發電所;防衛方面,則於兩發電所各要塞區,各設高射炮及機關槍陣地,電廠周圍各設2,000伏電網,以防間諜。

二戰末期發輸電設備飽受摧殘

日本戰敗前一年,1944年8月,美軍一架P-38機飛至大觀發電所上空偵查,因地面高射機槍的射擊,盤旋數分鐘即離去。同年10月13、14兩日,又有美航空母艦戰鬥機6架飛臨,除了連續掃射,並用小型炸彈轟炸日月潭第一發電所。當時,美軍機一架戰機被擊落於發電所附近山麓。1945年3月,美軍機開始計畫性轟炸,13日及23日,美軍B-26機6架先後對日月潭第一(大觀)及第二(鉅工)兩發電所猛烈攻擊,並將發電所屋外的變壓器、油開關、避雷器等變電設備全部炸毀,由大觀通往鉅工的輔助水道、鉅工的壓力水管及屋內操作線路與電力纜也受到波及,發電所無法發電,系統電源頓時少了14.5萬瓩,發電量驟降至4萬瓩。所幸,兩個發電所的發電機組未受損傷。

此外,東部的溪口發電所建築物亦被炸毀,北部、松山及恆春等各火力發電所亦曾遭受轟炸,但損害較為輕微。一次變電所中,僅有新竹被嚴重轟炸,但二次變電所就有6所全毀,部分毀損者更達到14所之多。這些變電所都是變壓器受損,而輸配電線路及通訊系統被破壞的狀況,則更是普遍。

1945年4月,盟機轟炸嘉義、新竹、基隆等地,導致當地支店全部被炸毀,同年5月31日的台北大轟炸,除了總督府左側被炸外,當時位於總督府右後方的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大廈與本社二次變電所(目前的城中P/S)也受到嚴重毀損。幸好前一天總社已疏散至目前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39號,即當時的大甲溪建設部辦公室。後來台灣電力株式會社本社就在此辦公,直到台電公司成立,繼續為公司總管理處。1982年(民國71年),台電公司才搬到現在羅斯福路上的台電大樓。除上述的轟炸損害外,1944年及1945年兩年夏秋之交,台灣全島遭受嚴重的颱風及暴雨洪水侵襲,西部系統圓山、天送埤、萬大、社寮角、土壠灣、竹仔門、軟橋等各發電所水路都被沖毀,東部最大的立霧發電所,因數次洪水破壞,進水口、沉沙池、引水隧道及溢流道等遭沖毀淤塞,無法引水,發電所附近河床淤高8公尺,洪水水位高於發電機室地面3公尺以上,導致機組停止運轉。

1944年,東部第二大的銅門發電所完工後不久即遭洪水破壞,發電所建築本體埋沒於土砂之中,同年度完工的清水第二發電所,也在第三年被洪水土石侵害而淹沒,其他如砂婆礑第一、砂婆礑第二及大南電所等,亦被損害。東部地區原有容量總計5.5萬瓩,在遭受種種破壞後,只能暫時廢棄,尚能運轉者僅剩清水第一發電所7,000瓩而已。

日本投降 台灣電業極力修復及運轉

日本投降後,台灣電力株式會社於國民政府尚未接收前的這段期間,依然持續運作,除了搶修戰前被炸及水災受損的發輸配電系統設備、恢復供電外,最重要的工作,即是繼續完成霧社發電所變壓器應急移設的日月潭第一發電所工程,讓該所一部發電機組恢復發電。

自1945年3月23日美機轟炸日月潭第一、第二(大觀、鉅工)發電所後,系統電源驟降到4萬餘瓩(40MW),其中半數需賴維護不佳的火力發電所供給,但仍不足以承載戰時所需。此時,剛好濁水溪上游的萬大發電所尚有預備給停工中霧社壩機組使用的三相110/11KV20MVA主變壓器一台,為應付急迫的戰時供電需求,日本人設法將該變壓器轉移到大觀發電所設置,將其安裝在該所河川上游空地,並架設臨時110KV線,改接未被炸毀鐵塔,將110KV電力南送山上變電所、北送霧峰變電所。至於高雄變電所,則由山上變電所以33KV借用原154KV線路供電,同時與竹仔門、土灣、高雄火力等自成一區域供電。北部則以北部火力、圓山、天送埤、新龜山、小粗坑等水力,維持一部分負載。

於是整個輸電系統,由原來的154KV單一電壓系統分割成154KV、110KV、33KV三種電壓輸電,修復時間短,所費人力、物力也少,但輸電系統的混亂,史上少見。

政府接收成立台灣電力監理委員會

1945年10月25日「台灣省長官公署」在台正式成立,並設立「台灣省接收委員會」,由轄下工礦組準備接收台灣電力株式會社,11月1日中央政府經濟部加入,共同負責接收。其實,接收後的接辦工作幾乎都由經濟部的「資源委員會」(目前經濟部國營事業委員會的前身)包辦。

由於台灣航運交通問題,國民政府接收人員無法全部即時來台,到1945年11月26日為止,資源委員會300多人抵台只有30餘人,人力嚴重不足,長官公署決定改以「監理」、「接管」二階段進行接收工作。先成立監理委員會,派員至各單位監理企業照常營運,一切以維持生產為原則,也就是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照舊持續營運。當時負責電力接收工作的是經濟部台灣區特派員辦公處機電組,組長由專門委員劉晉鈺(1945年10月16日抵台)擔任。首先,於1945年11月9日成立「台灣電力監理委員會」負責監理工作,並由劉晉鈺擔任主任委員、黃煇(11月23日抵台)擔任副主任委員。到了12月15日,已抵台的電力接收人員只有李佛續、柳德玉、黃曾賜、呂文瑞、古達祥、陸永明、朱善增等23人,如此人數要進行監理工作相當吃力。

因此,劉主委緊急從內地請調人員來台支援。1946年5月前,陸續來台的有孫運璿、裘燮鈞、朱書麟、程志秋等共計26人。其中,對台電公司影響深遠的是,9月19日剛剛從美國TVA等公司實習2年半歸國的孫運璿為最;其來台日期,經查證為1945年12月20日,隨即加入監理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工作行列;他在TVA實習所學之電網工程設計、系統運用調度與保護、高電壓輸電技術、電源規劃等剛好派上用場;1946年5月1日台電公司成立後,擔任機電處長負責領導修復工程,1948年9月1日為美國西屋200萬美元貸款採購台電系統擴充設備器材,再度赴美,親自在西屋公司花了五週使用交流計算盤(ACBOARD),計算檢討了台電當時及未來(烏來、天冷、立霧、東西線完成時)之系統分析、電力潮流、故障電流及穩定度,做為系統擴充或改善計畫之依據。歸國後,繼續帶領其餘的修復工作,同時利用美援將應急拼湊修復的設備更新回復正常系統,擴充發電系統、輸電系統、配電系統,讓台電淬鍊壯大。

日月潭第一(大觀)發電所於1945年10月25日由國民政府接收前,損害十分嚴重,日本人緊急從霧社(萬大)發電所移來一台主變壓器,修復一台2萬瓩(20MW)發電機組後,全系統發電裝置容量僅為6.5萬瓩(65MW),其中2.5萬瓩為火力發電;但各火力發電所在戰時缺乏維護,發電能力大減,無法滿足各方需求,因此,積極增加日月潭第一發電所主變壓器,乃成為最快速增加系統發電能力的途徑。

當時,接收人員找到高雄一次變電所6台外型跟被炸毀的變壓器相同的單相7MVA140/11KV主變壓器,移裝日月潭發電所後,該所總共修復3台機組,總裝置容量達6萬瓩(恢復60%),加上其他水、火力修復容量,到1945年底,全系統裝置容量已逾11.62萬瓩,當時尖峰負載大約6.5萬瓩左右,系統供電能力足以應付電力需求。

接管營運過度期艱苦運作

台灣電力事業自監理以來,影響最深的,莫過於日本員工的遣送,畢竟,之前的中高級技術與管理職位都由他們擔任。

當時中國戰區統帥部參謀長兼美軍指揮官魏德邁將軍,為了確實執行1945年10月25日在東京舉的遣送日人聯席會議決議,限期將中國境內的日本人悉數遣送回國。最後,雙方協議僅留一些日人並於1946年底前由中國完成遣送。為配合盟(美)軍船舶安排分期分次遣送,第一期自1946年3月開始至4月底遣送日僑與日俘(軍)。而「台灣電力監理委員會」於3月20日正式改組為「台灣電力接管委員會」後,即接手經營台灣電力株式會社。

政府當局為了營運順暢,原則上,接管人員是由負責執行監理工作的人員擔任,如此不僅能減少人事問題,由熟悉業務的人員負責,更容易讓公司經營上軌道。因此,台灣電力接管委員會的正、副主任委員依舊由劉晉鈺、黃煇擔任,但因電力事業關乎國計民生,不可片刻停頓,故由經濟部台灣區特派員包可永(兼任臺省長官公署工礦處長)與台灣電力接管委員先行會商,指派高級人員維持電力供應正常。當時派定各部接管委員如下:總務部―黃煇;營業部―徐正方;經理部―柳德玉;電氣部―孫運璿;企劃部―黃煇。

台電成立台灣電業脫胎換骨

為順利接管,4月6日資源委員會與台灣行政長官公署雙方簽訂的「台灣工礦事業合作大綱」規定,於1946年5月1日先行成立「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從此「台灣電力株式會社」走入歷史,台灣電業由此脫胎換骨,進入台電時代。

結語

揭開台灣電業的發展,「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的偉大與艱辛,實在不亞於日本黑部壩!日月潭發電工程施工的電車、電纜車、電池電動車,不就與現在真實呈現於日本「黑部立山」珍稀且貴重的環保運輸工具類似嗎?如果台電也能恢復80幾年前的施工交通原貌,結合武界壩、引水隧道、落口、進水口、壓力鋼管、電廠等重大建設,在遊客如織的日月潭,或許會比在二坪宿舍賣冰棒更贏得世人注目!此外,也期盼有奇蹟出現,有人拍出像黑部壩「黑部の太陽」的勵志電影,宣揚台灣電業的輝煌歷史!

走進歷史的供電功臣

【250瓩以下小型火力機組】日據時期的火力發電機組,都已高齡70歲以上。民營電業所興建的火力機組共有26部,其中16部為50瓩以下,10部為50~250瓩小型燃油或燃氣(瓦斯)的內燃機(柴油機)。這些機組除了東部及澎湖等獨立系統外,在1934年日月潭第一發電所竣工、西部電力系統南北互聯後,都遭撤除或改為備用機組。

【官營大型火力機組】日據時期較大的火力機組都是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包括總督府官方機構)所興建的,計有:高雄第一(1913年)、台北預備火力(1915年)、高雄第二(1923年-G1、1927年-G2)、松山火力(1930年)、北部火力(1939年)等五所使用者。前兩所在1934年日月潭第一發電所竣工後,當年10月均遭撤除;高雄第二(高火)跟松山火力發電所,直到台電公司成立時還是主力火力電廠,至1970年松山火力發電所先除役,部分改為松山一次變電所及電力修護處;高火則在1976年「南火」上線後除役,其中部分改為三民一次配電變電所及修護處南部分處至今。

「北部火力」運轉44年(新北火運轉28年)後,於1983年(民國72年)除役,先被基隆市政府向台電租用北火電廠廠址,後在1993年撥交教育部,興建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簡稱海科館)。

建廠分先後高壽比一比

百歲的水力發電所(廠):水力發電方面,上百歲的發電廠(所)有小粗坑(107歲)、竹仔門(107歲)、后里(105歲)三所還健在,見證台灣發電的悠久歷史,其中機組已陸續更新。

90多歲的水力發電所(廠):至今有六所,分別為:土壠灣(現高屏電廠六龜機組)、軟橋(桂山電廠軟橋機組)、北山坑(明潭電廠北山機組)、天送埤(蘭陽電廠天埤機組)、社寮角(大甲溪電廠社寮機組)、濁水(明潭電廠濁水機組)等發電所。

80幾歲的水力發電所(廠):包括日月潭第一發電所(大觀一廠),以及撤除的三角埔、太巴六九、南庄小水力等發電所(廠)。

70幾歲的水力發電所(廠):包括日月潭第二(鉅工)、新龜山(桂山)、圓山(蘭陽)、萬大、清水、清流(重建)、銅門(重建)、初音(初英)、溪口(重建)、立霧(修復)、大南(東興)等。

資料來源

˙台灣電力發展史─台灣電業百周年紀念特刊,台電公司,1988年出版。

˙台電十年、台電二十年、台電卅年、台電五十年專刊,台電公司。

˙統計年報,台電公司。

˙百年好電,台電公司。

˙台電勵進月刊,台電公司。

˙台灣電力復興史,陸永明,中國工程師學會。

˙台電口述歷史。

˙朱江淮回憶錄。

˙台灣經驗的開端─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發展史,林炳炎,1995年。

˙日據時期臺灣電設施之研究,中原大學王夙碩士論文,2004年7月。

˙工業化的推手─日據時期台灣的電力事業,政治大學林蘭芳博士論文,2002年。

˙戰後初期台灣電力事業之研究(1945─1949年),東海大學郭俊蔚碩士論文,2010年4月。

˙南投縣鄉土史料,台灣省文獻會,1992年。

˙國立台灣圖書館─日據時期期刊全文及圖書全文電子系統(電氣事業要覽)及台灣政經資料庫、館藏民國台灣檔案彙編等。

˙台灣大甲溪水力發電計畫,台電公司土木處,民國36年11月。

˙政府接收台灣史料彙編,國史館。

123
相關文章

「POWER 2050迎向電力大未來」國際高峰論壇

2016年4月28日晚上,黃董事長歡送來自國內外參加「POWER 2050迎向電力大未來」國際高峰論......

齊心振鼓響七十

4月16日台電70周年的活動,從上午的「雲腳」展開,從雲層穿出的燦爛陽光,映照在山水環繞的日月潭上,......

台電70周年特展及聯展

回眸走過70個年頭的台電,是所有台電人一步一腳印的奮鬥過程及榮耀的累積,在每個階段的轉型蛻變,無不順......

新‧使命願景與經營理念

隨著社會環境變化快速,科技日新月異,面臨白熱化的商業競爭,企業已無法依賴特定產品、技術,在既有優勢下......

「心」改變新時局

台電是一公用事業,過去不惜血本以求穩定供電,近年來則因為公司虧損積極推動變革,希望強化成本意識及改變......

台電人從心出發共同成長

經營理念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價值,從過去的「誠信、關懷、創新、服務」到現在的「誠信、關懷、服務、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