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台灣電業百年淬鍊

撫今追昔 話說前世

640期

14031
1
12
撰文/電力調度處前處長鄭金龍   審查/台電月刊編輯小組

台灣電業-曾經百家爭鳴  70年前台電一統

篳路藍縷的台灣電業史

鄭金龍前處長早年出差攝於現已淹沒的台東太平發電廠前(鄭金龍提供)

我待過43年的老東家、1946年(民國35年)5月1日成立的台灣電力公司,到今年(2016年,民國105年)剛好滿70周年,也是「電業法修正草案」六進六出立法院,準備七度叩關國會議事殿堂的年度。我在臉書及媒體上看到許多老同仁的討論,擔心台電是否會被分割?此事勾起我一段回憶:

在我退休前兩、三年,曾對剛進台電的新銳上過「台電系統發展與電力調度」課,課程簡報內容涉及我從小的課本裡、甚至到台電上班多年都沒人訴說過的日據時代台灣電業史。原來台灣電業在105年前曾經開放民營,一度百家爭鳴,直到72年前才統一,成為一家獨大的「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台電公司前身)」。

沒想到現在台電又有可能因應電業自由化而被分割成許多家,正如《三國演義》第一回裡所說:「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歷史真是令人捉摸

不透的循環啊!

2012年夏天,我參加日本「黑部立山」旅遊,前往黑部川,當踏上黑部壩的剎那,彷彿回到台電大甲溪德基壩,感到震撼又親切。想起50幾年前,我於學生時代觀賞日本偶像明星三船敏郎與石原裕次郎主演的「黑部之太陽(黑部の太陽)」電影,那是一部艱苦建設黑部壩、挖掘隧道的故事,被搬上大銀幕後極為轟動,日本文部省並推薦這部勵志電影給學生觀賞。

據教科書上記載,1888年(清光緒14年)劉銘傳點亮「台灣第一盞電燈」,至今台灣電業已經有128年歷史,在這篳路藍縷的台灣電業史上,是否也曾經出現過跟「黑部の太陽」一樣的電影題材呢?這讓我興起探索台灣電業故事的想法……。

第一盞電燈到百花齊放

劉銘傳點亮台灣第一盞電燈

台電公司1951年(民國40年)5月15日出版的第51期《台電勵進月刊》,刊載了「台灣電業五十年史編輯委員會」的「台灣電業五十年史年譜初稿」,引言中記載,日據時代1902年(明治35年,清光緒28年),日本人著手興建龜山水力發電所。但在蒐集資料期間,發現1888年(清光緒14年)劉銘傳時代已經裝用台灣第一盞電燈,惜因曇花一現,故「台灣電業五十年史」仍舊以1902年為起始年。

1952年(民國41年)7月25日出版的第66期《台電勵進月刊》刊載了「台灣電業五十年史初稿」,第一章有一段敘述:清朝台灣巡撫劉銘傳於1887年(清光緒13年),邀請江浙仕紳集資白銀五萬兩,於台北市東門外設立「興市公司」(建設公司),治大路、鑿井道,次年裝置小型蒸氣燃煤發電機,在丹麥電氣技師的監督協助下,於台北城內首次裝設電燈照明,點亮「台灣第一盞電燈」。這批電燈除了裝設在巡撫衙門、布政史司衙門、機器局等建築物外,撫台街、西門街、新起街、祖師廟、北門外街道也有設置。電燈裝設後,夜晚燈火輝煌,宛如白天,當時民間以「欽差已經點燈火,電火點來較光月」形容當時的盛況。可惜耗費過大,招致各方非議,故一個多月後,市內電燈(除巡撫衙門外)就宣告廢止。

1891年(清光緒17年),由曾經禁掉「上海第一盞電燈」的邵友濂繼任台灣巡撫,「台灣第一盞電燈」的命運乃就可想而知。廢止原因不是上海的「若電燈產生不測,會焚屋傷人,無法可救。」,而是沒有經費了,導致清朝在台灣點亮的第一盞明燈僅為曇花一現,但仍在台灣電力發展史上,留下最早興辦電業、使用電燈的紀錄。

日據時代台灣電力起步

日本佔領台灣後最早使用的電燈,是1895年(日據明治28年,清光緒21年)5月進佔基隆金砂局(金瓜石)使用柴油發電機發電的照明。清末台灣人民吸食鴉片情形嚴重,日據初期採漸禁政策及鴉片公賣政策,統一由政府製作鴉片。1897年,興建台灣總督府製藥所鴉片工廠,陸續裝設四台蒸氣發電機,總容量為79.5瓩,提供工廠夜間電燈照明使用,還供應總督府、官邸、台北醫院及製藥所至總督府的街燈照明。台灣是日本第一個海外殖民地,日據初期,日本許多資本家來台投資,台北街頭商家、銀行林立,一片欣欣向榮。這些投資者也把日本明治維新後積極接觸西方科學文明的生活經驗引進台灣,電力使用習慣便是其中之一。

電業回收期長難募資金

1897年5月,「台北電燈株式會社」成立,當時總督府除了忙於武裝鎮壓各地台灣人民的反抗運動,也忙於新政的制定,把開發電力放手給民間業者進行。但進行發送電工程準備工作與申請手續時,台北電燈株式會社突然於1898年2月宣布解散,主要原因在於資金募集不足,且電業無法像其他行業迅速回本,讓投資者拋售股票,無法集資。

台北電燈株式會社解散後,市民依舊渴望引進電燈,當時報紙輿論也表示,台北市的繁華程度跟日本名古屋或仙台不相上下,不應該沒有電燈公司。直到5年後,1903年2月,在南勢溪從事造林事業的實業家土倉龍次郎投資「台北電氣株式會社」,獲得經營許可,準備進行「龜山水力發電開發案」(位於今新北市新店區),台北的電力事業才再現端倪。

官營電業時期,官方力量打開局面

之後的一段期間,主導台灣電業的發展概分下列幾個階段:

台北電氣作業所時期▼▼▼

占有50%股份的土倉龍次郎的多角事業經營不善,造成其他股東恐慌。此時,日本總督府也針對促進產業開發、提升人民生活品質問題,開始審慎思考如何提供安全廉價的電氣公用事業,最終確認官營較為適合,於是,在1903年10月,徵得台北電氣股東同意後,土倉龍次郎將「台北電氣株式會社」轉讓與總督府,總督府旋即於11月成立「台北電氣作業所」接手經營,以地方稅收支應,繼續龜山水力發電所工程施工。1905年7月,台灣第一座水力發電所―龜山發電所完工,擁有兩部200瓩發電機,並完成至古亭庄配電所的11KV送電線,於9月11日正式供電台北市區、艋舺及大稻埕地區。

總督府電氣作業所時期▼▼▼

後來,因用電申請踴躍,遠超過龜山發電所的供電量,總督府認為以地方稅收無法承擔電氣事業發展,應改由國庫支應,1907年5月公布「總督府電氣作業所」官制,將台北電氣作業所移轉國家經營,並接續著手擴充龜山發電所第三部機(250kVA),及在龜山發電所下游興建台北第二(小粗坑)發電所(2400kVA)。

總督府工事部電氣課時期▼▼▼

1908年7月,總督府設立工事部,電氣事業改為歸屬工事部電氣課。

總督府土木部工務課時期▼▼▼

1909年10月(日據明治42年,清宣統元年),總督府又改組,工事部改名土木部,電氣事業則改由工務課管轄。

總督府作業所時期▼▼▼

因電氣需求不停成長,年年擴充,且電氣事業繁雜,1911年10月,總督府另成立獨立官衙「總督府作業所」,專職經營電氣事業與自來水事業。

區域獨立電力系統成型

這段期間,除了1909年8月於龜山發電所下游完成小粗坑發電所(位於今新北市新店區粗坑里)外,另配合總督府水利計畫,利用埤圳落差,附帶進行中、南部水力發電所建設,分別於1909年12月建成南部竹仔門(位於今之高雄市美濃區)發電所(1,600kVA)、1911年7月建成中部后里發電所(今台中市后里區)(1,000kVA),形成台灣北中南區域小型獨立電力系統。

為因應私人產業用電需要,在官營電業供電速度與範圍受限的情形下,日據政府許可廠礦自行購置發電機發電。至1910年止,共有14家自用發電所先後成立,總發電容量約1,126瓩,分別為8家製糖、5家採礦及1家製麻工場,其中最早的台灣製糖株式會社台南廳橋仔頭廠,在1903年1月獲准自家發電,比龜山發電所還早兩年。該廠用的是汽力發電,類似現代的汽電共生方式,其餘都是水車式水力發電。

民營電氣會社掀風潮

截至1911年,電業在總督府官方經營下,台北―基隆、台中―彰化、台南―高雄等地區相繼開始供電。但要達到全台電氣普及的目標,以官方推動的速度,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總督府遂開放民營電氣(燈)會社,推動小規模的地方電氣供應事業,台灣各地因此興起一股成立民營電氣會社的風潮。

短短十年內,到1919年(日據大正8年,民國8年)為止,總計有嘉義電燈、宜蘭電氣、新竹電燈、澎湖電燈、埔里社電燈、桃園電燈、花蓮港電燈、樸(朴)子腳電燈、台東電燈、東勢角電燈、中港電燈、台灣電化、玉里電燈等13家民營電業設立。

123
相關文章

「POWER 2050迎向電力大未來」國際高峰論壇

2016年4月28日晚上,黃董事長歡送來自國內外參加「POWER 2050迎向電力大未來」國際高峰論......

齊心振鼓響七十

4月16日台電70周年的活動,從上午的「雲腳」展開,從雲層穿出的燦爛陽光,映照在山水環繞的日月潭上,......

台電70周年特展及聯展

回眸走過70個年頭的台電,是所有台電人一步一腳印的奮鬥過程及榮耀的累積,在每個階段的轉型蛻變,無不順......

新‧使命願景與經營理念

隨著社會環境變化快速,科技日新月異,面臨白熱化的商業競爭,企業已無法依賴特定產品、技術,在既有優勢下......

「心」改變新時局

台電是一公用事業,過去不惜血本以求穩定供電,近年來則因為公司虧損積極推動變革,希望強化成本意識及改變......

台電人從心出發共同成長

經營理念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價值,從過去的「誠信、關懷、創新、服務」到現在的「誠信、關懷、服務、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