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響應OECM精神  繪製電力與生態共融藍圖

737期

789
0
0

電力設施與生態融合,一直是台電的現在進行式。近年國際間倡導的OECM(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其他有效保育區」模式,更是與台電多年來積極推動的「營造生態共融」策略相契合。

台電進一步結合內外部資源,擴展潛力場域的保育行動,讓台電的電力場域,不僅是穩定供電的基地,更能與自然共生共融,落實成為具OECM價值的示範場。

台電的電力設施,大多與自然為鄰,靜靜地隱身在寬廣的山巔水湄之間。台電與長年在這些場域工作的員工,更能領略生態保護的意義與重要性,並當成自己的任務與使命。而生態保護是動態的思維,台電在今(113)年的環境月活動特別宣示將以OECM精神,持續推動電力場域的生態經營。

所謂OECM是國際上積極推動的保育區域模式,面對全球僅有17%陸地及8%海洋面積劃入保護區的狀況,近年開始將OECM視為設置保護區的替代方案,即是指經人為有效管理同樣達到保育效果的「其他有效保育區」。OECM的概念是只要是關鍵的生物多樣性區域,透過良好的治理與合理的使用,對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及相關的生態系功能及服務,能具有正向及長期永續的影響。

貼近OECM精神 電業與自然共生共融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人類開發對環境的影響,2022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決議,2030年前須保護30%陸域及海洋,許多科學家表達了生態保育的急迫性,認為「30×30」的目標若不儘快達成,可能造成地球上許多物種滅絕。而OECM能讓上述「30×30」的目標更容易達成,尤其OECM認證的條件之一是「有效管理」,比劃設缺乏有效管理的保護區更能發揮保護功能。

「關於OECM的概念,台電其實很早就開始做了。」副總經理郭天合表示:「台電電廠是一個相當獨特的場域,因為電力設施所在地須予以管制與維護,如此大大減少了人為干擾。」他解釋,台電對生態保育的努力,在電力開發營運策略下,更積極主動維護電廠周邊自然環境,除了做足區域生態盤點及規劃,並確實實踐生態保育等環評承諾。

台電更透過良好的管理措施,減少了人為的入侵與干擾,得以在電力場域中孕育出豐富的動植物生態環境。「守護供電與環境是台電員工的責任與使命!」郭副總經理進一步說明,在台電上下一致的努力下,已經有了許多亮眼的成果,目前台電21座水火力發電廠,幾乎是一廠一生態、一廠一特色,這些特色與生態結合當地物種,也創造了OECM生態模式的共融與共榮。

環境保護處處長温桓正也說明,台電早在民國75年就已經成立環境保護處,除了進行長期的環境監測電力設施周邊環境與生態的變化之外,也針對電力場域規劃並進行生態保育各項措施。「台電電廠本身就有非常好的自然條件,更盡力在電廠的生態保育上加強,希望協助加速達成國際所訂定的『30×30』指標。」

目前台電已經於民國112年完成台西風力場址、興達發電廠以及部分大甲溪發電廠相關生態共融成果。未來,台電仍將積極創建具生態潛力的電廠場域,展開生態共融計畫。而在OECM發展上,台電在陸、海域皆有潛力場域可參與,並且海洋的資源透過海水傳播,生態遠比陸地要更為豐富;只是海洋的保育遠比陸地更加困難,因為生態不像陸地般肉眼就能觀察得到,需花費更多時間與資源。

協和發電廠潛堤區 繽紛的水下珊瑚巷

以目前最熱門話題之一,協和發電廠的消波潛堤區生長良好之珊瑚生態為例,因處於電廠管制區域,未受到人為干擾,造就現今珊瑚良好的棲息環境,由此說明電力開發搭配良好的規劃,絕對可以達到環境生態保育的效果。雖然該潛堤區的珊瑚在東移方案之前成為外界反對協和更新計畫填海區的主要爭點之一,但是換一個角度來說,也是對台電在該海域維護珊瑚類保護區(OECM)努力的最佳肯定。

協和發電廠在民國68年興建,當年便是透過填海造陸取得建廠基地,後為抵擋海浪侵蝕,在電廠近岸水深約5到7公尺處以空心鼎塊及消波塊建構兩道潛堤,保護廠區安全。經過40年的發展,當地成為孕育並保護生態的良好人造棲地,可說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成了珊瑚生長的最佳搖籃。

台電刻正推動協和更新改建計畫,温處長表示,「這些人造潛堤造就了非常豐富的珊瑚生態,因應外界諸多意見,我們也盡最大可能加以保護,於111年提出『東移方案』,以『迴避、縮小、減輕』策略兼顧友善環境及海洋生態,填地面積及填方量也大幅減少,能將珊瑚生態很好地保護下來。」未來將規劃於新海堤外側、海域水深約在15公尺以內的合適場域做為珊瑚附著、生長的新棲地,並使用生態型消波塊及消波艙等設施,規劃設置生物空間,可提供生物棲息繁衍、持續營造穩定的珊瑚生長海域,成為OECM潛力場域。温處長說:「雖然外界對此案還有許多因為不了解而產生的討論聲音,我們正努力用成果讓外界理解我們的用心,也希望為未來的40年再創造出另一個生態瑰寶場域。」

台電持續將生態保育概念納入工程設計,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暨臺灣海洋大學教授邵廣昭對此表示:「我站在科學的角度來談論這個問題,過去許多人認為,只要是開發都是各種破壞,但是其實協和發電廠周圍珊瑚長得最好的,都是在舊有的防波堤上。」這說明只要透過良好保育及有效管理,復育成果足可媲美保護區,也證明人造設施可以與環境和諧共存。邵教授並指出,永續就是要兼顧生態、生活、生產,缺一不可,台電本來的理念與管理就很好,也一直很有心維護環境與生態,OECM模式是未來發展的趨勢與方向。

五星級珊瑚保育研究站 雀鯛公寓僅此一家

此外,就台電發展OECM的潛力場域來說,邵教授同時認為,第三核能發電廠(簡稱核三廠)也是一個很好的環教場所,「40年前這裡只是一片沙域,現在這裡豐富的珊瑚生態系好到讓人超乎想像。」他說:「海洋生物跟陸地生物不一樣,即使是人工附著物,只要經過時間,相關生物就能越長越好,這就是所謂的『復育』概念。」

核三廠於民國73年開始商轉發電後,進水口受到嚴格的安全管制,而形成另類的海洋保護區,40年來台電持續委託國內專家學者進行南灣海域珊瑚礁的相關調查監測。「這些數十年長期的海水監測資料,是非常難得的環境紀錄檔案。」

温處長對電廠的生態現況進一步說明,為維護電廠發電安全,台電在核三廠進水口範圍內各項人為活動均進行有效管理,在長年密切管制、積極維護下,加上該海域有穩固堤防的屏障,不受颱風和強勁風浪衝擊,使得核三廠的入水口海域形成珊瑚及伴隨魚類的良好棲地,維持了生物多樣性,形成了極豐富的生態環境,也成為珊瑚礁生態研究的熱點。

近年來,在該海域建立珊瑚礁即時錄影和潮汐、水溫的連續監測,於網路上進行直播供全球觀賞,已經發展成為海洋即時遠距觀測研究與教育的平台。該水域下的景觀尤其令人震撼,能看到一大群的雀鯛和小丑魚在一片珊瑚群中悠游。尤其是雀鯛,在進水口這麼小的一方區域,每次調查都驚奇發現,居然能有二十種上下的種類、以及成千上萬的數量,密集的盛況非常驚人,還有人讚賞核三廠進水口根本就是「雀鯛公寓」,驚艷眾人目光。這片海域也成了海洋生態學者口中的五星級珊瑚保育研究站,是OECM發展非常好的生態案例。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温處長表示,這些看得到的成果,實際上台電在眾人看不到的地方默默付出了很多,期望在穩定供電的同時,也能夠為臺灣保留下良好的生態環境。

視保育為使命 成就更永續的每一度電

「生態保育不是成本,而是眾人共同的資產。」郭副總經理表示,OECM是國際積極推動的趨勢,生物多樣性更是人類與自然共存的基礎。台電作為臺灣的電力主要供應者,面對環境課題,用了相當多的心力與資源在落實電廠生態的復育工作上。因為穩定供電及環境永續兩大使命,都應是台電員工共同的DNA,也將一棒一棒、接力傳承下去。

未來,台電仍將致力推動多項具體的生態共融計畫,他期許能有更多的生態亮點,在維護與促進生物多樣性上,善加利用科技方法與有效管理,持續朝向電力與生態共生共融的目標前進,在創造更永續的每一度電同時,也讓生態場域能蓬勃發展、生生不息。

相關文章

電力與生態和諧曲 譜出永續生命力

為達成環境保護與生態永續,台電長期監測電力設施周邊環境,亦對經營場域進行保育措施,積極營造生態共融,......

推動生態共融  台電實現對環境永續的友善承諾

近40年來,台電全體一心,著重於保護電力設施周邊的生物棲地與環境,以營造生態共融為核心策略,維護生物......

翻開生態地圖  探尋電力場域豐富物種

台電遵循《台電環境白皮書》六大策略面向,同時積極進行全臺電力場域的生態亮點盤點工作,透過諮詢專家、建......

增強電力調度預判力 打造綠能發電全感知

當再生能源大量併網後,由於綠能有間歇性的特性,為了精準預測未來綠電供應的變化,台電持續投入精進預報系......

結合氣象科技預測 實現更精準的電力調度

臺灣近年來積極推動再生能源,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挹注電力系統的力道逐漸加大,卻也逐漸顯現出對於電力調度......

守護電網心跳 慣量監測提升電力系統感知能力

隨著再生能源併網量不斷增加,電力系統穩定度備受挑戰。要讓系統維持穩定的重要關鍵就是慣量,就像人體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