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推動生態共融  台電實現對環境永續的友善承諾

737期

759
1
0

近40年來,台電全體一心,著重於保護電力設施周邊的生物棲地與環境,以營造生態共融為核心策略,維護生物多樣性,全力實施友善環境行動。

此外,台電也於112年9月成立生態保育專家小組,引進外部學者意見,共同審視生態共融計畫妥適性,以確保推動無虞,實踐對於環境永續的友善承諾。

年度環境月開跑 追求生態共融

台電於今(113)年4月23日舉辦環境月發表會,以「看見台電.生態嚮豔」為題,盤點全臺百個電力場域,精選推出八大電廠、十個明星物種生態地圖,展現長期投入生態保育的階段性成績單。經濟部次長兼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於發表會上表示,「經過這一年,台電營造了電力設施的生態共識,以這樣的主軸為前提,無論是維護既有環境,或是讓更多民眾有機會親近自然物種,我們既為人類營造便利的電力環境,也為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做更多設想。」

曾代理董事長並說明,台電將對環境的疼惜及對環境永續的關注,內化為自身的DNA與價值,過去一年來已逐步看見成果。近期接連不斷的地震,也持續帶給台電考驗,台電多年來持續加強電網韌性,使原有的機制與設施精益求精,才足以面對自然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各種挑戰,並給予更穩定的供電服務,而十年「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仍需要各位台電同仁共同攜手努力,以迎接未來的各種「大考」。

發表會亦廣邀內外部各界貴賓,包括行政院發言人林子倫及台電總經理王耀庭皆響應出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暨臺灣海洋大學教授邵廣昭談到,台電響應OECM(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 其他有效保育區)精神,使電力場域有各自的生態亮點;國內蝙蝠生態權威、東海大學教授林良恭除了感謝台電對於生態保育的用心,也期許台電的「Tai-power」可以成為「Eco-power」,藉由強大的生態力量,使環境變得愈來愈好;而台灣蝙蝠學會理事長陳宏彰,則肯定台電近年發展生態共融的策略,並希望未來能有更多政府部門單位投入實踐環保,大家一同來思考、溝通、理解、配合,朝向永續目標邁進。台電環境保護處處長温桓正表示,期許這八座電廠能響應國際OECM制度,致力營造電力建設生態共融,希望台電的電力場域,都能落實環境永續。台電的電力設施生態共融計畫,獲得「遠見ESG企業永續獎」的傑出方案類環境友善組楷模獎,成為今年度國營事業中唯一獲獎的單位,也是台電第二度受到本獎項肯定。

環境月自5月起將陸續舉辦一系列活動,包括臺北「火力電廠低碳轉型專題講座」、金門「自行車低碳環島行」、宜蘭「百年水力與地熱探索之旅」、彰化「木橫擔再生體驗營」及臺北「綠能生態園區巡禮」等項目,期待民眾一同共襄盛舉,深入了解環境議題,擁抱綠色生活。

用心款待大自然嬌客  促進生物多樣性

物種愈多樣、愈複雜,生態系就愈穩定,各種生物之間的關係也愈加緊密。台電深知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竭力管理電廠等電力場域周遭的生態環境,以具體行動支持生態多樣性增長。

台電副總經理郭天合表示,生態保育並不僅是一項「工作」,而應該成為能夠全心投入的「愛好」。熱愛攝影多年的他,在閒暇時走遍山林田野,用鏡頭記錄自然風景與在地人文,辦公室牆上還有他於興達發電廠旁永安濕地拍攝的大幅黑面琵鷺作品。郭副總經理說:「我發自內心地喜歡攝影拍照,就將這份熱愛轉化成推動環境保育的動力。」台電生態團隊自民國103年起,就已在永安濕地進行調查研究,他認為:「在推進生態共融的過程中,企業領導者的企圖心,將會大幅增加整體推動速率,而每位同仁實行生態保育策略的執行力也相當重要,如果能結合愛好,將會事半功倍。若再廣納利害關係人一同參與,加上傑出專家學者和在地相關機構的支持,利用科技方法與適度管理,促進場域周圍的生物多樣性,才能夠讓環境生生不息。」

早在104年「台電綠網」網站上線時,便立下「一廠一特色,一處一綠點」的環保願景,近年環境變遷快速,生態永續愈受國際重視,台電便將這份願景延伸落實於友善環境的策略與行動之中。温處長說明:「目前臺灣已經從遏止空、水、廢、毒、噪等污染的環保事務更向前躍進,希望在生態保育上有所貢獻,台電目標讓每座電廠都能因應在地生態和地理環境,發掘各自特色及想要保護的物種目標,經由良善管理,使電力建設的周邊形成其他有效保育區。」

守護生物棲地  電力場域融合生態

台電致力於守護電力設施周邊的生物棲息地,並為此採取多項保育措施,包括:離岸風電工程打樁期間,使用水下氣泡帷幕以減少施工噪音,降低對鯨豚的干擾;建設台西風場時,設置許多蝙蝠巢箱,引導蝙蝠逐步向外遷移到遠離風機的防風林棲息。興達發電廠則以環境友善工法新設燃氣複循環機組工程,並採取科學化經營,使得電廠旁的永安濕地飛鳥數量與種類大增,成為國際級賞鳥景點。

台電也同樣關注海洋生態融合,其中,協和發電廠是相當具代表性的案例之一。協和發電廠用地於民國60年代填海造陸而成,當時為了保護廠區,降低海浪對電廠的衝擊,便在廠區外側投放消波塊入海設置潛堤。多年後,消波塊上生長了大量種類豐富的珊瑚,說明電力開發計畫只要規劃良好,也能有兼顧環境生態保育的效果。為確保北部供電穩定,台電推動「協和電廠更新改建計畫」,而為了持續給珊瑚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台電採取迴避策略,規劃於新海堤外側約深15公尺以內的海域作為珊瑚附著、生長的新棲地,希望形成良好生態系。

說到海洋生態融合,亦不可不提第三核能發電廠(核三廠)進水口的珊瑚礁。珊瑚有三項生長要素—硬底質的附著環境、乾淨的水質與陽光。温處長說:「由此可見,核三廠附近的海水非常清澈,小丑魚、雀鯛等生物伴隨著珊瑚共生共存,成為一個很好的生態系。」他也提到:「目前全臺灣最長久的環境調查資料,可能就是來自於核能發電廠,長達二、三十年的海域環境監測資料,是非常難得的紀錄。」為維護電廠發電安全,台電長年管制,也為南灣海域創造了豐富的珊瑚礁生態,成為生態研究及潛水的熱門景點。

在沒有終點的生態保育賽道上全力奔馳

台電於民國108年4月發布《台電環境白皮書》,由六大策略面向多管齊下,作為推動環境永續管理的基礎。其中六大策略之「營造生態共融」的短、中、長期目標,分別是民國110年至少建置一個電力設施生態共融計畫;114年累計至少三個;119年累計至少五個。温處長說:「目前看來,這個目標定得相當穩健,實際上我們已有許多案場都在進行生態環境營造,而且進度相當良好。」

台西蝙蝠遷移廊道計畫在民國109年就已啟動,也於112年舉辦特展,公布階段性成果,但今年環境月仍延續這個主題。温處長笑道:「這並不是『舊案重炒』,而是彰顯台電對於每項生態共融計畫持續用心經營,源源不斷投入人力與心力,讓棲地能夠共生共融,因此,今年當然也能看到蝙蝠遷移的『續集』!」

曾代理董事長曾對温處長提及:「每座電廠或在地單位的台電同仁,經常都能如數家珍、倒背如流地談論當地生態,由此可見,許多同仁並不僅是為了完成工作任務,而是發自內心想與在地共生共融。」温處長亦希望這樣的情感連結與理念,能夠逐步展延,成為台電的企業文化,不只為人民服務,也要為生態環境服務。

未來台電也將繼續推展生態共融計畫,除台西風場和興達發電廠之外,大甲溪發電廠的生態共融營造工作也刻正進行中,初步改善了因河道沖刷所造成的魚道入口落差,已經有魚類開始利用魚道上溯,也架設攝影機,以自動影像辨識系統記錄魚種及數量,了解牠們上溯的方式,統計分析魚道的效益。優化工作將持續進行,同時亦會與地方政府、在地里民、非政府組織、環保團體與社區學校等單位結成夥伴關係,一同參與生態共融營造工作,預計在今年完成大甲溪發電廠水系生態廊道。

未來,台電生態共融的主力將聚焦在卓蘭發電廠,卓蘭發電廠地處偏遠,但人為影響也相對較低,具有非常豐富的動植物生態資源,建廠初期即以「最小範圍開發」為目標,降低對原有環境之影響;電廠周圍亦以友善環境的水土保持工法設置邊坡坑溝,營造適合螢火蟲的生存環境。民國111年已進行完整生態調查,預計將營造生態廊道,讓野生動物能夠安全穿越淺山棲地。

郭副總經理表示,台電極為重視環境生態及在地對話。為了塑造、研究每個場域的生態亮點與特色,台電仰賴各界委員、專家、學者給予精闢建議,也檢視自身在執行環境營造時是否有不足、仍需加強之處,精益求精,持續進行滾動式檢討修正。對於台電而言,生態共融就像一條沒有終點的賽道,沿途每一個階段性目標與成就,皆是珍貴而美好的風景。

相關文章

用電模式大改變 時間電價提升負載管理效益

隨著電力結構的持續變化,用電量持續成長,台電推出多樣措施來協助用電轉移,時間電價也在112年元旦起正......

實際選用都說好 批次生產+用電管理 助產業省電費

台電從去(112)年推出批次生產時間電價之後,有超過400多個用戶改採用新的計費模式,除了實際支出的......

電力與生態和諧曲 譜出永續生命力

為達成環境保護與生態永續,台電長期監測電力設施周邊環境,亦對經營場域進行保育措施,積極營造生態共融,......

翻開生態地圖  探尋電力場域豐富物種

台電遵循《台電環境白皮書》六大策略面向,同時積極進行全臺電力場域的生態亮點盤點工作,透過諮詢專家、建......

響應OECM精神  繪製電力與生態共融藍圖

電力設施與生態融合,一直是台電的現在進行式。近年國際間倡導的OECM(Other Effective......

增強電力調度預判力 打造綠能發電全感知

當再生能源大量併網後,由於綠能有間歇性的特性,為了精準預測未來綠電供應的變化,台電持續投入精進預報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