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承先啟後 穩定機組運轉的最佳後盾

電力修護處 余宗勳

731期

400
1
3
文|柯宗鑫 圖|余宗勳

「原本以為發電機再大,最多就是一個房間大小,沒想到來到大甲溪發電廠馬鞍機組時,居高臨下看見那五層樓高的壯觀規模,第一個念頭就是『哇!』」目前任職於電力修護處第三工作隊的機械裝配技術員余宗勳,笑著回憶剛進台電時的第一趟任務。

余宗勳曾待在科技業長達五年,受到從事風電能源產業的親友影響,轉念報考台電養成班並順利錄取。民國102年,29歲的余宗勳正式來到電力修護處,服務至今正好屆滿十年。

提起那次在馬鞍機組的情況,他提到,「帶領我的前輩只有六個人,分別屬於發電機班、水輪車班與起重班,他們之中最年輕的已經59歲。面對新人,每位都毫不保留地把重要的專業技術、訣竅經驗傾囊相授,還不時拍著我的肩膀鼓勵說,這些設備以後都要靠我們了。」

重視事前準備 事後記錄供傳承

電力修護處第三工作隊主要負責臺灣北部區域,包含大甲溪以北的水力發電廠及柴油機組。余宗勳不只要上山下海,也要前往馬祖西莒、東引,或綠島、蘭嶼等外島執行任務。他提到,「由於外島交通不便,資源相對不足,然而當地發電機組長年受海風影響,設備容易損壞故障,難免遇到突發的維修需求,要從本島調派零件或裝備支援,一來一往常需花費不少時間才能完成。」

目前電力修護處的重要任務之一,是負責水力發電機組的大修作業。余宗勳提到,「雖然每部機組的大修排程從兩年至十年不等,但畢竟機組的數量非常龐大,加上其它維護工作,幾乎得要天天馬不停蹄的持續進行。」

在展開每一次的大修任務之前,他認為最重要的是做好事前準備工作,「必須調閱該機組過去的大修紀錄與照片,確認是否需要準備特殊裝備工具。若是遇到全新機組,尚未有任何資料可供參考時,依然需要事先確認相關的工程圖面等資料。」

每一回大修結束後,余宗勳都會和同仁一起著手記錄完整的任務報告,讓將來負責同一機組的台電同仁也能順利完成大修。他特別提到,「像是水力機組要進行的『旋轉測試』,即要精密計算來調整墊片,否則會造成機組震動影響軸承溫度,不可有絲毫誤差。」

溝通與協調 積極態度面對未來

民國109年接棒第一線領班任務的余宗勳,他認為,「除了針對大修的事前準備工作,擔任領班的關鍵在於如何做好溝通與協調,尤其現場情況每次都會有所差異,有時需要臨機應變、適時調整作業流程,才可解決更多的問題完成工作。」

這些年來,為了工作難免無法兼顧家庭,余宗勳最感謝的是家人的全力支持。面對能源轉型,身為第一線人員的他,將會保持積極態度,進修更多專業項目,以掌握更多技術繼續為台電奉獻自己的力量。

相關文章

搶修復電 強韌電網的第一線

「記得某一年的颱風,我們發現有一座高壓電塔出了問題,其中一根底座受大雨沖刷,導致土壤流失,若不儘快處......

解決技術問題的頂尖後援

64年次、從臺北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畢業,現職為輸變電工程處變電技術組組長蔡曜鍠,當年畢業前夕,偶然得......

助力廉政 將法律與採購帶入同仁的閱讀世界

從小在台電眷屬宿舍生活,王采翎的長輩與周遭的鄰居、童年玩伴都與台電息息相關,所以對台電始終抱持一股特......

跑遍全臺 串起電力通訊網絡

目前在電力通信處光纜施工課擔任電訊裝修技術員的吳祥豪,過去曾經是職業軍人,21歲退伍後即從事水電......

綠色後勤支援 煤炭海運迎來大船入港

從淡江航太系畢業,臺北科大研究所時以生質燃料為研究主題,68年次的金偉豪在民國97年考上台電進入燃料......

與民分享能源知識 推廣智慧用電

「我從小就喜愛科學,而且就讀古亭小學的時候,每天都會經過剛完工不久,曾經是國內最高建築物的台電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