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文化台電】 核一40 那段曾經走過的歷史

718期

605
0
0
文|嵇景芬 圖|楊宗燁

歷史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每個年代都面對著不同的問題。回看民國60年代初期,當時的國際情勢對臺灣來說相當不利,退出聯合國、與重要邦交國斷交等,國際情勢的動盪也使國內瀰漫不安,媒體大多以「風雨飄搖」來形容當時人心惶惶的氛圍。在這樣的背景下,推動國內十大建設成為一件扭轉局勢且重要的政策,包括第一核能發電廠在內的十項重大建設也因而成為當代的共同記憶與認同,後來許多建設往往冠上「╳大建設」,足見「十大建設」在臺灣歷史中的重要性與不可抹滅的象徵意義。

參與歷史 成為國家命運共同體

民國67年,第一核能發電廠1號機商轉,隔年2號機商轉,對廠內人員來說,能夠參與這段歷史,是生涯中極光榮的時刻。「那時前輩們會說,我在十大建設裡面工作耶!」值班經理王文圓說起進電廠服務時所見所感,「核一廠是當時國家重大建設,前輩們都很自豪,也因為有這樣的榮譽感,他們工作都很賣力、盡責,像是肩負國家發展重任一樣,有一種神聖的使命感。」王經理於78年進入核一廠,約於88年之後,核一、核二、核三幾乎天天滿載穩定運轉,那也是核能發電廠全盛時期,三座核能電廠全年發電量約佔全臺電廠總發電量的20%,在96年至103年之間核電每年的發電量可達400億度以上。

做為全臺第一座核能發電廠,核一廠成為臺灣核電廠從業人員的訓練搖籃。「在商業運轉前就已派人到美國受訓,也有國外專業人員來廠內指導。核一廠開設各種核能專業技術訓練班,其中,最具挑戰性且受訓最久的是反應器運轉員的培訓。」廠內對於安全性的要求及標準極高,對於運轉員遵照SOP指令操作的要求也很嚴格,任何疏失都不允許發生。

新進人員從進入核一廠開始,主管就會分派一名導師依照8年培訓計畫培訓新人,培訓約3年左右,主管透過觀察及訪談了解專業能力之外,還必須評估其是否具備工作態度佳、臨危不亂、抗壓性高、溝通無礙、積極學習、能維持專注力的人格特質,才有機會進入運轉員培訓班受訓。於培訓班受訓的時間長達一年,結訓後才能參加運轉員執照考試。考試分三階,廠內第一階及格後,接著是總公司及原能會的考試,考試項目則分筆試、口試、單人操作及團隊操作,都通過後才能取得執照,也才能進入控制室操作開關設備。從進入電廠開始到成為控制室的運轉員,即使一路順利,也必須花上約5年的時間。

廠內的保安規定非常嚴格,就像許多電影裡的情節一樣,通行證上已設定好持有者可進入的區域,若通行證的安全等級不夠,就不能進入電廠輻射防護管制區及主控制室。例如:參訪人員的通行證只能在最外圍的區域停留,亦不能隨意拍照。

「除廠內有多處輻射監測器外,在電廠廠界外周遭環境亦設置多處輻射監測站,民眾可透過網頁監看即時資訊,且本廠員工操作時都會遵守程序書,請民眾不須要太過擔憂。」公關課課長陳銳郎說。

走過40 向過去歷史道別

40年是一段不短的歲月,「理性上知道電廠運轉執照到期就必須除役,照著規定走,但在廠內這麼多年,許多人自然會有認同感,會有不捨。」民國108年時,廠內辦了運轉40週年感恩會,有一個小型文物展,並自行編印了一份紀念特刊,特刊紀錄了許多動人的回憶,也標誌一個階段性任務的終結。

從大建設走向多元社會,核一廠的歷程或許最能凸顯時代變化,「其實我們都能感受到這些改變,也會有壓力,但我們依然必須堅守工作崗位,也更不能出錯。」王經理娓娓道來,他一直很平和地笑著接受訪談,或許也是這樣的特質,讓他成為優秀的運轉員,並成為值班經理。

根據核一廠除役計畫,核一廠除役時間長達25年,必須將使用過的燃料及設備以適當方式貯放及處置,並通過整廠輻射偵測確認安全後,才能做最後的廠址復原與景觀設計。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就算除役,核一廠也是領先全臺,是核電廠建廠、營運、除役人才的搖籃。」王經理笑著說,就讓核一廠光榮到最後一刻吧。

金瓜石散策

臺灣產金於清初即有記載,但有組織、近代化的採礦,要到日治時期才開始。1986年(明治29)底,臺灣總督府頒《台灣鑛業規則》,以基隆山頂的正南北線為界,分為東西兩個礦區,東區為金瓜石礦區,由田中組開發。西區則為瑞芳礦區,由藤田組獲得開發權。

田中組開採金瓜石礦區初期相當順利,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百業蕭條,加上其他投資經營失利轉賣礦權,後來易主而有了「金瓜石鑛山株式會社」。金瓜石鑛山株式會社投資許多新設備,並於十三層建選礦場,提高黃金產量,因此創造了「亞洲金都」的輝煌歷史。而西礦區的藤田組開發不順,採礦權先出租後讓渡給基隆顏家的顏雲年,顏雲年改變作法,成功經營而成為礦業鉅子。

1十三層遺構

位於水湳洞的十三層遺構曾經是亞洲最大的金礦選煉廠,由於土壤受重金屬污染,因此無法做實質上的開發,自臺金公司結束後便荒廢至今。台電於近年結合文資保存及公共藝術概念,於金瓜石礦區規劃一連串古蹟修復並以藝術串連,民國108年從「點亮十三層」開始,將陸續點亮「金瓜石」。

2黃金博物館周邊

黃金博物館周邊包含神社、太子賓館等古蹟,神社已於今(111)年完工並辦理黃金盛典藝術季。前往神社遺址需走上百層階梯,較耗體力,建議攜帶充足飲用水再上去。

太子賓館顧名思義,係田中組為招待當時的裕仁皇太子(後來的昭和天皇)來臺而建,為和洋兩種風格兼具的行館。不過當時金瓜石一帶有瘟疫(實際上為矽肺病),因此太子並沒有到金瓜石,而是下褟於基隆顏家。

金瓜石採礦全盛期,地方上日本人比例相當高,因此專設了日本人讀的「金瓜石尋常高等小學校」。政權交替後,小學校為臺金公司接手,改制為時雨中學,昭和時期小學校建築迄今仍完好地保存在時雨中學內。

日治時期,不只學校分日本人及臺灣人,理髮室也有區分,八角亭即為日人專屬的理髮室,臺灣人得去另一間。侯孝賢《悲情城市》中,八角亭為重要場景之一。此片也帶動了金瓜石、九份於停礦後的二次繁榮,惜於納莉風災後,建築體毀損僅餘基座。

金瓜石文化館為在地人自主經營,負責管理與導覽的志工多是礦工後代,有很多礦區的故事可挖掘。館內亦展出許多礦區建築模型,如神社、礦工醫院、金瓜石尋常高等小學校、架空索道、礦坑電梯等,建構當時礦區樣貌。

3金瓜石地質公園

金瓜石地質公園在黃金神社上方,日治時期金瓜石本山礦場從山頭到山腳共挖了8個坑,國民政府時期再挖了第九坑。地質公園所在有一至三坑,為露天礦區,因此來到地質公園走的是當時的採礦小徑,小徑邊平整的石面就是礦脈及當時剷礦留下的痕跡。

4九份老街

九份雖然與金瓜石比鄰,發展卻不太一樣。九份的礦脈較為分散且厚薄不一,因此不利於大規模機械式開採。顏雲年接手後,改以較原始的方式採礦,反而增加了產量。此外,他將採礦權分租承包,使九份地區小承包商群集,因而在聚落風貌上也和金瓜石不同。金瓜石文史團隊表示,當時九份「三步一茶室,五步一賭間」,金瓜石的居民想花錢就會跑到九份或基隆。

5猴硐礦工文史館

臺灣礦業帶來的輝煌彷彿已久遠,但其實還有一小群礦工曾經真正深入地底下採礦,保留了許多礦業文史資料及當時的採礦照片,並自力於猴硐車站附近創立礦工文史館。這群老礦工自己說明親身經歷及導覽,可以聽到第一手臺灣礦業故事,館內亦展出過去挖礦使用的工具,相當值得到訪。

相關文章

【文化台電】竹東百年發電所 社區文化路徑裡的珍寶

這是一個從百年前的生活場景延伸到新竹科學園區的故事,順著竹東圳穿越到百年前,看見古早的生活況味,也看......

【電の寫真】電力專屬 臺北都會的地下世界

走在忠孝東路與敦化南路交叉口,你是否想過地底下的樣貌?......

【博見無垠】 大潭發電廠新燃氣機組助攻綠能轉型

大潭發電廠位於桃園市觀音區大潭濱海特定工業區,發電量占全臺電力系統12.3%,肩負北部科學園區、各工......

【電の寫真】台電冰棒 在地好滋味

台電冰棒以其物美價廉而廣受大眾歡迎。電廠賣冰起緣於過去建造水力發電廠水庫時,需要製作大量混凝土,製作......

【博見無垠】挑戰極限 海上高空作業的英雄們

台電離岸一期風力發電甫於去年完成測試併網並於該年底取得電業執照,風場使用面積約836公頃,相當於32......

【文化台電】 基隆的協和 在地的記憶

靠近北部電力負載中心的協和發電廠,在基隆扎根已逾40年,早已融入基隆人的日常生活與記憶裡。在經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