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文化台電】 基隆的協和 在地的記憶

717期

696
0
0
文|嵇景芬 圖|編輯部

靠近北部電力負載中心的協和發電廠,在基隆扎根已逾40年,早已融入基隆人的日常生活與記憶裡。在經濟成長迅速的年代,即時供應發展所需電力,並共同參與了基隆建設的過程。

民國60年,臺灣退出聯合國,前總統蔣經國緊接著推出十大建設,而發展建設,少不了電力工程,在這樣的背景下,基隆協和發電廠應運而生。

62年開始動工,於66年1月、12月先後完成協和一號機、二號機,兩部裝置容量50萬瓩的重油發電機組商轉。「到第三部機組商轉那年,讓我印象深刻,經濟發展非常快速。」64年2月進入台電、65年2月參與協和機組試運轉的供應經理林溥言說,69年第三部機組商轉,一部50萬瓩的電力完全被經濟成長吃掉,理論上多了一部機組應該可以增加備轉容量,結果那一年備轉率還下降了。

林經理年輕時就北漂,從高雄初到基隆的印象是「還很落後,路面不平,我們同事都說出門坐公車像坐碰碰車一樣,很顛。」那個年代,協和發電廠大概是基隆最重要的現代化建設,「當時外出,居民聽到我們是協和的人,態度都會有一點不一樣,雖然不到肅然起敬的程度,但確實有一些敬重的感覺吧!」

協和發電廠從起建到現在,創造許多工作機會,早年施工時每天有上千人進出工作,吃穿用度帶動了地方經濟,許多基隆人都會有親友與電廠沾上一些關係。而這些來自臺灣各地進入協和工作的年輕人,很多也與在地人通婚,互動良好。

協和發電廠與基隆的關係密切,不僅只表現在日常生活裡,在硬體設施上,也投入許多心力。協和發電廠所在的中山區及周邊數個里,處處可見有台電捐助的設施,例如外木山連接到萬里的觀光廊道中,從海岸線步道、邊坡修復、停車場等建設和整修,均有台電回饋金的捐助;其他如基隆火車站前的舊陸橋整建(現已拆除)、電廠周邊部分的里民活動中心、居民休閒活動場域、外木山漁村集會所等,台電回饋金也都有所挹注。協和發電廠在地四十多年,留下的不僅是經濟發展的軌跡,也是難以抹滅的記憶。

移民特色的小吃文化

一群年輕人在基隆工作,假日相約的去處大多是坐車到臺北玩,「基隆人放假也是到臺北玩。」林經理說。除此之外,人聲鼎沸的廟口小吃也曾到訪。

基隆就像是臺灣的玄關,許多「移民」都從基隆上岸,基隆是他們對臺灣的第一印象,包含早期來自福建、廣東的漢人、荷蘭人、西班牙人、日本人及後來的國軍。這些移民來到臺灣也帶來自身的文化,使得基隆至今仍有許多不同文化的遺緒。

每日必須的吃食,或許最能展現基隆的文化基因。除了閩南羹湯的飲食特色外,鼎邊趖、胡椒餅及紅糟料理,是基隆廟口必吃,可溯源至福州料理;雞捲、潤餅主要來自漳州,較少見的豆簽,原形則是泉州特有的豆簽。

日本治理的時代,基隆更成為日本人進出臺灣的玄關,來到基隆不可錯過的現炸甜不辣,可做點心邊走邊吃,也能回家再製成不同的料理。吉古拉(ちくわ,即竹輪)、營養三明治、咖哩等都是日本人帶進來,從基隆擴散的產物。

而國軍來到基隆後,許多人也選擇在基隆落腳,因此有了水餃、元宵、豆漿燒餅等來自移民原鄉的飲食形式。早在日治時期,廟口小吃就已有許多攤販,至今更發展成觀光景點,雖然經過長時間的融合,原有的強烈特色可能逐漸模糊,但在基隆,依然能看見各種文化在臺灣的縮影。

基隆散策

來到基隆,必定會注意到海港特有的性格,展現出飲食與文化的多樣性,透過走訪歷史現場感受迷人的況味,臺灣歷史小旅行,非基隆不可。

1和平島

近年在和平島挖掘出西班牙拓殖時期的教堂遺構,除此之外,還挖出新石器時代玉器、日治時期遺構,走一趟就可以清楚看見臺灣的文化紋理。

2正濱漁港

民國23年,日本人建港,是當時臺灣第一大港,甚至有「日不落漁港」之稱。

3協和發電廠

協和發電廠的三支煙囪在基隆海港邊相當醒目。協和的意義不只是供電,更是臺灣經濟成長年代的在地標誌。

4外木山海濱觀光廊道

外木山海濱觀光廊道是基隆外木山漁港至大武崙澳底漁港之間,全長約5公里的海岸公路,沿途很多的建設、整修,都有台電回饋金的捐助。

5大武崙砲台

清法戰爭時,清軍戍守此處,最後擊退法軍。日治時期,砲台曾改建過,並留下黃金埋藏於此的都市傳說。基隆有許多砲台遺址,每個砲台都見證了一段歷史。

6廟口小吃

所有臺灣閩南飲食特色的小吃在這裡都能嚐到,傳統古早味依然保留在職人的手藝裡。

相關文章

【文化台電】 核一40 那段曾經走過的歷史

歷史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每個年代都面對著不同的問題。回看民國60年代初期,當時的國際情勢對臺灣來......

【電の寫真】台電冰棒 在地好滋味

台電冰棒以其物美價廉而廣受大眾歡迎。電廠賣冰起緣於過去建造水力發電廠水庫時,需要製作大量混凝土,製作......

【博見無垠】挑戰極限 海上高空作業的英雄們

台電離岸一期風力發電甫於去年完成測試併網並於該年底取得電業執照,風場使用面積約836公頃,相當於32......

【電の寫真】 記憶的座標 基隆一景

遠遠的,就看見三支潔白、筆直而高聳的煙囪,在廣袤藍天及蔥綠山丘襯托下,顯得相當安靜卻又醒目。......

【博見無垠】 與水共生 守護電力的大河行腳人

木瓜溪,孕育東部廣大的農業,也孕育了東部電力的誕生。......

【文化台電】 破碎之心更堅韌 走過大甲溪電廠復建路

說起臺灣生態與地景的豐富多變,大甲溪絕對是最值得被提起的溪流,更因其水量豐盈且地勢高低落差大,沿岸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