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文化台電】 破碎之心更堅韌 走過大甲溪電廠復建路

716期

1333
0
0
文|陳日瑒 圖|大甲溪發電廠、林政群

說起臺灣生態與地景的豐富多變,大甲溪絕對是最值得被提起的溪流,更因其水量豐盈且地勢高低落差大,沿岸所設置的電廠就多達五座。大甲溪發電廠如今更撐起中部水力發電的重任,然而它們或許也是臺灣電業史上命運最多舛的電廠,走過921地震、敏督利及桃芝風災,在這裡,可以看見電廠如何與自然環境的變化一同找出共存之道。

921巨創 從斷垣殘壁中重建光明

大甲溪位於臺灣中部,主長約124.2公里,匯聚南湖溪、合歡溪、伊卡丸溪等三條支流溪水,因水量充沛且地形高低落差大,在水力資源運用上具備天然的優勢。早在日治時期,為因應工業快速發展後的用電需求,日本總督府就規劃有「大甲溪綜合開發計畫」,規劃興建達見、下達見、明治、下明治、天冷、豐原第一、豐原第二、豐原第三等八座發電所,於1941(昭和16)年動土開工。但隨即受到太平洋戰爭衝擊,島內物資匱乏,宣告停建。直到國民政府來臺後,開始在全島進行電力復原及開發工作,在大甲溪設置電廠的計畫才重新啟動。民國41年天輪電廠完工,距開工已有11年,奔騰的溪水流進天輪發電廠,這一刻,中臺灣水力發電的時代巨輪,才終於開始轉動。

民國85年,台電為提升效率並精簡組織,遂將大甲溪沿岸及引大安溪水、運作已百年的后里電廠等七座電廠,整併為大甲溪電廠,並將行政及遙控中心設於最早完成的天輪電廠。然而誰也沒有想到,這條扛起中臺灣地區發電、滯洪防汛、農業灌溉、工業及民生用水的母親之河,即將遭遇一場徹底改變溪流體質的大地震。

88年9月21日凌晨,南投集集鎮發生芮氏規模7.3的大地震,是戰後臺灣最嚴重的天然災害。回憶起震後當日,在台電擔任領班的謝文宗說,他當時剛簡單收拾好家園,便馬上和同事一起上山。因為道路損壞十分嚴重,機車只能勉強騎到馬鞍電廠。馬鞍電廠駐守同仁告知他們,完全無法和天輪電廠聯繫。於是他們再從馬鞍電廠開始一路攔截警車、摩托車、搬運車及徒步,用盡各種辦法,才艱難地輾轉抵達當時通訊全數中斷、音訊杳然的天輪電廠。

除了重創臺灣中部,這次地震也使得大甲溪沿岸地質變得破碎不堪,鬆動的土石和亞熱帶夏日的風災,使河道淤積嚴重,也在往後數年間持續影響大甲溪沿岸電廠的維運,一直要到16年後,電廠才全數恢復運轉。

山中水牛 點亮長夜裡的光明

建設發電廠的勞苦,除了發電設備本身即是龐然大物之外,水力發電又同時必須建置蓄水壩體及聯外道路,提升了居住安全及便利性,也因此造福許多當地居民。白冷村的居民張睿碧就提到,有一次曾在電廠任職的長官回來廠區視察,因其任內拓寬了聯外道路、改善部份路段交通,一位住在東卯村的阿嬤,還特地前來牽著廠長的手致謝,這個畫面讓她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前台電董事長黃重球也曾以「山中水牛」形容台電工程人員,茲念他們在窮山惡水中施作的勞苦與辛勤,是有這樣一群人在群山和溪流之間奔走,才為我們換來長夜裡的燈火通明。

近年來,在政府政策的推動下,綠色能源發展飛速,而水力發電作為歷史最悠久、技術最成熟的綠色能源,在電網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除了川流不息的溪水提供穩定的基載電力之外,還能以蓄水儲能,在用電的尖峰時刻調度電力,以維持電網的穩定。走過重災的大甲溪電廠,這顆中臺灣的水力發電之心,正穩健而有力的繼續跳動著,為人類與自然的對話見證。

大甲溪散策

1 新成國小

位於臺中市東勢區,前身是台電眷屬就讀的新伯公幼稚園,並於民國71年獨立設校為新成國小,近年為扎根能源教育,台電也在小學內辦理水力能源教育推廣活動,在玩桌遊的過程,讓學生學習水力能源觀念。

2 馬鞍壩生態園區

馬鞍壩是大甲溪發電廠轉型的示範據點,生態園區有靜態與動態展示館、鷺鷥島、生態魚道觀景窗、微水力發電示範設備,整合林業、水資源、電力技術與自然生態,是兼具能源教育與生態觀察功能的環境教育園區。

3 白冷大甲溪文物館

位於電廠旁的文物館中,除了保留過去的文物外,也罕見地擺放兩台老式放映機,瞬間勾起了兩位受訪者青春時光的回憶。謝文宗說,以前每到週末,都會有人來放電影,是當時讓人期待的娛樂。經詢問,放映師就是台電公司人員。

4 白冷冰棒

前身為電廠保警隊辦公室的「白冷冰棒」販售部,由大甲溪電廠員工合作社自產自銷,最知名的品項為全臺獨一的五葉松冰棒,來到文物館附近遊玩時不要錯過。

5 白冷國小

日治時期為和平國民學校白冷分校,民國42年改制為白冷國小,在大甲溪天輪分廠動工後,學生人數逐年增加。張睿碧說,小時候常跟著同學跑進電廠福利社,因為生活困苦,進到福利社也只是參觀罷了,她還記得電廠裡有賣冰、天輪麵。

6 谷關電廠

九二一地震後對整體環境的傷害,在往後的數年仍持續著。以谷關電廠為例,地震後,只要下雨就容易挾帶鬆動的土石形成土石流,河床不斷墊高,不僅使電廠無法排水,電廠內部還嚴重積水導致完全無法運作;重建的困難,使台電一度考慮放棄谷關發電廠。地震後第8年後,谷關電廠才恢復運作。

相關文章

【文化台電】 基隆的協和 在地的記憶

靠近北部電力負載中心的協和發電廠,在基隆扎根已逾40年,早已融入基隆人的日常生活與記憶裡。在經濟成長......

【電の寫真】 記憶的座標 基隆一景

遠遠的,就看見三支潔白、筆直而高聳的煙囪,在廣袤藍天及蔥綠山丘襯托下,顯得相當安靜卻又醒目。......

【博見無垠】 與水共生 守護電力的大河行腳人

木瓜溪,孕育東部廣大的農業,也孕育了東部電力的誕生。......

【電の寫真】土地多元利用 創造產業與綠能雙贏

為提高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政府在推行太陽能發電方面積極推動土地利用多元化,「漁電共生」及「農電共生」......

【博見無垠】 協和油轉氣 基隆好空氣

移山填海而生的協和發電廠,巨大的三根煙囪成為討海人的安心指標,也成為基隆的城市印象之一,而在電廠周邊......

【文化台電】溪與電廠的百年情纏

全臺水力利用率最徹底的,可能是花蓮木瓜溪流域,包含支系清水溪在內,從上游到下游總計有8座水力發電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