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文化台電】竹東百年發電所 社區文化路徑裡的珍寶

719期

627
0
1
文|嵇景芬 圖|李政剛

這是一個從百年前的生活場景延伸到新竹科學園區的故事,順著竹東圳穿越到百年前,看見古早的生活況味,也看見科技改變了生活的樣貌。

「軟橋」一名源自過去生活的場景。早年當地農民欲將農產品運往對岸的橫山鄉,但中間隔了一條上坪溪,因此運用生活智慧,以中低海拔山區常見的臺灣黃藤搭建成一座便橋,由於行走在黃藤橋上時,軟Q的黃藤橋會上下晃動,因而得名軟橋。久而久之,軟橋也成為地名,而真正的軟橋已不復見,因此有「軟橋無橋」的俗諺。臺灣黃藤即製作藤椅的材料,原住民族常取用製作藤編,阿美族人還會將外皮削去後食用藤心,常見如烤藤心或藤心排骨湯。

軟橋機組原為軟橋水力發電所,始建於民國8(大正8)年,當時為軟橋水力發電所而開闢渠道、築沉砂池,引上坪溪溪水做為發電用水。至民國15年(大正15),竹東鎮士紳集資與地方人士共同協力興建竹東圳,利用軟橋發電所的既有渠道繼續向西北延伸,大致路線緊靠上坪溪及下游的頭前溪。竹東圳全長約21公里,建有13座引水隧道。

這位竹東士紳林春秀因開鑿水圳,使荒埔變農田而富甲一方,更重要的是這條水圳後來成為新竹發展的命脈之一。竹東圳所經之處,不僅灌概竹東約800公頃農地、經由軟橋機組提供在地居民民生用電,還流入寶山及寶二水庫,供應新竹科學園區工業用水。

二次大戰後軟橋水力發電所因戰爭及颱風導致機組損壞而廢棄,直到民國77年,台電加以改建,81年底完工再次運轉供電,建廠至今已逾百年。由於竹東圳承載百年來臺灣發展的記憶,地方團體將部份仍完好的結構,依《文化資產保存法》提報為歷史建築,其中包含建造電廠時所築蓄水沉砂池堤壩、虹吸口及隧道口等。

軟橋機組是上一個世代所留下的電力設施中,最迷你的機組,廠房面積不過一間套房大小,然而它的發展歷程卻與周邊形成緊密的連結,百年來臺灣歷史的軌跡,都在這裡留下了印記。

軟橋水力發電所的概念,是利用高低落差形成水力衝擊水輪機,每年發電量70萬度約可供500戶在地居民使用。其利用水圳落差發電,以及在地發電在地利用的想法,和現在正夯的小水力完全相同。如今看來,百年前建造的水力發電所完全符合時下環保、再生能源與在地發電等概念,成為小水力的先行者。

竹東散策

1九牧第

開鑿竹東圳士紳以林春秀為首,九牧第為其所建,是當時商議竹東圳開鑿的重要場所,也是因竹東圳而組織的三益株式會社所在地。

2寶山水庫及寶二水庫

為一離槽水庫,庫水主要引上坪溪溪水,於軟橋竹東圳設攔河堰引水至水庫。寶山水庫係為新竹科學園區用水而規劃興建,民國70年開工,74年完工,除工業用水外,亦供應新竹、竹北、寶山及竹東之民生與灌溉用水。

由於竹科發展快速,寶山水庫逐漸不足供應竹科用水,民國86年開始建寶二水庫,於95年完工。

3竹東圳第一號隧道口

竹東圳共有13處隧道,其中以第一號隧道入水口為至今少數還保持原貌的隧道。以當時常見的紅磚堆疊成拱型做為隧道承重結構,呈現出早期經期建築構造,也引發思古之情。

4軟橋

軟橋機組每年發電量70萬度,約可供500戶在地居民使用。機組外有一觀景亭,觀景亭下方則為早期婦女使用的洗衫坑,桂山電廠領班鄭江浚示範過去婦女如何在洗衫坑洗衣服,並表示現在還有住在附近的阿嬤會到此處漂洗衣物。

5北埔老街

北埔老街發展甚早,在短短200公尺內,就有7座古蹟,為全臺古蹟密度之冠。開鑿竹東圳的林春秀曾與北埔大家族姜家共同開墾三、四重埔(今竹東鎮),而竹東圳在建造過程中曾遭遇經費短缺,陳板在其《水與竹塹:新竹水文化導覽手冊》書中曾提到:「幸獲北埔人士出資協助,方能繼續施工。」而林姜兩家曾有聯姻關係,因此有人推測所謂北埔人士就是指姜家。

相關文章

【電の寫真】眾鳥棲息之地 無聲見證台電生態共榮理念

高雄興達火力發電廠旁特意保留的未來建廠用地,原本是一塊荒廢鹽田,在30年的機緣巧合下,逐漸演變成擁有......

【尋找台電心播客8】

「尋找台電心播客」出聲入化獎7位得獎作品中,協和發電廠主辦效率專員張佳恩的《北海岸的高聳巨人》,介紹......

【博見無垠】供電不忘友善生態環境 彰濱光電站榮獲光鐸獎

結合太陽光電、生態及教育等功能的台電彰化彰濱光電站108年啟用,於今(111)年10月台灣國際智慧能......

【電の寫真】電力專屬 臺北都會的地下世界

走在忠孝東路與敦化南路交叉口,你是否想過地底下的樣貌?......

【博見無垠】 大潭發電廠新燃氣機組助攻綠能轉型

大潭發電廠位於桃園市觀音區大潭濱海特定工業區,發電量占全臺電力系統12.3%,肩負北部科學園區、各工......

【文化台電】 核一40 那段曾經走過的歷史

歷史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每個年代都面對著不同的問題。回看民國60年代初期,當時的國際情勢對臺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