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從永續視野出發 設計師神來之手 延伸展示館的無限想像

684期

3416
0
10

位於新北市板橋區新民多目標大樓的「Taipower D/S ONE電幻1號所」(以下簡稱D/S ONE),以跨域創新的設計手法及營運模式驚豔全場,這一群打造過臺中花博發現館、臺灣中油石油探索館、SONY索尼探夢企業博物館及上海世博中國航空館等國內外知名展館的設計師群,用他們的神來之手翻轉人們對變電所的想像,以開創性的視野,建構一座全新的電力想像空間,重新詮釋國營事業展示館的風貌,打破所有人「展示館=企業宣傳」的刻板印象。

「近年來,台電透過公共藝術、文創或展覽推廣電力知識與綠能教育的成績斐然,那麼D/S ONE的任務為何?要如何突破傳統展館過去的窠臼?」擔任總策展人的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龔書章教授,在趕工中的D/S ONE施工現場,神情專注地說起設計團隊對於D/S ONE的初步想像,「我們認為應該要結合科技、教育、共創、藝術和能源,將這裡打造成跨領域合作的創新示範點,也可以成為製造基地以及環境教育的場域,這是我們設計團隊的初心。」

全新場域=品牌性X公共性X跨域性

公眾服務處袁梅玲研究員表示,在整個藍圖規劃中,公服處在最初始即設定以「品牌思維」來設計規劃,除揭櫫了「綠色、智慧、未來」的品牌精神,也將目標群眾由過去的親子、師生為基礎,擴大到台電展館較少觸及的「都會休閒人士」,並定位營運目標為公共參與的「平台」,而非單向展示的展館。

因此,從最原始的想像到完成D/S ONE,設計團隊最重視以下三件事情:

設計團隊將台電對永續發展的期待融入設計,希望賦予「D/S ONE」多重意義,龔教授進一步說明,「永續發展有不同面向,第一,希望D/S ONE成為具有延續性、跨領域的教育製造基地,以此為基礎,未來分別與生活美學、數位藝術或環境生態結合,發展出D/S TWO、D/S THREE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轉化或再利用台電發電的副產品,使這些廢棄物有其他發展。第二,希望讓所有孩子藉由D/S ONE了解我們與自然環境、能源、宇宙或外在一切的關係。」

卡爾吉特資深設計總監蔡正祿以興奮的語氣及生動的表情說著,「我們希望D/S ONE的創新模式,可以複製到台電其他閒置空間,例如一些電廠停役之後,可以扮演藝術、設計、文創的都市催化器。D/S ONE是一個開端,未來可能有其他分身,這是我們希望為台電打造的新形象。」

設計與永續 成為品牌核心價值

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張光民總顧問說:「聯合國在1987年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書,首次完整定義永續發展,雖然每個世代都在持續開發,但不能危及下一代的福祉。」對設計師來說,代表不管使用什麼材料、設計任何產品,都必須回歸近年聯合國推動的「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將永續發展的精神融入設計,讓設計包含「從搖籃到搖籃」及「循環設計」的概念,在參觀D/S ONE過程中,意識到在製造過程的浪費或過度消耗資源等行為,不符合永續目標。

「設計的意義在於解決當下的問題,我們當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永續性,亦即開發和環境的平衡關係。」策展人劉仁達表示展館名稱即反映了新的策展理念,將原先「配電」、「變電」的字義轉化成「設計」和「永續」,轉化後的概念更成為了貫穿D/S ONE的核心價值。在此概念下,設計團隊將D/S ONE規劃成三大區域:

接著利用互動、體驗或教育的方式,促使一般大眾、跨域人才與台電合作,一起積極面對未來的環境和能源議題。

全新的雙向互動展示館概念

D/S ONE入口處的〈城市光井〉是民眾對展館的第一印象,負責設計的Maker Bar鬫凱宇表示設計的第一步,「是思考它是否能成為和諧的、甚至代表台電的意象?」而走入大門後的內部空間如何呈現,則是集思廣益、經歷幾番討論才定案。

幾番討論之後,大家終於達到了共識,蔡總監表示:「展館以綠能教育為主題,讓人有點望文生畏,感覺是學生才會去的地方,因此如何減少教條意味、易於親近,並且在有限空間中呈現最大的效益,是當初建構時滿大的課題。」

為了形塑有別於傳統的展示、教育場館,「設計」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策展人劉仁達指出,「一般博物館的展示方式,多為單向的知識傳達,但是D/S ONE包含設計者的角度,亦即用新視野看待人、自然能源和科技的關係。過往我們作為電力的使用者,與台電專業人士的關係是斷裂的,設計就是將兩者整合在一起,讓我們變成參與者、行動者進入這個場域。」

蔡總監認為,規劃D/S ONE最困難之處在於「創意的轉移」,設計端如何將艱難、複雜的能源議題,轉換成有趣的內容和表現方式,同時賦予台電新的品牌形象,對設計團隊而言挑戰性十足。

POWERLAB_帶入Maker精神

D/S ONE一樓的創客區(POWERLAB)便體現了此一概念。劉仁達說,「新板特區的藝文展演空間多為單向、靜態的展示,而我們希望展場是雙向、永續的,因此在最初規劃時,POWERLAB就導入Maker精神,透過動手施作、跨領域學習及合作,進而創造新作品、新實驗。」由於Maker來自全國各地,可以打破區域限制,擴大影響力,另外也能讓靜態的展示空間轉為行動實踐的場域。

特別的是,一樓空間設置了臺灣第一座結合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VR)的KUKA Coaster六軸機器人。一般的VR體驗由使用者自主行動,例如透過轉頭或行走等動作,產生對應的視覺畫面;KUKA則完全交由機械手臂產生運鏡和動態。

「如何讓VR影像的運鏡變化和機械手臂同步,是製作過程最困難的地方」,負責這次VR六軸機器人設計的Roboenter-KUKA機械手臂互動科技洪仲儀執行長表示,D/S ONE使用的機械手臂來自德國,原本作為組裝德國高級轎車之用。「六軸相當於有6個關節,透過不同軸心的改變,讓整體轉動角度高達720度,錯動範圍可達4公尺、旋轉半徑接近3公尺,乘客坐在上面如同體驗沒有鐵軌、騰空的雲霄飛車。」

「原本作為工業使用的機器手臂不必考慮數據,且速度固定;一旦與VR影像產生連動,就必須配合VR影像編輯程式,才能產生忽快忽慢的效果。」洪執行長表示相較一般VR體驗因為視覺與體感無法搭配而容易暈眩,KUKA可營造與視覺一致的速度感,不但不會讓體驗者頭暈,還能模擬細緻體感動作,將體驗升級到新境界。「過程中更要整合影像製作、動畫、監控、機械人才,這些都必須靠每個設計師經驗的累積,才能串聯不同領域,找到溝通的介面。」

ENERGYM_用身體動作探索的能源健身房

而展館二樓的ENERGYM,結合了運動健身和能源議題,將原本靜態的展示形式,轉化為讓人樂在其中的運動體驗,是非常成功的創新嘗試。

設計團隊認為人本身就可以產生能量,從觀眾的體驗為出發點結合Energy和Gym,使用者就是能量的啟動器,舉凡彈跳、舞踏、投籃、甩戰繩等,都要透過自己身體的力量才能產出動能,以這些互動裝置來體驗能源會更有趣。

劉仁達說明,「ENERGYM的闖關動線是展場的核心理念,每種運動器材各代表不同的能源,觀眾藉由操作器材,產生能量並累積數值,再去沉浸式劇場放電,這和一般展館的強制動線不同,而是雙向回饋的動線,觀眾為了充飽數字會不斷回去展場累積電能,累積足夠才能啟動劇場。」

這也呼應了台電致力推動的智慧電網,劉仁達解釋,「智慧電網的概念就是分散式能源、智慧化調控等,在放電行為中,觀眾移動腳步會影響影像的雙向傳達,也就是回饋的概念。當我在空間中走動時,會產生能量並互相串聯,再把能量傳送到城市裡面,有如電網的概念;另也連結了POWERLAB的概念,來到這裡,你就是一個Energy Maker,自己製造能量並輸送到城市裡。」

ENERGYM除了作為綠能教育場域,也是供民眾活動的公共空間,蔡總監說:「事實上大家也可以來這裡做運動,比方說新板特區有許多上班族,午休時間可以來動一動,形成一種社區文化,ENERGYM也傳遞這樣的意義。」

D/S ONE GALLERY_當科學遇上美學

串聯一、二樓公共區域與捷運空橋廊道的D/S ONE GALLERY,則結合當代藝術來規劃,邀藝術家進入基地,思考藝術、能源及科技的關係,懸掛在二樓天花板的裝置藝術〈氤氳〉即為一例。

〈氤氳〉的創作者鬫凱宇表示,展館內容科技含量多,希望透過柔和的設計平衡剛硬氣息。因此〈氤氳〉以陶瓷混入煤灰,運用3D列印製成約80件管狀單元,並將電能數據透過演算法轉化成表面的波紋,整體造型意象如浮空之島或一片氤氳,也代表台電供給的能量形塑出充滿活力的島嶼。由於媒材使用台電火力發電的副產品,更呼應了循環再生的永續精神。

D/S ONE GALLERY將定期策劃展覽,第一季主題展「能源誌」將邀請藝術家吳燦政實地蒐集臺灣再生能源發電的聲音,以聲音裝置藝術的形式,提出對能源的想像;第二季「宇宙誌」則由藝術家張騰達打破我們對科學的認知框架,思考人類正在探索中或未來可能應用的能源,藉由藝術家和科學家的對話,帶領民眾思考能源消耗、低碳循環和生態平衡等議題。

閃電劃過時代前線 台電全新場域識別符號

D/S ONE的視覺識別系統設計以傾斜的藍色驚嘆號和灰色斜槓構成,除了具視覺美感,更蘊含台電的永續精神。角白設計莊濟寰(Roger)設計師說,「Logo具有三大核心概念:電、電流和電能。」他指著Logo上面的每個符號解釋,「電」是D/S ONE最重要的底蘊,因此視覺上以通用的閃電符號為基礎,展開Logo的發想,先將閃電符號以俐落的直線與圓角呈現,進而分析閃電符號的結構,得出「圓」和「線」兩種元素,因此以驚嘆號和斜槓構成主視覺,並搭配中英文字體,台電全新的場域品牌Logo就此誕生。

「驚嘆號在視覺心理學上容易成為焦點,這對新興品牌是很重要的行銷手法,先吸引民眾注意,邀請他們進入展館,再慢慢說明綠能、科技以及台電想傳達的資訊。此外,驚嘆號的造型也像儲能槽,呼應電能的概念。」

色彩也是視覺識別系統設計的重點,Logo的主色為「天空藍」和「金屬灰」─純淨的天空藍呼應台電強調的環保再生概念;金屬灰科技感十足,隱喻台電多年來投入的技術研發精神;兩者結合傳達了永續的意涵,希望扭轉一般民眾對台電制式化的想法。

創新運營模式 從社群共創到全國參與

不過,蔡總監也點出D/S ONE未來的挑戰在於周遭的藝文空間屈指可數,尚未形成固定聚落,雖位於行政、商業和交通匯聚的新板特區,又與捷運空橋廊道連結,但「這是最後一哩路!」捷運動線末端的基地平常人潮較少,也不具明顯的場域特性。「未來D/S ONE必須串聯周遭場域建構藝文氛圍、進而形成文創地圖,才能顯現新板特區的場域特性,這樣的創造並非一蹴可幾,例如華山、松山文創園區也是經營多年才有今日的氣候。」

D/S ONE將會以跨領域的方式來經營,邀請藝術家、設計師及工程師到現場,每個月舉辦講座或工作坊,開放民眾報名參加,並且由駐場藝術家主導Maker團隊,以台電的電力發展、永續、綠能以及環保為主題來進行發想與創作。第一期將以「綠藻」為主題,由藝術創作者和台電微藻專家合作,實驗成功與否,仍是未定之數,但蔡總監巧妙地總結出了Maker的精神,「不怕失敗,每個人都是創意的來源。」

鬫凱宇則認為,「透過社群交流學習、共同創造,是Maker很重要的精神,未來會與新板特區各教育單位、中小學合作,邀請他們到館內參與工作坊,能量將從基地擴散到新板特區甚至全國各地,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形成良性循環,亦即從社群產出好的實驗內容,讓大家互相學習,進而將資訊傳播到全臺灣,讓感興趣的人前來參與,達成永續的目標。」

善盡社會責任 跨域推動永續精神

台灣創意設計中心為國內推廣設計美學的重鎮,張光民總顧問回憶,台電前董事長黃重球在參觀台創中心後,意識到設計不但能促成產業發展,甚至能改善人們的生活品質,因而將設計美學思維帶入台電,推動公共藝術及文創產業,百年企業的工程思維開始產生微妙變化,積極尋求跨界創新的可能。

張總顧問表示,對台電而言,D/S ONE的創新之處可從兩個層面來談:第一,翻轉過去以工程思維為主的營運模式,改從創意、設計和人文的角度作為起始點;第二,改變以贊助捐款善盡社會責任的方式,進而打造一個發展設計美學、綠能教育和培育人才的空間,真正落實永續經營的目標。

龔書章教授也認為,D/S ONE的成立,意味著台電已經從電力供應者的角色,進一步成為智慧生活和永續發展的行動者,並體現企業的社會責任。此外,D/S ONE打開了國營機構封閉的角落,成為通透的公共空間,讓大眾可以參與工作坊及論壇,進行深度實踐,「我期待D/S ONE作為共創行動的示範點,未來發展出更多分身,而且是多元、非相同類型的場所,各自透過共創的方式,發展出和各界的互動關係。」

相關文章

風和日「力」 雙綠能成績亮眼

台電在中臺灣彰濱工業區打造的「彰濱雙綠能」計畫,其中太陽光電裝置容量100MW,每年約可產生1.4億......

彰濱「潔淨能源中心」 結合綠能與生態

彰濱工業區有著全臺最充足的日照場域,彰濱外海更是全臺最大的風場,這種得天獨厚的優勢,讓它成為臺灣再生......

綠色、智慧、未來 Taipower D/S ONE 電幻1號所顛覆你的想像

座落於新北市新板特區台電新民多目標大樓1、2樓的「Taipower D/S ONE電幻1號所」,是全......

納入時代新意義 深耕綠能教育的電力展示館

1987年帶領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宣言,讓「永續發展」成為全球共識的布倫......

從海濱到高山 架空輸電線路 高來高去愛臺灣

臺灣電力系統發展始自日治時期,初期為分區且獨立的供電系統,並無輸電網路串連,至西元1934年7月完成......

開創鐵塔科技健檢2.0時代 自動監測+智慧巡檢上線 Go!Go!Go!

全臺近2萬座鐵塔分布在平地、山區、海邊甚至河中央,如同電網中的接力賽,一棒傳一棒,支撐全臺供電系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