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呵護物種讓生命延續 保育的事就是台電的事

726期

951
0
0

台電友善環境、保育生態的工作,包括但不限於森林生態保育、河川水資源保育、海洋生態保護以及陸域生態環境的監測與管理。魚苗放流、復育特有種、保護電廠周邊生態系完整,到推動循環經濟,多年來,台電透過建立生態教育中心、推動環境教育活動,積極宣導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承載希望的魚苗 悠游永續的海洋

今(112)年度的環境月串連活動,包含:興達發電廠魚苗放流、尖山發電廠荸薺復育採收、大甲溪發電廠大甲溪環教場域導覽、再生能源處台西蝙蝠巢箱生態共融計畫交流,以及基隆區營業處的循環經濟一起來。

打頭陣的魚苗放流活動由興達發電廠及環境保護處共同辦理,並與財團法人臺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合作,邀請興達發電廠所在地的高雄市永安區共6 個里的里民,以及電廠附近國小共襄盛舉。

台電辦理魚苗放流活動已有很長的歷史,台電副總經理郭天合表示,民國91年起,台電就持續不斷的投入維護電廠周邊海域的活動,在這裡放流的魚苗已達459萬尾。郭副總經理致詞中說,在穩定供電之外,「與海洋共存共融、維護漁業資源,是台電應盡的職責。」

永安區的大家長蔣金安也在現場與民眾一起放流魚苗,他表示,早期在永新漁港周邊海域有著豐沛的生態,漁業資源及環境非常好,然而時代變遷,如今必須大家一起守護海洋。蔣區長感謝台電善盡社會責任,長年不斷的放流魚苗,唯有喚起大家的重視,才能永續這片美麗的海洋。

財團法人臺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則在現場說明魚苗放流應注意事項。雖然「放生」對國人並不陌生,但是必須做到正確的放流,才是真正的「放生」。時間、地點、物種、方法,都必須確保正確性,才能提升放流魚苗的存活率。當日放流魚苗為黃錫鯛,即俗稱的「枋頭」,便是臺灣海域常見的魚種。而放生的魚苗究竟能不能活下去?透過DNA追蹤,可以確定的是,有一定比例的放流魚苗,確實能長大並繁衍。

魚苗放流,放的不只是一尾一尾的小魚,也是希望,是台電一步一步落實永續海洋、尋求生態共融的堅實印記。

積極復育特有種 搏感情也護環境

荸薺是澎湖湖西鄉的野生特有種,曾因福壽螺等外來種危害,導致野生荸薺消失殆盡。民國104年起,尖山發電廠與龍門國小合作,開始於廠內濕地進行復育。

尖山發電廠廠長歐致誠提起荸薺,有滿滿的回憶。在澎湖土生土長的他,說起小時候的印象,「澎湖的小販會踩著腳踏車穿梭巷弄,販售荸薺,蒸熟後即可食用,長大後卻幾乎沒見過荸薺了。」然而想復育荸薺,還必須先找到種苗,四處打聽才總算找到2位居民還留有一些原生種,於電廠濕地復育有成,消失近30年的澎湖野生荸薺,又慢慢回來,重現當地里民的兒時記憶。供應組專員陳柏伶表示,早期的湖西鄉有許多荸薺窟,後來慢慢消失,如今復育荸薺的意義,不僅是復育在地特有原生種,電廠邀請孩子與長輩一起採收荸薺,採收的過程中串起了親子的連結,更是一種地方記憶的傳承。

除了復育澎湖特有的荸薺,尖山發電廠也積極投入地方工作,與鄰里搏感情,推展能源教育、環境保護、社區關懷工作,如認養龍門沙灘及空品淨化區、辦理淨灘活動、關懷社區長者,此外,亦與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研究中心合作共同執行海洋環境教育扎根工作。

今年度的環境月串連活動,除了安排採收荸薺,還結合了風力設施導覽活動,並由台電阿凱擔任活動響導。臺灣最早的商用風力發電就在澎湖誕生,全年平均風速超過每秒9公尺,為全世界數一數二的風場,極適合發展風力發電,因此於澎湖低碳島計畫中,是發展的重點項目。導覽陸域風機的同時,也推動能源教育,與當地里民一同交流自然生態與再生能源「共好、共生、共融」的成果。

多年保育實績 大甲溪電廠獲環教場域認證

大甲溪發電廠自民國109年起,委託專業團隊於廠區周邊進行發電及環境教育資源調查盤點,規劃符合電廠特色之環境教育課程方案並進行相關培訓,推動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由廠長兼任執行長,2位副廠長兼任副執行長,轄下設有環教組織分工兼任相關環教工作,並召募志工,培訓專業導覽及解說人力。

電廠環境教育課程方案,目前已定有「水電奇航」、「綠能點點名」及「悠遊馬鞍說生態」等3套核心課程,另有「大甲溪七座發電廠整體介紹」等7套中、長期課程方案規劃中,期待將大甲溪上至下游各電廠串連,形成完整而具系統的環境教育。

大甲溪發電廠廠長劉演鎮表示,在申請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前,電廠已辦理多年生態及能源推廣活動,如魚苗放流、生態電廠及水力發電機組導覽等。

水力發電廠設置地點多依山傍水,才成為各種生態和物種的庇護所。大甲溪發電廠整合既有發電設施與在地人文特色等打造「馬鞍壩生態園區」,園區內除了鷺鷥島,魚道也相當值得一覽。為保留原生魚類洄游習性及供給水壩下游生態發展基流量,台電特別設計興建生態魚道,建壩期間,電廠同仁花了很多心力調查在地魚類生態習性,一次次用水工模型模擬測試魚道流速及梯度,使馬鞍壩正式完工後,得以保留當地魚類原始習性,永續繁衍。

不僅如此,大甲溪發電廠也正持續積極進行地區共融與資源整合計劃,與生態保育學者及在地白冷國小攜手打造引蝶綠廊,共同規劃蜜源植物種植與蝴蝶生態園區建置,促使周邊環境能成功「引蝶現蹤」,預計於今年6月下旬辦理環教場域揭牌巡禮活動,展現台電落實環境永續理念的豐碩成果。

助蝙蝠搬新家 循環經濟益起來

第四及第五場的串連活動分別為:再生能源處辦理的「台西蝙蝠巢箱生態共融計畫交流」,以及由基隆區營業處辦理的「循環經濟益起來」。

「台西蝙蝠巢箱生態共融計畫交流」預計於7月間舉辦,並將邀請雲林縣政府、公益環保團體、台灣蝙蝠學會,周邊國小學童,在暑假期間一起走進東亞家蝠的新家。台電在民國105年的研究調查中發現,於雲林縣台西鄉設置陸域風機之預定場址為東亞家蝠的棲地,為此,台電開始擬定蝙蝠的搬家計畫,於預定地周邊設置一百多個蝙蝠巢箱,引導蝙蝠逐漸搬離原居地。此外,未來風機運轉時,也會配合蝙蝠習性於特定時段降載,降低蝙蝠覓食時的風險,達到生態共融的理想。今年將於活動場合上,帶領參與者一起DIY製作蝙蝠巢箱,認識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動物鄰居,推動生態保育向下扎根。

「循環經濟益起來」暫訂於10月的重陽節前後辦理,基隆區營業處總務組課長沈鍵偉說明,這場活動過去已連續舉辦多年,但僅為台電內部人員參與,由區處同仁運用自己的巧思改造退役材料成為實用家具,並做公益義賣。而今年將是首度對外公開辦理,預計邀請周邊里長、里民,及華山基金會共同參與。透過與公益團體合作,擴散影響力,讓更多民眾理解循環經濟的理念,一起永續我們的生存環境。

台電多年來默默致力於環境、社會的永續發展。今年的環境月串連活動呈現台電在環境保護、低碳永續、生態共融和循環共生等面向的豐美果實。從魚苗放流、荸薺復育到大甲溪環教場域導覽等活動,台電不斷推動環境教育和生態保育工作,以行動踏實地實踐企業社會責任,實現ESG永續目標。

相關文章

生態與電共好 看見台電ESG新價值

全球對環境永續的關注日益增加,企業在環境、社會和治理(ESG)方面的表現成為衡量其是否可持續發展的重......

環保行動接地氣 落實ESG走在最前端

每年環境月,環境保護處都帶來不同的活動主題,今年聚焦於環境白皮書六大面向中的「營造生態共融」,活動主......

飛鳥電廠 濕地與電廠和諧共存

永安濕地位於興達發電廠廠區東南側,一個是烏托邦裡詠頌的自然環境,另一個則是全然的工業風,兩種極端不同......

電動車駛入電力產業 新電力市場成形

因應綠能環保趨勢,加上技術的演進,電動車成為未來趨勢。許多先進國家紛紛宣告禁售燃油車的時間表,市場預......

「專設電表」 社區充電兼顧安全與便利

根據國發會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藍圖,電動車的新車市售占比將達30%,國內電動車的市場發展,也帶動......

「專用電價」上路 家用充電樁聰明裝輕鬆省

電動車是未來趨勢,但充電問題仍是不少消費者觀望電動車的原因之一,許多人一想到需要在公共充電樁前排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