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台電攜手中研院簽署減碳綠能MOU

共推「去碳燃氫」發電技術

723期

284
0
0
文|柯宗鑫 圖|楊宗燁

台電於去(111)年度正式宣布「電力淨零」目標以來,特別針對燃氣混氫、燃煤混氨等新能源應用技術,相繼與國際大廠西門子、三菱集團簽下合作備忘錄(MOU),今(112)年台電更與長期密切交流的中央研究院共同在2月1日正式簽署「減碳及綠能技術發展應用合作備忘錄」。

為進一步推動氫能發電,台電與國內學術研究最高機關中央研究院(後簡稱中研院)於2月1日在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大樓一樓潤學廳舉行MOU簽署儀式, 攜手聚焦減碳及綠能技術發展應用合作。當天出席代表包括出席代表包括中研院院長廖俊智、副院長周美吟、永續科學中心執行秘書陳于高等貴賓,還有經濟部次長兼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總經理王耀庭、副總經理郭天合、綜合研究所所長鍾年勉,以及公眾服務處處長袁梅玲等台電成員多人與會。

過去數年來,全球各國都在思考如何在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的議題,中研院經過長期的研究分析,在去年發布的《臺灣淨零科技研發政策建議書》中,強調「創造足夠的零碳電力」,是臺灣推動淨零科技的關鍵。廖俊智院長於簽署儀式中表示,「這項MOU不僅代表台電與中研院的進一步合作,更重要的是臺灣走向淨零科技推展的一項關鍵里程碑。」

中研院與台電的關係密切,廖院長即曾多次拜會台電,並親赴台中發電廠實地考察,而雙方人員也在技術層面的交流相當頻繁。他強調,「由中研院團隊投入的『去碳燃氫』技術,不只在臺灣,也會是全世界淨零碳排的重要技術選項,擁有未來數十年的發展潛力。現在加上台電的協助,研發端連結應用端會更如虎添翼,相信很快能看到技術商業化、應用化,進而提升國內零碳電力占比,找出解決綠電問題的嶄新出路,還可成為技術領先全球的項目。」

研發去碳燃氫新技術 供電減碳新方向

台電於111年引進我國第1套混氫型微氣渦輪發電系統,並成功混燒10%氫氣,產生潔淨低碳電力,然而氫氣的來源若採用電解水的方式製氫,一方面要考量耗用多餘電能的狀況,另一方面儲存輸送也是一大問題。不過,中研院採用的天然氣甲烷裂解的去碳燃氫技術,兼具提供潔淨氫能與固碳效益,且能利用台電既有的天然氣和燃氣電廠基礎設施,又能帶來穩定的電力供給,還可達到減碳等多項優勢。未來,只須在電廠設置裂解甲烷製氫設備,並找出混氫參數,發電機隨時就能投入運轉。

曾代理董事長指出,「由於國內用電密度高,即使目前風、光電等再生能源順利發展,若要達到穩定供電的目標,仍需要現有發電機組的配合。所以如何妥善導入混氫燃料的同時做到減少排碳,就成為台電的龐大需求。」為此,台電希望透過與中研院合作,利用天然氣裂解持續穩定產製氫氣與固態碳的技術,讓氫氣做為發電及工業使用,固態碳則可用於工業生產原物料。考量其未來潛力,彼此應積極加快發展進程,以及擴大規模量產,才能符合當前的發電現況。

不僅如此,裂解製氫亦可作為台電另一種調節電網的「儲能」項目。因為裂解製氫需要使用電力,當瞬時電力過剩,可投入製氫;一旦需要用電時,則可再取氫發電,有利於電力即時調度,成為儲能系統的其中一環。日後大量的再生能源併網後,氫能利用可搭配台電的低碳同步機組,可望對於環境永續、淨零排放帶來更多的成果表現。

MOU初期的合作內容,將採技術示範,與台電微氣渦輪機發電技術整合運用於分散式電網;後續則將擴展規模,以去碳燃氫供給氫氣予國內電廠機組,逐步提高混氫比率與氫供應量。除了預計於今年年底與中研院合作生產的第一桶氫,並在興達電廠燃氣機組進行氫氣混燒測試之外,接下來台電與中研院也會在地熱、海洋能等綠能技術研究項目,進行更多的交流與合作。

相關文章

「韌性台電 創迎淨零世代」

每年於農曆春節後舉辦業務聯合檢討會,是台電的傳統。民國11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停止辦理;去(11......

邁大步打造去碳電力

為了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台電民國111年與德國西門子能源公司簽定混氫發電示範合作備忘錄後,......

供電調度如虎添翼 路園立變電所儲能系統典範

瞄準再生能源的需求成長,以及電網應用的穩定發展,台電特別為此擬定裝置總容量至少達到160MW的儲能系......

提供百萬用戶嶄新服務空間

繁華的新北市新板特區有了嶄新地標!台電公司全臺共有24個區營業處,其中位於新北市最大的服務單位「台北......

點亮台灣燈會的夜電英雄

農曆春節結束後,緊接著便是睽違23年回到臺北正式登場的台灣燈會,主燈位於國父紀念館,並串連東區、信義......

技能競賽大展身手拚高下

台電版奧運開跑,為持續精進電力核心技能,1月11日暖冬陽光下,在有「搶修英雄培育搖籃」之稱的高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