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全球投入維護生物多樣性 台電環境月論壇帶入新視野

726期

1269
0
0
文|嵇景芬 圖|環境保護處、游家桓

每年台電環境月都會舉辦講座與論壇,今(112)年環境月主軸為「營造生態共融」,以此為核心辦理了內部員工參與的「電力永續新生機—海洋生態專題講座」,及主題為「從物種多樣性到碳移除—自然資本論壇」的外部論壇。2場次活動均座無虛席,其中對外論壇方面,與今年上半年企業界熱門議題高度相關,吸引許多企業管理階層參與。

自然生態領域爆紅 產業與機會的新方向

台電副總經理陳銘樹於論壇開始前代表台電致詞,他表示,今年度論壇主軸,在回應各界對於產業經濟發展與生態共存議題的高度關注,同時也呼應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提出的2030年保護全球30%陸地和水域的目標,簡稱「30×30」。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台電作為臺灣的電力主要供應者,必須積極面對能源轉型和淨零排放的課題,對生態環境的永續發展也應積極展開策略與行動,為臺灣的能源與生態永續做出貢獻。

對外論壇由安候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擔任主持人,與談人邀請了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特聘教授柳婉郁、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簡稱特生中心)組長林瑞興、台灣濕地保護聯盟理事長康敏捷,以及台電綜合研究所所長鍾年勉。

黃總經理一開場即表示,從碳移除到與經濟、環境等領域議題,最終解方都導向自然生態領域,使得自然生態領域變成一個大爆發的新議題。他指出,過去不曾把環境外部性整併到財務績效資訊揭露裡,若無法有效衡量外部性,就看不見企業在環境威脅中所面對的風險。他舉美國曾發生卡崔娜颶風造成高達千億美金損失的財務衝擊為例,氣候風險愈來愈不可忽視,必須有相關機制揭露異常氣候對企業造成的影響。

黃總經理分析世界經濟未來趨勢,減碳、保育是現下最夯的議題,背後的產業及機會驚人。而臺灣的企業可以做什麼呢?從避免伐林、種樹、綠美化開始,過去這些工作鮮少與減少碳排連結在一起,也沒有量化,未來這些隱形的線有更清晰的連結,就可以擴大效益,成為對企業的加值。

物種多樣性 人類與環境和諧共存的未來

農委會特生中心林組長接著說明維持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當一個生態系裡物種愈複雜,生態系就愈穩定,也愈能適應變化。每一個自然界的物種都有其重要功能。林組長舉授粉生物為例,過去研究發現這些生物數量大幅減少,對農業造成衝擊。此外,醫療資源有很大一部分來自自然界,若是物種消失,對人類的生存可能造成重大損失。林組長也提到美學與文化的層次,從信仰到生活中,經常可見與生物相關的內涵,例如賞鳥可能是許多人的愛好,如果鳥類減少,就失去了生命中一部分的養分。

柳教授表示,過去人們對於物種是以數量多寡來理解其重要性,現在要觸及企業端,就必須要能以貨幣量化。其次,她提及現下最熱門的碳權議題,最近國際間對於保育及碳權之間的關係有非常多的討論,「生物碳權」交易在紐西蘭及哥斯大黎加已出現實例,聯合國發展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DP)即已開始研擬如何透過保育或維持生物多樣性取得「生物碳權」。

台灣濕地保護聯盟(濕盟)康理事長則指出,一個物種的消失不會只是單一物種不見了,其實也代表環境改變,同時會影響其他物種。生態系中各種生命的關聯性很緊密,當破口出現會衍生更大的危機,因此在生態多樣性議題中,物種多樣性的排序可能是最優先的。許多民間環保團體都是出於熱誠而投入保育工作,然而更常見的景況是關心的人多,進入的人卻少,透過國際公約的訂定,希望未來能有更多資源投入生態保育。

「30×30」實踐路徑 學界為企業界指路

主持人及四位與談人進一步探討聯合國第15屆生物多樣性公約會議(COP 15)《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綱要》訂定的路徑:各國承諾到2030年要實現至少30%土地、內陸水道、沿海及海洋區域為保護區,以及全球30%的退化陸地與海洋生態系必須有效復育,此即「30×30」目標。

台電綜合研究所鍾所長指出,台電早期著重綠地、林地及生物棲地的保護,近年則投入更多資源推動生態復育。鍾所長以協和發電廠為例,協和發電廠從燃油電廠轉型為燃氣電廠,必須填地興建天然氣儲槽。因此,台電特別著重在築堤的設計,讓珊瑚容易附著,並降低風浪對珊瑚棲地的影響。另外綜研所也提出猛禽生態的研究計畫,東北海岸遊隼是食物鏈上層的生物,猛禽數量增加代表相關場域生態狀態良好,因此其分布及數量具有指標意義,台電在生態復育框架下的研究及作為可供企業界做參考。

柳教授說明,過去許多的環境倡議就像是做公益,然而這些資源投入實際上應可達到共好的目標,才能真正永續。她以蘋果公司(Apple Inc.)為例,印度村莊因海水倒灌受創,不僅協助重建村莊,也同時推動紅樹林復育,讓原本受到環境威脅的居民能夠安居,更協助居民發展經濟維持生計,如此不僅做了公益也獲得碳權,實現碳中和,這應是未來生態多樣性與社會共創價值的新趨勢。

林組長回應說明,企業因應「30×30」,自然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最有效的保護方式,意指原本良好的自然狀態就不要破壞它。企業進行開發時會利用到土地及資源,思考營業行為是否會對生態有重要及迫切的影響,是企業最核心的責任,也是做到保護最重要的一步。其次在可掌握的土地中,如何依環境特性增加生態功能,創造生態多樣性的機會,例如城市綠色廊道就是可行的方式。林組長強調,「氣候及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要共同面對的危機,所以必須同時處理,而不是只從單一面向切入。」

康理事長提到濕盟的發展經驗,濕盟從推動濕地保育法開始,一路走來,在資源相當有限的情況下,盡力保護物種生長環境。後來再推動濕地認養,期望透過認養拉長對話時間以促成社會共識。由於濕盟的經營僅靠小額捐款及政府補助,許多研究及進一步的復育都需要各界支持,因此他也向企業界喊話,希望能投入更多資源在保育工作中,未來臺灣才能抵達「30×30」的目的地。

電力與生態共融 把物種當做貴賓款待

對內講座由台電總經理王耀庭開場致詞,王總經理表示,台電花了許多時間、資源在落實電廠生態的復育工作,從興達飛鳥、萬大大豆、蘭嶼蘭花,以及核三珊瑚等,台電將其視為要好好款待的貴賓,也是一種對環境的貢獻。台電未來將視供電穩定及環境永續兩大議題為台電的DNA,一棒一棒傳承下去。

台電副總經理郭天合以「從OECM看見電力永續新生機」為題啟動講座。「其他有效地區的保育措施」(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 OECM)以「類保護區」的概念更容易理解,它必須符合四項基本條件,而台電至少有2個場域符合OECM的定義,一是興達發電廠永安濕地,二是核三廠的進水口。郭副總表示,台電做為推動經濟動力的主要來源,必定要直接面對開發電源時對環境造成的衝擊及挑戰,做足區域生態盤點及規劃,實踐生態保育等環評承諾,是大眾關注的焦點,也是台電的社會責任。未來,他期許協和發電廠接棒成為新的生態亮點,台電仍將致力推動具體有效的生態共融計畫,維護與促進生物多樣性,持續朝與環境共生共融的目標前進。

講座導入保育新觀念 台電OECM未來亮點

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幸助分享了極為精采扎實的內容。「『30×30』的核心議題,最重要的是生態的連通性,即生物物種暢通無阻的運動及維持生命自然過程的流動。」連通性即是既有保護區連結類保護區,串連生態廊道所形成的生態網絡。林教授以非洲坦尚尼亞的牛羚大遷移為例,若在其遷移路徑上開闢道路,將會阻斷其移動路徑,所以最後停止開發以維持牛羚的生態廊道。國內則有臺中七家灣溪櫻花鉤吻鮭的案例,為使被颱風沖到下游的櫻花鉤吻鮭能再回到上游,拆除了失去功能的攔沙壩,營造了櫻花鉤吻鮭的生態廊道。

林教授指出,企業重視的仍是碳匯議題,而藍碳(海洋碳匯)中以紅樹林最具潛力,它可防災、吸碳,還能成為生物棲地。新加坡碳交易市場中,紅樹林的交易價格遠高於一般的碳權。他同時也提到永安濕地,在民國107年時的面積為5.32公頃,去(111)年增加了1.32公頃,若換算成碳匯,可能就增加了20公噸碳匯,並且還有成長的空間。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榮譽講座教授邵廣昭接力,他表示,許多科學家認為「30×30」的目標若不盡快達成,可能造成地球上許多物種滅絕,而OECM的出現是為了讓「30×30」的目標更容易達成。他認為OECM認證的條件之一「有效管理」,比劃設缺乏有效管理的保護區更能發揮保護功能。全世界已劃設了許多保護區,但保護效率低落,差異即在此。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榮譽教授方力行壓軸分享,如何透過科技與數據打造建設生態共生共融的生態環境。方教授指出,生態共融強調的就是生物多樣性,而非單一物種,過去多年來,保育團體經常以珊瑚為指標,他打趣的說,他是珊瑚礁學會創會元老,過去的「荼毒」非常成功。方教授認為應以科學的方式達成「30×30」的目標,他表示,離岸風力發電機所在的場域就是具OECM潛力的場域。方教授率領團隊以科學化方式提出數據,從數據可以觀察場域中的生態變化,若能預測場域往什麼方向發展、會出現什麼物種,甚至有機會創造產業。生態是動態的思維,以人工建立棲地,改變其中生態參數就會獲得不同的結果,並形成新的生態場域。

環境月講座及論壇是以台電環境白皮書六大面向中的「擴大內外議合」為依據,配合當年度環境月主軸而規劃,以傳遞電力及環境資訊、引領能源轉型為目標,促進社會共識。結合今年環境月「營造生態共融」主軸,議題既連結國際最新情勢,又貼近國內需求,因而獲得許多迴響。未來,台電仍將持續以「環境領航、永續承諾」為台電前進的方向,追求經濟與環境共融共好。

相關文章

通霄、明潭發電廠各展長才

科學園區是臺灣經濟發展命脈,穩定電力來源則是科學園區必備關鍵,苗栗通霄發電廠近日新增裝置容量18萬瓩......

全國20座電廠連線讓夢想併聯

今(112)年,台電獎助學金由協和發電廠擔任主場,並與核二廠及林口發電廠合作,首度採用連線方式,攜手......

實現去碳電力淨零目標  台電綜研所、央大展開燃氣混氫試驗

根據國發會111年公布的「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藍圖」,去碳電力分別列出再生能源占60至70%,氫......

第三屆卓越技術大師獎 連吉昌

當我們享受電力所帶來的生活便利時,背後都有一群無名英雄們不分晝夜努力守護每一度電。為了表揚這些英雄,......

隔離不隔心 77歲的慶生 台電凝聚你我的心

民國112年4月28日,微熱的春天,走進「韌性台電 創迎淨零世代—台電77周年慶祝大會」現場,滿滿的......

實踐企業永續 推動設施升級

作為電力輸送到用電場域的最後一哩路,架設在街頭的電線桿,還有設於電桿之上承載各項設備的橫擔,以及交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