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邁向結合生態與環保的林口超超臨界電廠

643期

2922
0
2
文、圖/林口發電廠運轉組楊智欽

歷史沿革

林口發電廠坐落於新北市林口區下福里海濱,緊鄰八里焚化廠及臺北港,自民國54年整地興建到57年第一部燃煤鍋爐汽力機組並聯商轉後,成為北部電力的供應中心。早期電廠在興建之初,因屬國防工業的關係,廠區及資訊受到嚴密的管制,因此常常受到外界各方的質疑,甚至被冠上北臺灣最大的污染排放工廠,附近居民的抗爭屢見不鮮。電廠透過不斷的說明與溝通,從電廠所在地的下福里里民一直往外延伸到鄰近八里及蘆竹區區民,並承諾身為國營事業的一員,一定會遵守環保法規,並嚴格要求員工不可違反承諾,舊機組才得以持續運轉。運轉長達47年後,兩部老舊的亞臨界燃煤機組在103年8月31日正式除役,原址改建為三部全新設計具高效能、高效率與低污染排放的「超超臨界鍋爐機組」。

超超臨界機組新紀元

擴建計畫的廠區面積53.26公頃,將設置三部超超臨界機組,每部發電機滿載出力為800MW,三部機組總裝置容量為2,400MW,主要共同設備包括用來儲煤的10座7萬噸密閉筒式煤倉、供煤輪靠港的卸煤碼頭,以及2部每小時卸煤各2,200噸的連續卸煤機,總投資預算金額為1,525億元。

超超臨界機組與傳統亞臨界機組運轉原理相同,差別只在於使用的主蒸汽壓力與溫度,而超超臨界機組擁有高效率、節能及低排碳等特性,在現今國內能源政策下,採用高效率的燃煤超超臨界機組,將是公司未來重要的選項,林口發電廠以前鋒之姿,首先開啟了超超臨界機組的新紀元。

漫長改建過程里民充分溝通

林口發電廠自民國92年舉辦「林口更新擴建計畫可行性研究」開案會議後,經過數次環境影響評估審查以及召開「林口發電廠更新擴建計畫環境影響說明書公開說明會」,透過不斷的溝通與說明,化解地方里民對機組改建的疑慮,終於在97年時通過環保署的環評審查,歷經了長達10年的努力,於101年4月18日,林口發電廠更新擴建計畫正式開工。現今電源開發面臨許多困難,尤其燃煤電廠的新建更是不易,林口發電廠通過了種種審查關卡順利改建,也意味著未來將接受更多外界的挑戰,因此,林口發電廠將是未來燃煤火力電廠開發的重要指標,台灣電力公司有能力打造兼顧環保、生態與發電的燃煤電廠。

扭轉燃煤電廠等於高污染的形象

104年12月12日這天,在巴黎所舉行的巴黎氣候峰會,共29條的「巴黎協定」,目的要力保在本世紀前全球均溫上升不超過攝氏2度,影響氣溫上升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溫室氣體的排放。

林口發電廠屬燃煤火力電廠,因此二氧化碳的排放一直是很重要的議題之一。據統計,過去林口舊機組平均每度電的碳排放為0.975公斤。為達到減碳的效果,改建後的超超臨界機組,由於效率的提高,使每度電的用煤量大幅降低,相對的每度電的碳排放也跟著降低,預估新機組每度電的碳排放將可以減少約19%,為0.789公斤。若以新機組單部機組一年發電量約56億度電計算,在相同發電量下與舊機組比較,將可減少約104萬噸的碳排放,三部機每年就減少了共約312萬噸的碳排放,達到減能減碳的效果,亦可降低發電的成本。

除了碳排放的問題,燃煤電廠所面對的污染源還有硫氧化物(SOX)、氮氧化物(NOX)及粒狀物(PM)等排放,目前本公司在燃煤電廠所使用的空氣污染防制設備大同小異,所排放的煙氣標準皆符合環保法規,而林口發電廠新機組則更進一步提升設備的效能,採用最先進的空氣污染防制設備,如低氮氧化物燃燒器、選擇性觸媒還原法(SCR)脫硝設備、濾袋式集塵器(PRS)及海水法排煙脫硫(SWFGD)等環保設備,以因應未來只會越來越嚴苛的環保法規。

此外,燃煤電廠開放式的煤場常造成周遭環境煤塵四散,為了改善此情況,林口發電廠採用全國目前首推的筒式煤倉,此外,亦新建一座自有卸煤碼頭,以取代過去鐵、公路運煤方式,降低環境衝擊外,也提升沿線交通安全,以及使用密閉之傳統式及氣浮式的運煤皮帶機。整套運儲煤設備均採全密閉式,以杜絕傳統在輸煤過程中所產生的煤塵污染。

林口電廠未來的責任,除了肩負了北臺灣穩定充裕的電力來源外及污染防治與環境保護的責任外,在21世紀的今天,台灣電力公司更自動肩負起建設優質生活環境的社會責任。目前正在進行中的有電廠所在地的信仰中心──洪福宮廟的景觀規劃,提供里民活動休閒中心;下福里的風貌營造之規劃打造幸福新莊園,針對周邊海堤、道路、聚落建築及開放空間等,重新設計打造,並於建廠完成後的強化在地意象──野百合種植計畫。

林口發電廠更新擴建計畫在環保直接與間接的費用共投入約400多億,將近總投資預算的三分之一,採用最先進的空污設備,目的就是要扭轉國人對燃煤電廠等於高污染的形象,做好環保尖兵的義務。

融入在地意象打造友善生態環境

林口海濱過去擁有「野百合故鄉」的美名,每年四月花季來臨時,野百合布滿在林口發電廠周圍的山坡上,滿山的百合花美不勝收,可惜近年來環境開發及人為破壞下,百合花已經消失蹤跡。每每聽見地方耆老感嘆40年前電廠對面山頭滿谷的百合情景,就僅能遙想記憶中的畫面,故林口發電廠積極復育野百合花,替里民及老員工找回過去共同的回憶。

高達168公尺的新煙囪有其特殊來源與涵義,祈使自今年2016年起,每年12個月本廠機組均能順利運轉一路發(2016除以12=168),並將煙囪造型以野百合的題材彩繪,象徵野百合故鄉地標。

此外,從過去民眾想像中的發電廠一直屬於神祕的國防重工業,對電廠的普遍印象就是髒髒黑黑的,電廠的四周全是高牆,大門口站哨是警察,造成牆裡、牆外隔閡的距離感。為改變社會大眾對電廠的傳統刻板印象,首先就是將高牆拆除,另增加廠區綠地面積約11公頃,佔整廠區用地20.6%,並開放部分綠地空間與附近里民共享,透過開放觀光讓民眾可以更深入了解電廠運作及發電原理,也讓改頭換面的林口發電廠除了專注在發電本業外,也能搖身一變,成為很漂亮的公共造景和藝術品。

環保生態電廠降低電源開發阻礙

臺灣因地形及氣候限制之下,目前基載發電是靠火力及核能發電,在面臨非核家園的訴求下,火力電廠將是未來重要的電源開發選項之一。每個人每天都有用電的需求,所以一定要有人將高污染的燃料──煤炭,轉換為潔淨的能源(電)供大家日常生活使用。大家在用電的同時可以想想,這潔淨的能源是如何產生的?所有便利行為的背後,都必須有支付的代價,而林口發電廠以及所有的火力電廠皆非污染的製造者,是提供大家便利的用電行為下,認真去解決污染的志工。

現今社會環保意識抬頭下,近幾年公司在電源開發面臨了許多的挑戰,尤其是PM2.5的議題始終圍繞著燃煤電廠打轉,我們期許能藉由林口發電廠──一個具生態、環保、觀光以及最友善電廠的開發典範,改變外界對電廠的誤解,讓國人接受電力設備的設置,降低電源開發的阻礙,以此打破與民眾的障蔽。

相關文章

小小電力特工,出動!

不管在城市、鄉間、高山、河川,都能看到又高又大的高壓鐵塔綿延在山頭。高壓鐵塔雖為臺灣的經濟命脈,但卻......

灌溉希望 散播愛心

陳殿智與陳殿善兩兄弟,分別就讀中央大學大氣系與成功大學資工系,他們還有一位姐姐,民國88年父親去世後......

點亮愛 用正能量散播希望的種子

2016年,為了彰顯「希望種子計畫」在花東地區已深耕11年,造就綿延不絕的愛循環,中國文化大學第27......

Replug Into Nature 與自然來電

牆打開了 室內外通了空間流動了 燈亮了 夜晚變美了都市沒有死角了 騎樓串起來了 人動起......

能源.在加與減之間

臺中公共藝術在規劃初期,以臺中為全臺唯一同時具備水力、火力、風力和太陽發電的縣市為考量,邀請藝術團隊......

歡樂節能在臺中

「舉手小動作、省電大贏家」、「隨手關燈很容易、積少成多省電力」、「節約能源一起來、好山好水好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