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電網展新頁 16年67.9公里 穿越海峽的那道光

709期

3606
3
14
採訪、文字|嵇景芬 圖|林政群、陳敬霖、公眾服務處 協助|中區施工處、嘉南供電區營運處、調度處、綜合研究所、尖山發電廠、系統規劃處、供電處、輸工處、發電處 審查|台電月刊編輯小組

民國94年出生的嬰兒到110年已經上高中了,臺澎海纜自94年發佈興工單開始啟動到110年竣工、合聯,16年過去,台電誕育了全臺最長的海纜輸電工程,不僅對台電是極大挑戰,相關技術也是國際級標準,然而110年並不是結束,而是如高中生一般,即將迎來新的挑戰與盛放的年華。

全臺最長海纜 澎湖網外變網內

澎湖的發電成本很高,幾乎是臺灣的兩倍。」台電系統規劃處組長吳滄堯說明最初規劃建置臺澎海纜的起源。由於臺灣和澎湖是各自獨立的發電系統,電網之間隔著海峽互不影響,而有了穿越海峽的電纜連結之後,兩個電網就此串聯起來,換句話說,澎湖從此「網外變網內」。

電網的連結立即可見的好處,是將臺灣較低成本的電力往澎湖輸送,除了降低澎湖發電成本外,也讓澎湖的光電綠電有了擴大發展的可能,董事長楊偉甫表示,臺澎海纜是「建置澎湖低碳島專案計畫」及「澎湖本島100%綠能發電」政策能否達成最關鍵的工程,未來澎湖可以全力打造成為低碳島,達成減煤、增氣、展綠、非核的發展方向,成為綠能建設的指標。

澎湖有著世界級的優良風場,但受限於島上電力需求有限,發展光電及風電的經濟規模自然受限。副總經理蕭勝任表示,「臺澎海纜上來,兼具有兩個重要角色,將澎湖建置為低碳島,將潛在的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輸送到臺灣。另外最主要目的是讓臺灣電力也可以輸送到澎湖,減少尖山發電廠發電。」隨著臺澎海纜接近完工,「目前看到太陽能業者申請的很多。」尖山發電廠廠長歐致誠說明現況,也證實了當初台電的預測大抵是吻合的。

臺澎海纜總長67.9公里,包含了海纜58.8公里、陸纜臺灣端8.8公里、澎湖端約300公尺,是台電做過最長、困難度也最高的電纜工程。從開始規劃,就是一項遠不同於陸上佈纜工程的挑戰,僅事前的評估作業就花了大約一年的時間。民國94年初完成可行性評估,系統規劃處開立興工單之後,接下來就由輸變電工程處線路技術組接手,在94年至100年底長達7年的時間裡,有4年的時間都在做海事調查及海纜路徑規劃、設計。

這項由EGS環球勘探(亞洲)公司執行的海事調查主要是針對潮汐、海床深淺及地質等可能影響施工的項目,線路技術組組長黃立志說,「因為季風,每年只有4月到10月海象比較穩定的時候才能做。」除了海事調查拉長了前期線路規劃時間,上岸點的選擇也是困難重重。臺灣與澎湖最近的距離是雲林,有四湖、口湖及台西三處可作為引接點,「綜合評估環境、施工、設備、法規等面向後,口湖為最適方案。」線技組技術二課課長何欣賢解釋最後選擇口湖作為引接點的原由。

然而雲林沿海有民間的近海漁業,口湖變電所又位在人口較稠密的中心位置,從海上到陸上,抗議可說無所不在。107年底,台電終於取得雲林陸纜「最後一哩路」的施工許可,施工前仍遭民眾包圍無法動工,時任中區施工處處長的黃清松也在場與民眾溝通,「電力是民生經濟、社會繁榮最重要的基礎建設,儘管遭遇抗爭,該做的還是要做。」黃清松指出,電業未來發展趨勢走向綠能供電,臺澎海纜是走在對的道路上。

傾力一搏 關關難過關關過

100年底發包後,由輸變電工程處中區施工處接手執行佈纜及相關工程設施,「海底電纜不是想像中那麼容易,把海纜放下去就好了。」中區施工處處長古璧松說,「這是臺灣第一條特高壓海底電纜,對臺灣很重要。」因為重要,投入的心力和資源自然龐大。這日的採訪,包含處長在內共11位同仁參與訪談,有線路二組、地權二組、公共關係組、第四工務段及第六工務段等部門,如此陣仗,也可見中區施工處動用的人力物力之眾多。

「100年12月1日報開工,日商傑電超高壓電纜股份有限公司(J-Power Systems Corporation)及住友商事(Sumitomo Corporation, SC)開始有很多設計要做,很多的用地要協商,包括要跟政府機關申請,比如說海堤區域使用許可。」前第四工務段經理王先萍(現為超高壓線設計組經理)說。97年時台電的工程評估報告,預期陸纜約1年半、海纜約4年,全線可於104年12月完工,卻一直到110年才竣工,期間遇到諸多問題,而每個關卡都得花上許多時間和耐心打通關。

由於整個工程的土木設施都靠近海邊,高鹽分的環境容易產生鏽蝕造成結構損害,而澎湖端的結構物更是直接建在沙灘下,因此特別要求日方統包商必須使用鍍鋅鋼筋防腐蝕或加厚保護層防止海水滲透混凝土避免鋼筋鏽蝕。然而日方認為當初並未於合約上寫明需求,因此拒絕配合。雙方僵持了一段時間,在台電派員至日本考察類似結構物之後,土建副處長陳保陵提出關鍵的疑問「你們日本在蓋地下變電所的時候,允不允許地下室有裂縫,地下水滲透進來?」日方一時語塞,「如果竣工檢查時,內部看到有水漬,就打掉重做。」最後,日方終於同意地面以下結構物全部使用鍍鋅鋼筋。

而在雲林這一端,民眾擔心高壓電纜經過會有電磁波,或施工造成週邊房屋下陷、交通堵塞等問題。為了弭平民眾疑慮,台電進行了一項罕見的工程,即在口湖市區外數個點挖井,不做明挖而將工程地下化「成本非常高。」同時也因為時間壓力,除了日夜趕工之外,各點也採分頭同步進行施工,「我們在各段完成之後可以佈放電纜了就會交給他們,這在過去模式不會發生,過去是所有管路完成之後才會交給機電去佈放電纜。」第六工務段經理陳建棋說。

在海域方面,則分為深海段佈纜船HOKUTO號與淺海段的穩晉五號各自佈纜。深海段的佈纜相當耗時,「海纜一次只能佈放一點點,每次出海就要將近一個月。」曾上船參與佈纜的檢驗員賴柏良說明海上作業情況,領班李杰勳也補充說明:「其實我們花很多時間在等待,要確認海流方向和天氣是適合我們佈放電纜的時間。」天候及海象是佈纜能不能順利的關鍵,此外,一條纜線造價高達10億,也讓臺日雙方在執行佈纜作業時更加謹慎,船上的監控人員必須緊盯張力值,等海纜沉到最底才能一點一點前進,「雖然24小時作業,深海段只有56公里好像不用很久,但實在難以加快工作速度,海纜一條造價很貴,我們禁不起任何風險。」船跑得太快怕拉扯纜線,移動得太慢也會使纜線反折到船下被螺旋漿打到,因此只能緩慢前進。

直面抗爭,柔性軟溝通

硬體工程固有其專業與難度,但在軟性溝通方面,更需要十足的耐心。

例如前述提及雲林的近海漁業,漁民認為原本熟悉的漁場可能因為工程干擾而改變,因此發動抗爭, 在海上包圍工程船。「那天大概是晚上十點多的時候,海巡打電話告訴我們漁民已經在集結了,要我們佈完趕快跑,但那時是低潮的時候,根本跑不掉。」王先萍描述當天緊張的情況,由於工程船當時佈纜至近岸處,船底卡在沙岸上,必須等待漲潮才能啟動離開,再焦急也只能祈求老天幫忙。一直等到深夜兩點多,好不容易船身終於浮起來一些,可是水深不足螺旋漿依然不能動,只好再趕快找個小船以鋼索拉穩進五號;但工程船噸位重跑得慢,而漁船靈活得多,跑不了多遠,漁船已經團團包圍了工程船。

一方是必須執行工程,另一方則是為了生活不得不站出來爭取權益,由於雙方僵持不下,後來是海巡到現場維安才化解了工程船的困境。

在陸纜方面也引發不小的反彈與抗爭,「最後的1.4公里這一段居民比較密集,所以這邊抗爭強度最激烈。這一段一直到108年土木管路才正式進去施工,導致電纜機電工程到110年8月下旬才能進場施工。」第四工務段經理許少夫說。在這段不算長的1.4公里中就有170位業主,其中有些業主堅持不肯領補償金,從101年開始協商,直到108年1月也只發放了5-6成的補償金。由於已依法取得施工路證,剩餘未領的補償金便依照法定程序辦理提存,「提存的過程比較麻煩是這些人住在臺北到高雄12個縣市都有,要跑12個地方法院處理。」地權二組課長柯培堯說,在短短4個月內要完成全部提存,「我們請5位同仁去處理,最後在108年5月完成提存。」提存完成後施工疑慮降低,陸纜工程才得以繼續推進。

到了施工期,抗爭也沒停過,第六工務段經理陳建棋說:「路證取得跟進場施工是兩回事,為什麼在這兩年能夠進場施工,是因為靠北港的警力支持。」當時是警察手持盾牌站在施工點阻擋抗爭民眾,警察比民眾還多,台電人員才得以進場施工。陳保陵也提到自己遇到的抗爭,當時台電人員正與日方開會,工所的玻璃突然破掉,原來是有民眾丟石頭抗議,幸而除了玻璃外,並未造成更多的損壞。

「承諾不能跳票,安全不能打折。」董事長楊偉甫表示,任經濟部次長期間即多次參與台電、雲林縣府和民眾的協商,他認為開誠佈公是最好的方法,而真正的傾聽才能解決問題。在盤點過工程所有困難點,擬訂溝通策略後,運用各種不同的管道及方法,與關鍵人物保持密切的溝通,才一一解開盤繞糾纏的結,讓工程一點一點的推進到終點。

10年開花終結果,共創低碳里程碑

在近十年的施工期間,「中區施工處必須很努力的完成相關的工程的推動。」在海纜方面由世界知名的JPS/SC執行,而在民情面上,「不容易。」古璧松說,各種施工許可、補償都需要不斷折衝與妥協,而團隊針對問題一一克服與解決。「楊董事長身為台電最高長官,對海纜的重視,他親自面對與溝通,最後才有一個美好Ending,幕後的協助與幫忙是最大的功臣。」

10年是一段不算短的時間,中區施工處完成的工作不僅在台電史無前例,對臺灣來說也是相當重大的跨海工程,負責規劃設計審查的線路二組經理李元平說:「臺澎海纜是臺灣電業史上非常重要的里程碑,能克服相關困難並順利完成它,應該是到目前參與工程中最有成就感的了。」而它的意義不只是當下雙向電力傳輸,更是新的未來,臺灣邁向低碳島的最後一塊拼圖。

相關文章

上天入地布建未來 守護電力的職人匠心

從電廠或案場第一線,到智慧電網及交易平台的建置與運作,在不同崗位的台電人身上,相同的是為了穩定供電的......

智慧電網的先鋒部隊 為能源轉型扎根

智慧電網是能源轉型、穩定供電的關鍵,可說是臺灣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推手,台電推動智慧電網的幕後,有許多......

螢幕前的數據人生 擘劃電業轉型願景

正值能源、電業轉型的此際,智慧電業是台電的創新翻轉,同時關聯到國家經濟的未來發展,許多電力相關的新興......

「海纜」小隊出動! 沒有困難的藉口,只有解決問題的團隊

隨著臺澎海纜的硬體設施一項一項完工,緊接著上場的重磅好手是嘉南供電區營運處,不同的挑戰才剛要開始。......

首次通電,最後倒數 臺澎夜未眠

讓澎湖網外變網內的最後一個關卡,就是要讓澎湖的電通過電纜順利進入臺灣的電力系統,為了通過這道關卡,相......

數位轉型元年 建構數位基礎建設 打造智慧化電業

今(2021)年是台電數位轉型元年,在明確的發展藍圖規劃下,揭櫫「平台建置」、「資料治理」、「人才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