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旅人行腳—「熱帶植物我們罩的!」

辜嚴倬雲保種中心攜手社區復育

707期

879
0
2
文、圖—李育琴

氣候變遷加上人為破壞,自然棲地上,植物無聲消失。為了留下珍貴的基因庫,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的研究人員除了積極以科學方法保存種子,更致力於培養在地社群意識,形成不可或缺的保育守護力。

屏東縣高樹鄉的沿山公路兩旁,蔓延著廣大的鳳梨田。沿著公路轉進「泰和農場」入口,經過果園和農地小徑後,眼前出現幾座大型網室建築。這裡是全球最大的熱帶植物保種中心—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自2007年成立至今,共收藏了超過3萬3,000種活體植物。

如何想像3萬多種植物的收藏規模?以臺灣來說,目前有紀錄的植物種類是5,000多種。不只在臺灣,保種中心有計畫地收藏來自全球熱帶及亞熱帶的植物,透過植物的異地保存、研究與交流,積極搶救瀕危植物及保存原生物種。這裡有全世界最豐富的蘭花、苔蘚、天南星和秋海棠等植物,分別種植在妥適管理的溫網室裡。工作人員的辦公室就位在其中一棟網室內,裡頭有各種蕨類,環繞許多大型山蘇。30多位同仁每日的任務即是照顧植物、採集研究,以及對外合作。

「植物的保育有就地保育和遷地保育」保種中心資深蒐藏經理陳俊銘說,有些瀕絕植物在原生環境遭到破壞和威脅,無法原地保育,須以人為方式遷移至不受威脅的野地保護。保種中心採集到植物種源後,會依照原棲息環境和植物需求,規劃種植環境,利用網室、水牆或冷氣房等設施,營造不同的生長環境,並由專門人員負責照顧、繁殖、記錄。每棵收藏植物都有專屬編號。翻開植物上的標籤,標示了開花和育種日期,相關訊息也記錄在資料庫中。陳俊銘說,未來這些植物除了有機會送回原棲地復育,也可供作相關研究及發展應用的樣本。

隨著植物收藏量逐年提升,保種中心展現臺灣對珍稀物種保育的實力,也透過國際交流,為全球生物多樣性的流失提出解方。

全球物種消失中 人類難辭其咎

聯合國2019年發布報告指出,全球約有100萬種動植物面臨滅絕威脅,有些物種可能在數十年內就會消失。植物消失的速度更驚人,英國皇家植物園的研究人員表示,近600種野生植物已確定滅絕,是鳥類、哺乳類和兩棲類總數的2倍多。而人類活動破壞自然棲地,正是物種消失的主因。

保種中心收藏了大量熱帶植物。陳俊銘解釋,「熱帶地區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多的區域,然而那裡的植物消失速度也最快。」他說,我們日常的生活模式,可能使千里之外的熱帶雨林遭砍伐,許多植物尚未被發現就滅絕,是對當地生物多樣性的侵略。他以索羅門群島為例:「那裡至少有8,000種以上的未知植物。保種中心收藏了一種全世界葉子最長的蘭花—英聖雙形蘭,是從索羅門群島採集回來的。這種蘭花需要完整森林才能存活,但人類砍伐熱帶雨林時,往往是整片清除。」

昔日植物天堂 珍稀蘭花紅顏薄命

「這是因人而起的問題,但人也有機會將之導正。」陳俊銘認為,稀有植物的復育應有新思維。藉由人們參與及建立在地意識,可找回流失的生物多樣性。

蘭嶼,是臺灣植物保種行動的熱點,目前政府也在此推動「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陳俊銘說,蘭嶼如此獨特,因其面積僅50平方公里,卻擁有上千種原生植物,約占臺灣維管束植物的1/4,其中近200種是臺灣本島沒有的,更有60多種獨立演化出的蘭嶼特有種植物。然而,過度採集使島上特有植物面臨滅絕威脅。根據2017年《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島上65種蘭嶼產蘭科植物,有一半面臨滅絕風險。

「紅顏薄命」是蘭嶼原生蝴蝶蘭和特有種蘭花的共同特色。陳俊銘說,「它們太漂亮了,容易被順手採走,或遭商業大量採集。而它們野外繁殖的速度,永遠趕不上採集速度。」打開Google地圖,陳俊銘指著臺東外海的這座小火山島說,蘭嶼是菲律賓北方群島的延伸。透過採集原生蝴蝶蘭,分析植物種源,可以找出臺灣與南方島嶼間串聯的故事。植物溯源是復育的基礎,更有助於因應未來可能面臨的風險。

近年,保種中心重啟「蝴蝶蘭返鄉」保種計畫,將兩種臺灣原生蝴蝶蘭—白花蝴蝶蘭、姬蝴蝶蘭,重新迎回蘭嶼原始棲地。自2018年5月起,也和台電核能後端營運處簽訂合作計畫,挑選蘭嶼特有的蘭嶼白芨、紅花石斛、管唇蘭、雅美萬代蘭作為優先復育名單,並與蘭嶼鄉公所、當地學校合作。透過保種中心的採集引種、復育,再引回棲地繁殖,期待重現野生蘭花滿布山野的美景。

培育在地社群意識 替瀕危植物找靠山

過去,保育單位為了讓白花蝴蝶蘭重回棲地,將大量繁殖復育的蘭花帶回蘭嶼森林種植,但不久後仍被採光。陳俊銘說,不想再做同樣的事。「蘭嶼不一定要做太多植物復育,建立起在地意識反而更重要。藉由媒合在地社區認養植物,並為4種蘭花量身打造回到蘭嶼的方法,重要的是推動當地民眾的概念重建。」

從紅皮書的評估可知,每一種瀕危植物有其特殊故事。若因人為採集、棲地侵占,那麼再大量繁殖種回也沒用。陳俊銘說,「應該是解決人的問題,不是解決植物的問題。」因此,保種中心透過台電公司,串連在地人脈,已募集70多位植物認養人,並成立LINE群組。他說,「認養人分享種植心得與資訊遍布每一村,有麵店老闆、pub店主、台電人員、國小、高中等學校……希望各行各業都來參與,不是只有少數幾個人。」認養人除了可取回植物,種在居家附近或校園,保種中心也會教導如何授粉,期待種子飄向野外擴展族群,在原棲地自然復育。

永續觀光島 以保育帶來獨特價值

此外,這些在地植物也是述說蘭嶼故事最好的素材,有助於蘭嶼推展永續觀光。陳俊銘認為,發展島嶼觀光的蘭嶼,不需複製其他地方過度開發的模式,「蘭嶼應該有蘭嶼的樣子。」

他進一步說,「蘭嶼的植物展現其特有面貌,有些稀有,有些屬於民俗植物,若把在地植物種回這塊土地,首先海水會變得乾淨,海龜會更多;製作拼板舟的植物,可作為行道樹提供遮蔭;此外,在遊程設計上,民宿業者可帶遊客採集民俗植物,善用芋頭田和田埂植物,體驗在地烹飪。整合了文化、保育內涵,蘭嶼的觀光就不會只是浮潛、夜觀而已。」

「希望這裡被人破壞的土地,能夠種回屬於蘭嶼的植物,」陳俊銘強調,植物保育並非絕對保護,也可兼顧經濟。若從發展的角度來引導保育,蘭嶼的觀光才不會喪失自主權,作為永續觀光島將有更多可能性。

作者簡介

李育琴

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系碩士生。環境記者,主要關注南部地區環境、生態、文化資產與農村永續發展等議題。現居國境之南客家聚落,以文字和身體耕耘生活。

相關文章

解密台電X檔案—回瞰台電清明上河圖

20世紀初,臺灣鐵道完成南北縱貫線,不只便利運輸、形成全島生活圈,又因其貫穿臺灣南北地區的特性,「縱......

旅人行腳—舊東西線‧能高越嶺道東段紀行

今(2021)年3月,台電公眾服務處邀請我繪製舊東西線─能高越嶺道東段的插畫地圖,因此有緣在1位保線......

路上觀察學特輯11—黑夜何必仿白晝 追尋城市理想之光

生活環境中的照明,是不是越亮越漂亮、越安全呢?那可不一定。想知道那光是不是真的好,可以試著從安全、舒......

路上觀察學特輯10—貨架上的時空膠囊 老雜貨店身世開箱

不論是糖果、遊戲卡,或柴米油鹽醬醋茶,藏在巷弄裡的老雜貨店,總能滿足不同年齡層的需求。除了買賣,那兒......

臺灣電業文史散步—翻滾吧!閘門

走訪蘭陽發電廠天埤機組的天埤進水口,有幸見識全臺唯一、服役中的產業遺產「滾動式閘門」,一探當年的實業......

豆知識補給站─罐頭裡的經濟奇蹟

小小洋菇,竟能創造大量外匯收入,如何做到?臺灣農產及加工力不容小覷,以罐頭堆出了經濟、外交甚至政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