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路上觀察學特輯11—黑夜何必仿白晝 追尋城市理想之光

707期

1339
0
26
文、圖—范毓雯

生活環境中的照明,是不是越亮越漂亮、越安全呢?那可不一定。想知道那光是不是真的好,可以試著從安全、舒適、美學三個面向來檢視。

大地魔法師抹去最後一絲殘陽,墨灰色暈染了整片天幕,街道上,招牌和燈飾開始發亮,有的光溫和宜人,可以直視;有的光直射人眼,令人不適。臺北市信義區某處戶外廣場上,「不夜城:街訪走讀城市照明設計」活動正在進行。照明設計師洪乙均、劉懷君,帶領民眾體驗燈光設計在「安全」、「舒適」、「美感」的不同層次及影響。

光說不「斂」 越亮越好的迷思

十字路口旁的大樓滿布閃亮不已的大招牌,非常醒目,但在照明設計師眼中,觀感卻不同。「這樣的照明設計,就是過度吸引行人注意力,而且它也吃掉了紅綠燈,讓行人或駕駛人分心,反而不太安全。」洪乙均說。接著我們走到對街,人行道上的行道樹燈光,非常強烈直接地刺入我的雙眼,眩光看不到地面造成不確定感,踏出下一步時我遲疑了。

「這裡的光源很亮,暗的地方又太暗,對比度太大了」,洪乙均解釋,眼睛同時看見地面跟燈具的超強光源時,直接面對強光讓瞳孔收縮,減少進光量,對比之下地面顯得更暗。走在這條路上,雙眼在亮暗、亮暗之間重複調適,容易過度疲勞。而太強烈的光,也像電影裡審問犯人的那束強光,帶給人極大刺激和壓力。

其實「剛好」的光和照明,是有標準規範的。國際間通用IES照度標準(美國照明工程師會),臺灣則有CNS(國家照度標準)。「過度照明」指的就是不當或沒有必要的亮度。

「一般大眾會有越亮越漂亮的迷思,其實過度照明也算是光污染。目前臺灣很多的燈光表現都是很任性的,有點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如果沒有特別找設計師做整體環境考量,常常就會失控。」洪乙均說。

說到「失控」現象,劉懷君分享了一件讓她印象深刻的事:那時臺灣LED廣告招牌剛出來,某天晚上,她行經沒有路燈的騎樓,走著走著,地上突然冒出許多閃爍光點。她嚇了一跳,定神一看,才發現是從對街投射來的過亮廣告招牌燈。劉懷君說,讓人在公共場所感到舒適的光線,通常不是過多的照明覆蓋量,或越亮越好,而是從多種亮度適宜的燈光來源,各自發出柔和均勻的光所組成的環境光感。

因此,建築外觀進行燈光規劃時,一開始的夜間照明環境分析很重要。目前,臺灣的《光污染管理指引》草案提供了「光曝露建議值」:晚上6點至11點,在商業區的人工光源,最大亮度建議值為1,000燭光(cd/m²);不在這個時段和區域的最大亮度建議值則為650燭光(cd/m²)。然而,這僅是建議,不具強制性。隨著科技發展,同瓦數的LED只會越來越亮。兩人認為,廣告招牌的亮度應該有更具體的規範。

「如果沒有亮度標準,你亮我就比你更亮,大家比來比去變成一片亮,路過行人怎麼辦?」劉懷君說。洪乙均也建議,政府若能補助廣告招牌加入控制系統,鼓勵商家到深夜時段,即可減去招牌亮度或關掉部分燈光,從節能環保的角度來看,非常有可行空間。

有溫度的設計力 打造友善光環境

洪乙均、劉懷君都是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從系上選修的照明設計課程,開始接觸燈光知識專業。兩人相識卻是在離開校園後,洪乙均在紐約Parsons建築燈光設計研究所畢業後回臺灣,在知名室內設計公司當in-house燈光設計師;劉懷君則任職於專業燈光設計公司。十多年前兩人即有工作往來,彼此的互動和觀念都滿契合,於是2019年,洪乙均將工作室轉型成公司時,便邀請劉懷君加入團隊。

說到公司取名「有珖」,洪乙均引述陶淵明《桃花源記》的一段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這段文字當中的「有光」兩字,讓她格外有感觸,她覺得這裡的光表達的是一種希望、嚮往,「由這樣的想法出發,我們決定在『光』字旁再加上玉字邊,希望作品可以比以前更成熟,呈現出來的光感像玉一樣的溫潤、優雅、獨特。」洪乙均說。

打造讓人充滿希望、嚮往的「光環境」,不只是設計照明亮暗,更延伸到光如何使人感受到居住環境更友善、文明。劉懷君說:「優質的光環境中每個角色都很重要,我們以人的感受作為設計初衷,透過與業主、建築師、室內設計師、廠商溝通,分享我們的經驗和想法。以燈光表現空間、建築特色,塑造光感氛圍,達成心靈感受與功能性的平衡。」

讓光加分 還給夜晚該有的暗

從這些角度來觀察,洪乙均和劉懷君認為相較於臺北市其他區域,「最強商業區」的信義區很注重燈光表現,以101為中心延伸的幾棟建築物,各具特色風格。在這裡,可以觀察到有無燈光設計的差異。設計師透過光源配置,能替建築物營造出魅力氛圍。「好的燈光設計可以結合建築或空間本身的細節,白天不影響外觀,到晚上有神奇效果,又不會讓你覺得不舒服。」沒有燈光設計師參與時,很可能循慣性思維,以大型投光燈或以量取勝的燈具,無差別式地狂放照明。洪乙均說,整合與打造光環境是照明設計師存在的意義,讓建築或空間在夜間換上另一種表情,經由光的呈現而更加分。

劉懷君則以曾參與過的「大溪歷史光廊道」為例,她認為這個案子是美感與功能性並重的優良示範,在照明對人、對天空的影響上,取得了平衡。該處是由公會堂、蔣公行館、武德殿……等歷史建築組成的區域。當初設計照明時,不僅考慮到人的眼睛,也考量到人造光是否干擾昆蟲生存。因此,打亮建物時多採用間接的方式洗亮,並將投射燈光精準投射到對的位置,最大限度減少散落在外的餘光。步道燈也採感應型,「有人經過會徐徐漸亮的韻律,是很可愛的人性設計。」

我們從臺北市政府捷運站外出口,沿著商場一路步行,走到百貨公司空橋較暗處時,才望見懸在半空的月亮,以曖曖內含光的亮度,溫柔委婉地照著大地。每個人都停下腳步,佇足望向天空。這樣的靜默讓我思索,以人造光照亮夜晚,或許已成了根深蒂固的習慣,讓我們延續活動力。但是不再黑暗的夜晚,是否背離了「日落而息」的規律?遠離黑暗是絕對的好嗎?如何取得過猶不及之間的「平衡」,是兩位設計師的心中要務,營造與環境共生的用光方式,則如同尋訪桃花源,成為點亮文明意識的盼望。

領路達人

有珖設計

由畢業於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的洪乙均和劉懷君,共同組成的燈光設計公司。希望設計出玉一般溫潤的光,以最優雅的姿態,兼顧感受和功能,營造出對人、環境、天空更友善的夜間環境。讓光和人的生活有更正面的交集與互動,呈現出獨特、剛好、友善人文和文明的理想光影樣貌。

相關文章

路上觀察學特輯12—開啟Y字路陰陽眼 層層透視臺灣魅力

「Y字路」在臺灣,常稱作「三岔路」。2017年,日籍作家栖來光出版了《在臺灣尋找Y字路 台湾、Y字路......

解密台電X檔案—回瞰台電清明上河圖

20世紀初,臺灣鐵道完成南北縱貫線,不只便利運輸、形成全島生活圈,又因其貫穿臺灣南北地區的特性,「縱......

旅人行腳—舊東西線‧能高越嶺道東段紀行

今(2021)年3月,台電公眾服務處邀請我繪製舊東西線─能高越嶺道東段的插畫地圖,因此有緣在1位保線......

旅人行腳—「熱帶植物我們罩的!」

氣候變遷加上人為破壞,自然棲地上,植物無聲消失。為了留下珍貴的基因庫,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的研究人員......

路上觀察學特輯10—貨架上的時空膠囊 老雜貨店身世開箱

不論是糖果、遊戲卡,或柴米油鹽醬醋茶,藏在巷弄裡的老雜貨店,總能滿足不同年齡層的需求。除了買賣,那兒......

臺灣電業文史散步—翻滾吧!閘門

走訪蘭陽發電廠天埤機組的天埤進水口,有幸見識全臺唯一、服役中的產業遺產「滾動式閘門」,一探當年的實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