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路上觀察學特輯10—貨架上的時空膠囊 老雜貨店身世開箱

706期

1336
0
2
文—林欣誼 圖—曾國祥

不論是糖果、遊戲卡,或柴米油鹽醬醋茶,藏在巷弄裡的老雜貨店,總能滿足不同年齡層的需求。除了買賣,那兒還陳列了滿滿故事,等待人們駐足聆聽。

廿一世紀的現代人早已習於網購,生鮮、雜貨、服飾、家電無一不能線上買賣。在網速一日千里的年代,連到巷口買碗麵、去兩條街外的超市走一圈,都能以手指一鍵代勞,誰還會想起古早的「雜貨店」呢?

然而,城市人難以想像的是,在臺灣鄉里之間,雜貨店仍是無可取代的存在,都市人追求方便快速、避免多餘口舌或真人接觸的購物模式,在很多地方並不適用。走進雜貨店,要一包鹽、拎一瓶醬油,圖的不只是買東西,還有彼此看顧的一份人情;求的不單是銀貨兩訖,更多時候是消磨一個下午的無處可去。

2015到2017年間,我和先生曾國祥為了撰寫《老雜時代》一書,踏上環臺尋訪雜貨店的旅程時,就大大開了「都市俗」的眼界。

穿梭城鄉 追索「店仔頭」記憶

對我們六年級生來說,雜貨店是個似遠還近的記憶,我們有幸得見它的最後榮光,那盞光,連同那塊小小的菸酒牌、迎門的糖果櫃,照亮了我們的童年。人人心中都有一間雜貨店,好比鄉土詩人吳晟也寫過名為〈店仔頭〉的詩,閩南聚落中所稱的「店仔」、「店仔頭」即雜貨店,詩中描述:「店仔頭的木板櫈上/盤膝開講,泥土般笨拙的我們/長長的一生,再怎麼走/也是店仔頭前面這幾條/短短的牛車路」,生動刻劃出幾十年前鄉間店仔的景象。

而幾十年後,我們從臺北出發探訪雜貨店,循著縣道小路往不知名的村落深入時,最常賴以搜尋的座標,便是廟口和小學。

因廟口往往是最早發展聚落、商街的中心,開門迎市的店家多且年代久遠;小學旁的雜貨店則主打廣大的學童族群,零嘴、飲料、玩具是店內商品大宗,以前人口多時,國小方圓幾里內可說是店家必爭之地。

我們的視角,從都市穿越到鄉村,而敞開大門的雜貨店,見證著從古至今的在地變遷,帶著我們從門口大樹、椅條,往長條店屋的更內裡探去,發現更多教人驚奇的舊物舊事—那是個人拼搏的成長史,或從菸葉到鹹菜的物產源流,以及家族遷徙、甚至大時代的戰爭故事。

探訪多處才驚覺,雜貨店已經不是目的,而是踏入臺灣每方地域的窗口。它們因靠山、臨海、農村、部落等環境不同,收摺了不一樣的來歷,與老闆們的身世。

童叟無欺 時代口味的風土故事

比如在石碇茶鄉的姚成商店,家中世代種茶,至今仍是當地製茶比賽常勝軍。80歲老闆年輕時一大早上山採茶,太太顧店,遇到要補貨的日子,下午便趕下山搭客運,到臺北迪化街「割貨」(批貨)。回到石碇後,再用扁擔挑6公里山路走回店裡,米酒一次能挑4打,一天跑4趟。

雙溪牡丹呂恆蕭號的老闆,年少時在瑞芳燒焦炭、猴硐挖煤礦。當時牡丹因礦業而興盛,街上人來人往,雜貨店開在大廟旁,每到放學時整個廟埕滿滿都是來買汽水、玩尪仔標的孩子們。

苗栗公館的出礦坑有臺灣第一、全世界第二古老的油井,戰後又產天然氣,油井繁榮造就萬家燈火。美和商店的老闆回憶,1970年代他店裡賣一天檳榔的錢,比中油員工的薪水還多。臺中大里鹹菜業自1960年代興盛,家家都在醃鹹菜,但當年食鹽仍歸公賣,楊勝昌商店是少數領有「鹽牌」的店家,老闆回憶,最鼎盛時,他家倉庫大到可屯上3千公斤的粗鹽。

再往南探尋,雲林土庫滿街油車間(榨油廠),以前全臺的麻油、花生油都看土庫當天市價而定,街上的豐村行從第一代到現在賣的麻油、醬油都還是當地老廠牌。嘉義曾為臺灣四大菸區,如今菸田已不復見,竹崎鹿滿的福美商號老闆告訴我們,幼時他最愛跑進菸樓玩,猶記烤菸時味道濃郁又溫暖,「母雞都會躲進去,窩在熱管旁邊孵蛋。」

到了屏東車城,盛產洋蔥的保力山頭有著三軍聯訓基地,演習砲聲是日常。振益商店的老闆娘笑說,因為打靶,震到房子牆上都有裂痕,「我們村裡沒一棟建築是完整的。」而村裡青壯人口外移,她平時當導遊,顧店的媽媽年邁生病後,小店只在她回家時才開門營業,生意是其次,「只是為了讓附近老人家,可以進來聊聊天。」

東部宜蘭蘇澳南方澳以漁港聞名,早年擺攤作漁民生意的興發商店老闆娘,則心疼當時艱苦的「釣艚仔」,討海時用竹筏出海、徒手拉漁線捕魚,浪一大就翻船,因此下午回航後碼頭常見一排落海喪生的「鯊魚」,指的是橫躺在地的屍體。

小本經營 多元族群扎根島嶼

島嶼的物產因地而生,島上族群卻依時流動。閩南、客家、部落原住民、眷村外省族群等店家老闆,各有家族的移民小史。

比如座落基隆碼頭新村的郭記商店,由高齡90歲、人稱「馬老大」的老闆與太太坐鎮,操著山東口音的他回溯,少年時參加游擊隊打「土八路」共產黨軍,1949年跟著10萬國民黨大軍搭船駛出青島,落腳臺灣。退伍後他在基隆當公車司機,與來自苗栗的太太結褵。太太開的雜貨店生意興隆,他的大把朋友晚上都喜歡來店裡吃喝談天。

馬老大在青島家鄉打游擊時,臺灣正陷入中日戰火。美軍空襲桃園龍潭時,三坑子的一位碾米廠老闆不幸喪生,不到20歲的長子扛起家計,幾年後開了榮興商店養家,我們就在如今成了觀光勝地的三坑子老街,聽老闆回憶往事。

北端的基隆港成了山東大兵的第二故鄉,南端的屏東恆春紅柴坑漁港旁,界順商店的老闆則說著當過臺籍日本兵的父親,前往菲律賓打仗的戰地求生記。爸爸告訴他,當年是如何經歷同袍一個個死去,又是怎麼在荒地裡挖土吃蟲。因此他從小謹記孝敬父母,婚後便回鄉陪媽媽顧店。

在入口寫著「大陳義胞」的屏東新埤玉環新村,老舊且少有人居的眷村內,開著一間小而新穎的雜貨店。老闆在幼時隨家人從大陳島撤退來臺,成長於貧窮環境的他,成年後隨移民浪潮到維也納,在親戚開的餐館裡打工,漸漸經營出成功的餐飲事業。如今,他退休返鄉陪伴老母親,這間小店是他重溫兒時的寄託。

往部落去,宜蘭南澳澳花部落伊凡商店的泰雅族老闆娘說,日治時期全部落從山上被迫遷到此,連父母在家都不講族語,改講日文,因此她也能說一口流利日語;而店裡的筆記本,仍記著往來族人賒欠的帳款。

部落雜貨店提供現代超商無法比擬的服務,例如:1元銅板就能買的糖果、也像昔日一樣給人賒帳。南投信義久美部落的小孩放學後,若大人還忙於農事,就到桃源商店裡寫功課;臺東太麻里金崙部落的日新商店,在全村因颱風停電時,點著蠟燭也要開門,就是為了讓居民有東西吃、補給必需品。

因此,雜貨店做的豈止是買賣而已,有的也遠比人情更多。它是懷舊座標,也是口述歷史的故事屋,還可能兼營讓人賒帳借錢的錢莊,擔任調解地方事務的公道伯;更是青壯人口外移後,供給村中老小一個去處的照護地。

雜貨店,或許是都市人的旅途景點,卻是在地不可或缺的日常風景,它所收藏大大小小的故事,遠比架上買賣的貨品,還要多更多。

領路達人

林欣誼

1980年生,台大外文系畢業,曾任報社文化記者。著有《老雜時代:看見台灣老雜貨店的人情、風土與物產》並經營「老雜時代」Facebook粉絲團,合著有《繪聲繪影一時代:陳子福的手繪電影海報》、《老屋創生25帖》、《水水蘭陽 百年電火》等書。

相關文章

旅人行腳—舊東西線‧能高越嶺道東段紀行

今(2021)年3月,台電公眾服務處邀請我繪製舊東西線─能高越嶺道東段的插畫地圖,因此有緣在1位保線......

路上觀察學特輯11—黑夜何必仿白晝 追尋城市理想之光

生活環境中的照明,是不是越亮越漂亮、越安全呢?那可不一定。想知道那光是不是真的好,可以試著從安全、舒......

旅人行腳—「熱帶植物我們罩的!」

氣候變遷加上人為破壞,自然棲地上,植物無聲消失。為了留下珍貴的基因庫,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的研究人員......

臺灣電業文史散步—翻滾吧!閘門

走訪蘭陽發電廠天埤機組的天埤進水口,有幸見識全臺唯一、服役中的產業遺產「滾動式閘門」,一探當年的實業......

豆知識補給站─罐頭裡的經濟奇蹟

小小洋菇,竟能創造大量外匯收入,如何做到?臺灣農產及加工力不容小覷,以罐頭堆出了經濟、外交甚至政治力......

路上觀察學特輯09—都市採集正夯 路邊野花草藏生機

平凡雜草可以煮成美味炒飯,路邊野花能做成可愛花冠。非常時期,你跟植物熟不熟?救命技能可能就來自懂得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