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旅人行腳─恆春不只斯卡羅 走讀車城海岸風土

705期

1315
0
1
文、圖─李育琴

恆春半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來自各方,不同族群的人們受到吸引,在數百甚至數千年匯聚於此,靠山吃海,交易鬥爭。一道道生存痕跡儲存至今,釀就錯綜複雜的半島故事,等待旅人再次踏足閱賞。

公視年度大戲《斯卡羅》描述1867年恆春半島發生的羅妹號事件,以及當時在清國政府管轄範圍外,「琅」地區的多元族群和各方勢力競合情勢。劇集首播後,引發大眾對於150年前恆春半島族群歷史的好奇與探索。

19世紀後半,臺灣最南端的這片土地及原住民,連番因涉外事件躍上國際。羅妹號事件後,又有日軍登臺征討原民番社的牡丹社事件,使得當時的清國政府不得不正視臺灣島的重要性,恆春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設縣建城。一直以來,人們對於恆春半島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它的熱帶海洋和豐富自然資源。經《斯卡羅》戲劇傳遞,當我們踏上半島,或許更能留意風景中蘊藏的歷史淵源脈絡和多元族群文化特色。

車城 恆春半島開發起點

從臺26線屏鵝公路南下進入恆春半島,到恆春鎮前,遊客常在車城稍作休憩。車城有全臺最大的土地公廟福安宮,這座廟宇是漢人入墾300多年的歷史見證。而舊稱「柴城」的車城,其實是恆春半島最早開發的地區。許多文獻紀錄、探險家著作,都詳細描述了當時車城的社會樣貌。跟隨著地方文史工作者和在地居民的腳步,聆聽他們分享在地生活經驗、耆老口述的地方故事,昔日歷史和生活場景彷彿重現眼前。

投入恆春文史研究數十年的念吉城老師,經常在古物文書裡尋找恆春歷史的蛛絲馬跡。他也不厭其煩地拜訪原住民部落耆老,記錄其口述歷史。

「車城是恆春開發的頭。」念吉成描述,19世紀的車城是繁榮熱鬧的市街。當時射寮灣(又稱琅灣)裡帆船點點,位處河海交界沖積平原的新街、較內地的保力等聚落,匯集了大量人口,漢人、馬卡道平埔族和琅十八社原住民等族群,因為各種商業交易聚集於市街。他們進行土地買賣,也互相通婚,恆春半島慢慢成了今日的多元族群融合。

龜山 牡丹社事件的軍事要地

沿著射寮灣往南,越過四重溪和保力溪出海口,眼前可見標高72公尺的龜山。龜山是牡丹社事件的重要地點。緩步走上龜山步道,從高處的觀景台可一覽恆春縱谷平原,遠眺四重溪。向西,則是恆春西側的大平頂台地和後灣港,後灣港一旁矗立著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的鯨魚造型建築。

1874年日軍登陸後,以龜山為據點沿著四重溪河谷進入石門,攻打排灣部落得勝。清國政府因此同意賠償日人,次年並在恆春設縣築城。龜山極具戰略價值,1895年臺灣割讓日本,日本政府後來在龜山挖掘許多坑道和山洞,是二戰期間軍事要地。

若再回溯數千年,龜山可是史前時代遺址。考古專家說,沿著步道兩旁高位珊瑚礁的林地,可發現不少貝殼碎片,有些也許是來自史前時期。這座小山丘內藏著恆春半島南島語族文化的痕跡。

後灣 墾丁另類生態景點

龜山下有個美麗小海灣,即後灣港。來到後灣,筆者總喜歡叨擾自小在此成長、說不完在地故事的「黑貓姐」楊美雲。後灣曾是個不被看見的小漁村,海生館進駐成立後,財團也來購地,要興建大型旅館。然而當地有極為珍貴的陸蟹棲地,一旦開發,海洋生態恐遭破壞。從環境永續的面向而言,後灣村的未來發展並不樂觀。

後灣的海岸林是恆春半島最完整、不被道路切割的陸蟹棲地,至今已調查到近30種陸蟹。生態專家認為,後灣是墾丁陸蟹的基因庫,具有豐富的生態多樣性功能。黑貓姐對陸蟹不陌生,「小時候海邊和田裡很常見,我們都說是gōng仔。」她說,以前農地常發現陸蟹,在地居民也會採集食用,現在隨著墾丁高度開發,陸蟹卻變得珍貴稀有。

大型旅館業者後來決定異地興建,保存後灣的陸蟹棲地。如今,後灣以寧靜海灣、美麗夕陽,豐富又獨特的海洋潮間帶生態與文化,吸引遊客探訪。村中也有不少特色民宿,是墾丁地區度假的另類選項。

而黑貓姐和夥伴們長期巡護海岸,守護這片美麗的海洋生態。海岸林有豐沛地下水,是陸蟹棲息處,但因林地偏僻,常有不肖業者偷撿寄居蟹販售牟利。黑貓姐不僅發現寄居蟹被偷採,海灘上也常見寄居蟹用蝸牛殼或瓶蓋垃圾當房子,海洋塑膠垃圾問題越來越嚴重。

為了給「瓶蓋寄居蟹」更好的家,多年前,黑貓姐發起為寄居蟹募螺殼的活動。她把募來的螺殼投放到海岸林中,親眼看見寄居蟹歡喜地挑選新殼換上。這項行動引起民眾熱烈響應,紛紛將曾到海邊遊玩時向攤販購買的貝殼,寄給黑貓姐或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為寄居蟹找家,讓民眾透過行動了解並參與保育海洋生態。

礁岩採鹽、手作瓊麻 回溯海洋文化

除了陸蟹保育,黑貓姐也將後灣的生活記憶發展成旅遊體驗。後灣海岸除了海灣內的沙灘,周邊圍繞著綿密的珊瑚礁。從早遠的原住民到近代漢人,當地一直有礁岩採鹽的傳統。楊美雲回憶起幼時村中耆老掃鹽和曬鹽的情景,她重拾採鹽文化,在珊瑚礁岩間走跳,取回穴壺中的海水鹽滷,經過煮鹽、炒鹽程序,生產出天然海鹽。

重拾後灣的海鹽文化,不僅是回溯過往在地人傍海而生的生活習性,黑貓姐認為,這是人類從仰賴自然延伸到保護自然的實際作為。因為必須走向海洋採收鹽滷,因此更加關注海洋污染和氣候變遷等問題。跟著楊美雲體驗炒鹽或製作鹽滷豆腐,就像經歷一場後灣文化和生態的交集洗禮,「我們怎樣對待海洋,海洋就會回給我們什麼。」

近來海洋塑化污染受到關注,塑膠微粒是否會透過食物鏈進入我們的飲食?思考得更透徹些,黑貓姐便希望從各種生活面向,回應減塑和減少廢棄物的問題。

「瓊麻纖維就是從土地裡長出來,使用後又可回歸土地的材料。」瓊麻曾是恆春半島遍地栽種的植物,瓊麻繩的產量占全臺八成,隨著塑膠產品出現,瓊麻繩逐漸沒落。近來,黑貓姐跟夥伴一起研究,找回恆春半島曾經繁盛的瓊麻採纖技術,要利用在地材料取代塑膠製品。

將麻繩套上編織工具,透過簡易的穿線、編織,即可完成一雙瓊麻草鞋。黑貓姐說,手工取纖過程需費時等待,但瓊麻纖維細白精緻,製成接觸皮膚的用品非常適合又耐用。她先想到的就是瓊麻拖鞋,不管是穿在腳上,或製作成可愛的辟邪物,都會是墾丁在地獨特的文化產品。此外,重新使用瓊麻纖維不僅回顧了恆春半島發展史,也是對大量使用塑膠製品,造成海洋生態危機的反思。

後灣,車城海岸線上的迷人小村落。來到後灣,不容錯過在寬闊海灘欣賞夕陽西下;若時間恰好,可一睹陸蟹下海釋幼的生態景觀,這大概就是一趟極為幸運的旅程了。多次拜訪黑貓姐,聽她述說或以民謠唱誦恆春及後灣的故事,感受到人如何與自然相依相靠、互利共生。車城海岸線上不可錯過的人文和生態之旅,是否也吸引你動身一遊呢?

相關文章

臺灣電業文史散步—翻滾吧!閘門

走訪蘭陽發電廠天埤機組的天埤進水口,有幸見識全臺唯一、服役中的產業遺產「滾動式閘門」,一探當年的實業......

豆知識補給站─罐頭裡的經濟奇蹟

小小洋菇,竟能創造大量外匯收入,如何做到?臺灣農產及加工力不容小覷,以罐頭堆出了經濟、外交甚至政治力......

路上觀察學特輯09—都市採集正夯 路邊野花草藏生機

平凡雜草可以煮成美味炒飯,路邊野花能做成可愛花冠。非常時期,你跟植物熟不熟?救命技能可能就來自懂得如......

路上觀察學特輯08—戀戀鐵窗花 透視道地臺灣WAY

看多了不鏽鋼、鋁門窗的剛硬,偶然見到開在民宅上的鐵窗花,其多元的線條、圖樣,讓屋舍與街道籠罩復古氛圍......

節令生活─七娘媽賜福 鬼月的新生滋味

農曆7月到了,暑氣正盛,我心裡卻想著,如何在這個疫情時代張羅糯米、豬肉、香菇蝦米,還有雞肉等食材,要......

食農教育—理想生活好自然 到南澳品山海嘗在地

山在裡頭,海也在裡頭,低調的南澳懷抱豐富情調,一不小心被黏住的生活是一首首美好的田園交響詩。以食物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