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食農教育—理想生活好自然 到南澳品山海嘗在地

704期

646
0
0
文、 圖─葉品妤

山在裡頭,海也在裡頭,低調的南澳懷抱豐富情調,一不小心被黏住的生活是一首首美好的田園交響詩。以食物分享耕作辛勞與安心收穫,讓你吃進天地精華後,再也忘不了與大地的連結。

晴耕雨讀、蒔花養卉的田園生活,是許多人的夢想。規劃退休後,經濟、家庭都自由運籌,便能找一處理想空間,搭建一方舒心安身的房舍,人生下半場將是一片美好風景。我的理想亦然,只是選擇快轉累積財富的上班生涯,在離退休還遙遠的年歲,就帶著簡單家當,從繁華都會移居宜蘭南澳鄉間,捲起褲管學當農夫,嘗試即使兩袖清風也能構築屬於自己的田園美樂地。

如今春秋10年已過,耕作過幾處良田美地,實際體驗晴耕艱辛,蒔花不易。南澳的山河海,不僅成了個人安身之所,一小塊田地、一間小食堂,更牽引許多朋友到來,參與、分享農耕苦樂及田園生活的真與美。我在每一頓餐食中,傳達「食在地」的綠色飲食觀念;還辦了一些有趣的食農活動,展現另類的村落美學觀點。這是我的南澳日常,也是信念落實的歲月筆記。

女農實習生 自然農法貼近土地

遷居南澳,源於當年參加了「南澳自然田」的插秧活動。第一次赤腳下田、第一次將秧苗插入土中、第一次躺在田埂,看著青山白雲的首次農事體驗,就接觸了最友善土地的農耕方式,正好與我長年從事環境教育的理念不謀而合,心中理想的落腳處就此定錨依山傍海的南澳。我也以學習自然農法為目標,期待種出健康美味的作物,自耕自食並能分享給家人朋友。

學習農事必會關注到各種農法的內涵及方法,常聽到的有慣行農法、有機農法、自然農法、BD農法、無毒耕作……等。此時,南澳已有一群以自然農法耕作的新農夫,他們懷抱友善大地,互助合作的理念,立刻吸引我這位崇尚自然的初生之農。我當起小跟班,從學種稻開始,觀察不同農法種植的狀態,同時開闢一處小菜園,不施化肥、農藥,多樣化種植蔬果。

自然農法是由日本人福岡正信於1936年建立的農業系統,是指不耕作、不除草、不施肥、無農藥(除草劑),仿自然耕作,活化土壤,順著節令與土壤地形施種。使用「自然」一詞,是為了與施肥、施農藥的慣行農法有所區別,主要內涵是順應生物習性,儘量降低人為干預,了解到只要照顧好土地,作物自然健康,我們也能獲得安全的糧食;若使用農藥化肥,土壤便會失去生機,只好再用更多的肥料澆灌作物,惡性循環下,生態失去平衡,食安問題也就層出不窮。

幾年來的實際耕作加上觀察在地各種農法,我瞭解到農業絕對是門高深複雜的學問。各種農法皆有其條件和限制,若想改變農民的耕作方式,消費者的認知與選擇是關鍵。透過食農教育,讓大眾認識從產地到餐桌的種種面向。唯有生產者與消費者互相了解,善的人(農民與消費者)、事(友善耕作法)、物(健康作物)才有機會永續發展。

在地食堂好滋味 連結風土人情

南澳是宜蘭縣面積最大,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區。中央山脈縱橫大部分的土地,南澳北溪、南澳南溪流貫境內,近海沖積扇平原土質肥沃,適於耕作,土地多屬原住民保留地及國有地。且境內無任何工廠汙染,水源、空氣品質皆是上乘,沿海又有養殖業和定置漁場,物產豐富多樣。在南澳生活一陣子後,覺得南澳就缺一間呈現在地食材風味的餐廳。於是我大膽開設「好糧食堂」,打造串聯在地好食材的飲食空間。

食堂空間不大,以無菜單、當地當令的食材為主題。每次上餐時,我向來客介紹食物來源、南澳風土,讓消費者有意識地品嘗和感受在地食材的特色和滋味,進而認同友善耕作價值,願意以行動支持綠色產業。除了供應餐食之外,也不定期舉辦舉辦講座、音樂活動、食農教育等活動,活絡食堂的空間運用,讓飲食空間更豐富多元。

同時耕種和經營食堂,儘管時有朋友相助,但光靠自己著實人單力薄吃不消。於是,我也對外招募打工換宿小幫手,接納來自不同地方,各種年齡層的朋友,與我一起下田揮汗、廚房打雜。我們一起工作、吃飯、玩樂,彼此學習、成長,農村的生活體驗讓人生更深刻難忘。

菜園稻田皆教室 五感體驗接地氣

我有一塊菜園和一塊稻田,菜園離食堂很近,以雜作方式種植數十種可食植物,有常年生長的芭蕉、木瓜、百香果,常用辛香料,季節蔬菜,這些都會用在食堂料理中。隨著菜園作物收成,構思成風味特殊的菜單,例如,春天樹豆採收季就有「樹豆燉豬腳」這道料理;夏天野生蕃茄結果纍纍,加入蔬菜湯中別有一番滋味;百香果收成時,即製成百香果醬,淋在以當地稻米製成的「米布丁」上,好看又好吃;冬天,正逢朱秀蘿蔔成熟飽滿,切片後以梅子醃漬,即是道美艷動人的涼拌小菜。菜園裡的刺蔥、香椿更是辛香料的生鮮要角。餐盤裡需要什麼,只消走幾步路,就能取得最新鮮的食材。

這個非典型的「花菜園」,也是我進行環境教育最好的示範地。鄰近小學、社區大學團班、遠來的農友,都曾在這塊不到1分地的園地中,驚喜地發現各種藏在雜草中的作物。我的解說也不僅是介紹作物名稱和用途,而是請大家仔細觀察作物型態、葉片形狀和氣味,四周環境、土壤的特色、菜畦形狀、雜草樣貌等等。不只用雙眼觀看,還要用味覺、觸覺、嗅覺、聽覺,來感受認識。我稱之為「五感花菜園」,開展的是人人與生俱來的美感體驗。

還有每年稻田收割後,舉辦的「一期一會品米會」,我邀請南澳友善耕作的農友們前來展示新收成的稻米,並料理幾道米食與來賓分享。有一年,餐桌還直接設置在收割後的稻田中,就地用稻稈做地景裝飾,請來花藝師和工藝師教大家用稻草編花環和掃把。大夥兒坐在草堆上,賞用最新鮮美味的農產品,是一場體會「產地即餐桌」,正港「接地氣」的稻田野餐。

這樣的食農教育,活動安排不僅好玩、有趣,更希望讓民眾到產地認識農夫和作物,親身感受乾淨種植的土地能量。越多人願意多花一點時間、費用,購買友善耕作農產品,就能支持農民、保護田地和此處生物。這種彼此分享的快樂,遠勝過金錢與物品的交易,包含的是人與人的信任及愛的流轉。

從一位女農實習生到食堂廚師,當時單純對晴耕雨讀、蒔花養卉的美好想像並沒有夢碎,而是深刻體會農耕生活的不易和辛苦,領略從播種到收穫的過程充滿喜樂。只要善待土地,大地自然會以其神奇的力量回饋給你。

南澳不遠、山海很近,這個容易被忽略的蘇花中途站,值得你放慢腳步前來探索。

作者簡介

葉品妤

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早期從事自然生態攝影的推廣,目前定居在南澳過著半農半X的耕廚生活,經營在地食材風味的好糧食堂。

相關文章

旅人行腳─恆春不只斯卡羅 走讀車城海岸風土

恆春半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來自各方,不同族群的人們受到吸引,在數百甚至數千年......

路上觀察學特輯08—戀戀鐵窗花 透視道地臺灣WAY

看多了不鏽鋼、鋁門窗的剛硬,偶然見到開在民宅上的鐵窗花,其多元的線條、圖樣,讓屋舍與街道籠罩復古氛圍......

節令生活─七娘媽賜福 鬼月的新生滋味

農曆7月到了,暑氣正盛,我心裡卻想著,如何在這個疫情時代張羅糯米、豬肉、香菇蝦米,還有雞肉等食材,要......

路上觀察學特輯07—飛來「燕」福 簷下共居啾有感

穿梭飛翔的小小身影忙進忙出,騎樓樑柱、屋簷下騷動起來,捎來春天的訊息。這些拜訪臺灣的候鳥─家燕,是與......

旅人行腳─山海連線 西湖溪畔桃花源

走入苗栗西湖溪流域,客家先民篳路藍縷拓墾的層層梯田與清澈水圳,傳承百年里山智慧,也許諾保護石虎的棲地......

心靈相談室—疫情大禮 把握改變契機

近來,許多人受到突如其來的嚴峻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導致心情低落。然而,即使沒有不幸罹病,仍深陷焦慮到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