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路上觀察學特輯07—飛來「燕」福 簷下共居啾有感

703期

2576
1
4
文—黃郁晴 圖—王志偉

穿梭飛翔的小小身影忙進忙出,騎樓樑柱、屋簷下騷動起來,捎來春天的訊息。這些拜訪臺灣的候鳥─家燕,是與人關係最親近的鳥類之一。跟著達人,讓我們好好觀察這群來自遠方的嬌客。

燕子是典型候鳥,每年春天北返溫帶繁殖,冬天則南遷溫暖處避冬。臺灣位於亞熱帶,是燕子遷徙的中繼點,也是部分燕子族群停留繁衍之地。臺灣常見的燕子有家燕、洋燕及赤腰燕,其中「家燕」族群數量龐大,是民眾最常看到的燕子。

早期都市化程度不高,樑柱屋簷的建築形制,水田池塘提供充足的築巢材料,讓家燕築巢密度頗高,人與燕子的共生關係也十分密切。然而,隨著高樓大廈平地起,阡陌良田逐漸消失,家燕的「食材」與「建材」日漸減少,尋找築巢點的困難度也增高,燕子身影逐漸消失在都市叢林中,只有鄉間或保有傳統騎樓的都市街區,才有機會發現燕子蹤跡。

熱衷野外觀察 興趣變習慣

就讀花蓮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系生物組的王志偉,大學時便開始昆蟲觀察及環境普查,培養出野外觀察的興趣。他教職生涯中的第一所學校─高美國小,位於著名的高美濕地保護區旁。初來乍到的王志偉,用自己最習慣的方式─「生態觀察」來熟悉新環境,而他觀察的環境也瞬間從山上到海邊,從昆蟲轉為濕地生態。

多年來,王志偉不僅利用休假觀察高美濕地生態,也參與生態解說員培訓。身為自然科老師,他發現這些解說課程很適合國小學童,便在校創立「小小解說員」社團,帶小朋友體驗自然。王志偉說:「高美地處偏鄉,鄉下小孩假日也沒有什麼娛樂,不如帶著他們進行環境、生態、人文探索,讓孩子更認識家鄉。」

有朋自遠方來 家燕觀察起飛

2013年年底,「臺灣生態旅行促進會」帶著一群日本遊客到高美濕地移除外來種植物「互花米草」。幾位日本野鳥協會遊客發現當地環境很適合家燕繁殖,便建議王志偉將家燕觀察納入課程。那年年底,王志偉就趁著假日,帶學生騎單車繞行高美溼地附近5個里,尋找並清點燕巢蹤跡,替隔年3、4月觀察家燕生態做準備。

第一年的調查範圍較廣,一共記錄了100多個調查點。王志偉說:「第一年觀察以數量及位置為主,確認是否有家燕回來繁殖,尋找未知的燕巢並初步採訪居民。」由於家燕築巢多在屋簷、騎樓或是住家庭院,要近距離觀察家燕,孩子們就必須訪談住戶。從居民言談態度中,也能得知家燕與人的各種共生關係。

王志偉表示,傳統觀念中燕子築巢代表家有福氣,農曆年前後燕子歸巢,也與遊子歸鄉的團圓時刻相呼應,所以多數長者對燕子是接納包容的。幾年下來,王志偉帶學生去戶外觀察,一邊記錄鳥巢、成鳥、幼鳥數量,一邊向居民推廣家燕常識,社區中有幾位老人家,因為孩子例行性的查訪,變得更留心自家燕子狀態。甚至春天一到,就期盼與孩子分享家燕動態。這場家燕觀察不再只是社團活動,而是變成在地居民都參與的社區觀察。

「燕」遇紀錄 環境變遷指標

從前出沒於尋常百姓家的家燕,如今為何不見蹤跡呢?王志偉說:「家燕繁殖主要條件有二:一是築巢材料,二是食物。」早年臺灣為農業社會,稻田、池塘、溪流有築巢所需主材料泥土。以前的房舍多有梁柱、簷廊、騎樓,只要一個遮風擋雨的小角落,就能讓家燕築巢。然而隨著都市化程度越來越高,無遮蔽的俐落大樓取代平房,光滑鏡面玻璃或磁磚,也難以附著泥土。再來,家燕的主食為空中的昆蟲,鄉間稻田翻耕或晨昏時,家燕就有充足食物餵養雛鳥;反之,若農藥使用過多或綠地不足,燕子也會因食源缺乏而消失。無法滿足住、食條件,習以為常的家燕在都市便成了難得風景。

家燕主要棲地在韓國、日本及俄羅斯等高緯度國家。牠們每年北返,2月起陸續抵臺,靠著精良的腦內導航回到熟悉巢穴,若是該巢已被占據,也會在附近重覓築巢點。3月是家燕來臺最高峰,親鳥開始產卵孵育雛鳥。4月底,第一批幼鳥離巢後,親鳥產下第二代,並在6月孵化成長。7、8月,三代家燕再一起南飛到更溫暖的新加坡、澳洲等地度冬。王志偉表示,家燕雖然是候鳥,但臺灣特殊的氣候條件,讓部分群體只南飛到屏東,而不再往南遷徙。

在家燕觀察過程中,他們曾訪問到某戶人家的燕巢,竟有10年不間斷的紀錄,巢緣越築越高。屋主不經意留下的冷氣通風口,成為人與家燕不言說的好默契。那是否有不歡迎燕子的住戶呢?王志偉說:「當然有囉!」多數人不喜歡燕子的主因,是不定時墜落的「排泄物炸彈」。也有人受不了幼雛一天到晚的惱人叫聲。面對這些反感,王志偉說:「其實不讓燕子築巢也很簡單,只要掛條繩子,綁些紙片或隨風吹動的三角旗,燕子就會放棄在此築巢了。」

然而,是否有更友善的方式來對待家燕呢?2016年,在偶然機會下,王志偉決定帶著學生親赴日本交流取經。

友善家燕 日本怎麼做?

「日本和臺灣最大的不同,在於人對待燕子的態度。」談起到日本石川縣進行家燕交流,王志偉覺得別具意義。日本的石川縣政府傾公部門之力,執行家燕觀察計畫已40年,甚至設立展覽館展示觀察成果。一行人到觀光景點「東茶屋街」,觀察到傳統建築與燕子如何和平共處,王志偉感覺燕子在當地是自由且與人親近的。例如商家希望家燕在特定位置築巢,便會打造美觀實用兼具的設施,引導燕子至該處築巢,甚至透過設施來避免貓狗等動物干擾家燕繁殖,對家燕相當友善。

而跟著當地小學生觀察了一整天的家燕後,孩子們發現日本人針對「排泄物炸彈」做法與臺灣不同。相較於臺灣人會在樑柱、牆面釘木板,日本人是在燕巢下反掛雨傘承接,方便收納與清潔。石川縣政府還設計了友善家燕貼紙與宣導單,在願意接受查訪的住家貼上識別貼紙,以利長期觀察。這些值得學習的工具及方法,都增長了他們對家燕觀察的見聞。

平凡也是珍寶 生態觀察在身邊

在臺灣,有同好及老師研究繫放、人工巢等不同的家燕議題,也正在建立觀察平台APP。透過這些努力,讓生態觀察能融入每個人的生活。

身為教育者,王志偉最想傳達給學生的是生態觀察的樂趣,若能實際體驗,成效絕對比在課堂宣導來得更好。他認為,關心生態不應限於珍稀物種(罕見物種也不易觀察到)。「家燕雖然平凡,卻是與人最親近的鳥類,」他說,讓孩子從小地方開始觀察生活環境,才能更深刻省思自然與人的關係,真正以行動保育生態。

領路達人

王志偉

畢業於花蓮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系,現任臺中市沙鹿國小教師,曾任教於高美國小。因任教學校鄰近高美濕地,投入濕地觀察並成為高美野生動物保護區解說員,也應邀擔任解說課程講師,舉辦「高美濕地生態體驗營」。他將家燕觀察融入課程,連續3年帶領學生參加「國際兒童家燕營」,更赴日本石川縣進行交流。家燕觀察還在進行中。

相關文章

路上觀察學特輯08—戀戀鐵窗花 透視道地臺灣WAY

看多了不鏽鋼、鋁門窗的剛硬,偶然見到開在民宅上的鐵窗花,其多元的線條、圖樣,讓屋舍與街道籠罩復古氛圍......

節令生活─七娘媽賜福 鬼月的新生滋味

農曆7月到了,暑氣正盛,我心裡卻想著,如何在這個疫情時代張羅糯米、豬肉、香菇蝦米,還有雞肉等食材,要......

食農教育—理想生活好自然 到南澳品山海嘗在地

山在裡頭,海也在裡頭,低調的南澳懷抱豐富情調,一不小心被黏住的生活是一首首美好的田園交響詩。以食物分......

旅人行腳─山海連線 西湖溪畔桃花源

走入苗栗西湖溪流域,客家先民篳路藍縷拓墾的層層梯田與清澈水圳,傳承百年里山智慧,也許諾保護石虎的棲地......

心靈相談室—疫情大禮 把握改變契機

近來,許多人受到突如其來的嚴峻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導致心情低落。然而,即使沒有不幸罹病,仍深陷焦慮到惶......

路上觀察學特輯06—字戀有理! 上街捕捉文字風景

我們的生活充滿了字。從起床張開眼睛打開手機開始,3C產品的預設字體伴隨大量資訊映入眼簾;出門上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