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廢漁網循環再生 藍海減塑新經濟

703期

1263
0
0
文、圖—李育琴

在漁船離開之後,海裡的生物仍不得安心。因為被拋棄的漁網、漁具遊蕩海中,時刻威脅牠們的生命。有什麼方式,可以改善這種狀況呢?各界正在嘗試,以建立海洋廢棄物的循環經濟模式來探索解答。

2020年初,臺灣東部海岸首次出現了藍鯨。然而,這頭地球上最大的哺乳類動物,卻是遭廢棄漁繩纏繞無法覓食,最終才擱淺岸邊。此無疑是一大警訊,警告著海洋廢棄物(以下簡稱海廢)已造成生態危機。科學研究也證實,海廢不僅影響生物棲地及漁業資源永續,其中的塑膠垃圾,還可能會碎裂為塑膠微粒,透過食物鍊再回到人體。生態系統環環相扣,人類無法置身事外。

透過調查並分析海廢,有助於瞭解其來源,提出解決辦法。全球每年約有800萬噸的垃圾流入海中,這些海廢從哪裡來?由哪些東西組成?調查發現,80%海廢來自陸地活動,20%來自海上活動,而漁業廢棄物又佔了其中一半。

海廢分析 塑膠垃圾占9成

2019年,國內荒野保護協會等公民團體分析了全臺淨灘撿拾到的海廢,結果顯示,塑膠垃圾佔9成以上。以用途區分,主要為飲食相關的一次性廢棄物,例如飲料杯、瓶罐、吸管、餐具、容器等。

值得注意的是,漁業廢棄物如漁繩漁網、浮球、保麗龍等,名列海廢前十大項目,總數約佔13%。漁網、漁具是漁民在海上的生產工具,卻成為海廢主要來源之一。

這些遭遺棄、丟失和丟棄的漁具(Abandoned, lost and discarded fishing gear,ALDFG)漂流在海中,可能使動物纏繞、受傷感染而死亡;而沉入海底的漁網覆蓋珊瑚礁,造成珊瑚白化,仰賴珊瑚礁的魚類和生物失去覓食棲地,影響海洋資源再生。此外,海中的廢棄漁網也容易使漁船推進系統發生絞網意外,影響航行安全。

成本考量 漁民棄網不救

究竟廢棄漁網從哪裡來?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以下簡稱海保署)調查臺灣漁船漁法(fishing methord)和網具使用,發現近海5噸以下的動力船隻佔總數一半以上,這些小型船隻主要使用流刺網和延繩釣等漁法。刺網較輕巧、易使用,但遇到海流變強,固定於海中的刺網也容易流失。由於成本較低廉,漁民若發現漁網破損流失,最簡便的處理方法是割除捨棄。此外,中大型漁船使用拖網和延繩釣,若網具絞入礁石,漁民也習慣直接割斷網具,讓漁網沉入海底。這些廢棄漁網在海中仍不斷「捕魚」,網上黏附許多動物屍體,吸引其他海洋生物接近覓食,進一步引發纏繞而身亡,因此又稱為「鬼網」(ghost net)。

大仁科技大學近年投入屏東地區的海廢調查及廢漁網回收再利用推廣計畫,在面對第一線漁民時,環境與職業安全衛生系副教授李育儒發現,大型漁網在銷售端,廠商即有回收機制,而且一張網的售價高達上千萬,若漁網壞了,船主通常會加以修補,不輕易丟棄。不過,若是小型漁船使用的刺網、鰻苗網等個人網具,不僅容易在海中流失,通常一次豐收即可抵好幾張網的價格,因此漁民對於漁網回收較不主動。

源頭管理:漁網實名制 流失須通報

為解決海廢衍生的海洋生態問題,2017年,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與公民團體成立了「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平台」,定期探討相關對策,也帶動民眾關注海廢、參與淨灘淨海等環保行動。2019年,行政院提出「向海致敬」政策,指示環保署、海保署、漁業署等8個政府機關,會同各縣市政府總動員清除海廢,展現我國對全球環境議題的重視。

而廢棄漁網的處理,必須從源頭解決,並進一步建立回收產業鏈機制。為減少漁民將漁網丟棄海中,漁業署今年(2021)公告刺網漁具實名制措施,7月1日起,漁民須在刺網的浮球及浮子上,標示漁船編號,若在海上作業時,因故無法回收漁網,返航時必須主動通報政府機關,違規者可裁罰3萬至15萬元。

另一方面,各地方政府也在中央政府補助下,與漁會合作進行廢棄漁網回收再利用獎勵機制。在漁港附近設置廢棄漁網回收站,鼓勵漁民將廢棄網具帶回港口集中堆置,並提供現金或商品禮券獎勵。例如高雄市政府就提供每10公斤兌換150元商品禮券,屏東縣政府則祭出每公斤現金15元的回收獎勵金。

集中回收的廢漁網,部分開放民眾、社區或藝術家認領,再利用或藝術創作,多數回收漁網,則交由海廢回收再利用業者收購。不具再生價值的網具,基本上則採焚化處理。

海廢再生循環經濟 廢漁網變運動服

國內廢漁網的源頭減量和回收,因此有了初步進展。學者建議,後續除了擴大公民參與和環境教育,應協助回收產業鍊的建立循環經濟模式。

「循環經濟是從源頭思考如何減少地球資源的開採和耗用,反過來從廢棄物去找到可再生利用的資源。」中山大學社會系副教授邱花妹,從歐盟的相關政策和因應對策中,提出臺灣海廢及廢漁繩網具的解決方向。「在循環經濟中,廢漁繩網具可以成為下一個廠商的產品原料,讓資源流動形成一個圈,不斷循環,取代過去生產‒使用‒丟棄的線性經濟模式。」

邱花妹透過探訪海廢議題的利害關係人,包括漁民、政府部門、漁會組織和環保團體等,希望找出建構國內廢漁網回收產業鍊的方式。

她發現,國內業者擁有專業的廢漁網回收再製處理能力,例如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將回收的漁網再製成眼鏡、背包等,而台化和福懋公司也與國際品牌Patagonia合作,採用化學再聚合技術,將廢漁網製成新塑料和織品,生產品牌運動服。臺灣採用回收塑膠再製商品的技術,事實上已在國際上占有一定市場。

不過這些商業模式,並未從國內海廢或廢漁網中取得原料,顯示海廢循環經濟有待努力。邱花妹認為,海廢回收產業鍊應建立清楚的物質流向架構和銜接模式,否則地方政府展示的海廢處理成果,最終恐流於短期計畫而不能永續。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y Forum)研究指出,面對有增無減的海廢,若不採取行動,到了2050年,海洋垃圾的數量將比魚還多。臺灣東岸擱淺的藍鯨,讓我們親眼見識到廢漁繩、漁網對生態的危害。除了源頭減量,若能儘速建構海廢的循環經濟模式,或可為海洋生態危機帶來一線生機。

相關文章

全球減碳比一比 「淨零排放」大盤點

氣候變遷衝擊難以忽視,世界各國不得不以政策承諾因應,拚經濟也拚「淨零排放」(Net Zero)。在新......

台電首座綠能基地 深耕能源教育

艱深的能源知識可以透過什麼方式,吸引親子共同學習?台電的努力,贏得社會肯定。「電幻1號所」以創意跨界......

退役礙子變獨特獎盃 獻給專業最高禮讚

曾在鐵塔上用來支撐電線,提供絕緣保護的礙子,退役後在設計師的巧手下,成了承載滿滿回憶的技能競賽獎盃。......

《世界電力新聞週報》選讀04—異常高溫燒全球 供電危機驟升

全球氣候變遷引發異常高溫,也讓用電大增。越來越熱、時間越來越長的夏季,對穩定供電造成嚴峻挑戰,各國政......

尋找行走的發電機 傳遞愛的能量小故事04—熱心公益 永續南寮魅力

小小的澎湖南寮社區,面臨人口外流、老化等問題,但陳有擇以一顆愛護家鄉的心和不停歇的行動力,讓地方綻放......

台電浮世繪—台電勵進餐廳 吃味道也吃懷念

十多年前,還在古亭附近上班時,公司招待國外同事午餐,一起到了勵進餐廳。 穿梭了幾條沒走過的小巷,幾......